统编五下第六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

朱守芬
一 单元整体解读
本单元的导语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思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思维一词指的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一句话“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
围绕“思维火花”这样的人文主题编排组织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学会认识和分析文本中人物的思维,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然后将学到的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指导现实生活。这个人文主题既是本单元要落实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学生的成长目标。
本单元选编了三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章,分别是《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此外,还安排了想象类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以及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编排这样的内容,不仅仅是为了落实提升学生思维的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与之相应的表达训练要素“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阅读训练要素
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句话中的两个半句,有密切的关系。
先看要素的前半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人物的思维过程,指的是当人物遇到具体问题时,观察并分析当时的客观条件,用适宜的对策解决问题的思路历程。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从直觉思维到形象思维,再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过渡。比如三下第一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到四上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些都是在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五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要求将“创造性复述”与“缩写故事”同时进行,则体现了往抽象思维的转变。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五单元是围绕人物表现来了解人物内心和特点,在本单元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显然又提高了要求,课文的学习从内容层面进入思维层面,对人物的分析不能只是宽泛的感受,而是要从课文中找到描写人物言行、描述客观条件的关键语句,从中得出关键信息,以此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屡次选作教材的经典。如果从不同角度学习,就有不同的价值。但是既然放在“思维火花”这个单元,教学时的目标也应当指向语文要素,而不能随意扩展。比如《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入选过北师大版、语文a版、长春版等多套语文教材,这些版本的课文内容基本一致,教学时的目标除了学习《田忌赛马》体现的智慧,还有“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这样的目标。不过本次统编版教材与其他版本选文相比,有较大的改动,更加尊重《史记》原文,删掉了很多编者人为添加的修饰部分,比如“挖苦”“轻蔑”“讥讽”“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等表现人物状态的词语,统编版教材用简练的话语将目标集中到故事上,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思维过程,与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相呼应。这是我们在教学时应当注意的。另外,《跳水》这篇课文也是如此,这是托尔斯泰的经典短篇小说,放在“思维火花”这个单元学习,我们也应该把重点放在推测船长当时的思维过程上面。
再看后半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关“理解文章的内容”这一范畴的阅读训练要素,统编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出了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
从上表中可知,统编版教材从中段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要素,整体呈现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时一定要瞻前顾后,注意前后勾连,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比如四上第七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关注人物和事件,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在单元“交流平台”中,则以对话的形式,对把握文章的主要方法作了归纳总结: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也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文章中的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到了四下第六单元则提出“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这里的文章变成了“长文章”。
五上第三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也提到“了解课文内容”,旨在加强对已学方法的迁移与运用,不断提升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五下第二单元《草船借箭》课后思考练习题“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景阳冈》课后思考练习题“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简要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喝酒—(   )—(   )—(   )”。再看本单元课文《跳水》的课后思考练习题“默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再讲讲这个故事:水手拿猴子取乐—(   )— (   )—(   )” 。这几道题目可谓是一脉相承,从学习到运用,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本单元在理解课文内容前面,还有“加深”这个词语,可见对学生的理解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联系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的前半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将两个半句合在一起来看,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这两个半句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那么,如何在本单元落实这一阅读要素呢?
在阅读文本时,想要推测人物的思维,就要分析人物的言行以及当时的客观条件。因为人物的语言、行为是其思维的载体,当时的客观条件是人物思考并采取行动的依据。因此,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人物言行、描述客观条件的相关语句,重点分析这些关键语句,从中得出关键信息,将这些关键语句和信息作为推测人物思维过程的依据,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下故事和人物的思考过程。如果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参考文中关键语句,有理有据地讲出人物的思维过程,自然也就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比如《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可以抓住楚人及问者的语言来推测思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从问者的这句话可知,他抓住了楚人夸耀“无坚不摧之矛”与“无物不陷之盾”不能并存的矛盾,问出的这个问题,使得楚人“弗能应也”,从中可以推想出问者的思维过程。
学习《田忌赛马》一文,可以先从文中找出孙膑观察到的客观条件(齐威王与田忌的马脚力相差不多、两人的马都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然后,借助课后题的图示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课后第二题“默读课文。把齐威王和田忌第二次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这里用图示化的方法,便可得知孙膑的思维过程,在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实力相差不算太大,且齐威王没有改变赛马出场顺序的情况下,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的方式,保证了田忌三局两胜的的整体优势,这就是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
学习《跳水》一文,教师可以先结合课后习题一,帮助学生梳理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猴子表现、孩子情绪、水手们“笑”的相关句子。越来越放肆的猴子让孩子的情绪从“生气”到“恼怒”再到“气极”,而水手们的哄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孩子最终做出危险的举动。学生了解了这些具体情况,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明白他让孩子“跳水”这个办法的好处:如果船长当时让孩子往回走,孩子很有可能会因为紧张从甲板上掉下来,反而不如跳进海里,因为水手们可以救他。而按照常理,孩子不会轻易跳海,正好船长端着枪“威胁”,才导致孩子跳下海然后被救了上来。此外,文中还有描写客观条件的细节值得关注,比如此时的海面情况是“风平浪静”,这是一艘“环游世界后往回航行的船”,由此可以推想船上的人员相处默契、经验丰富,这些也是船长做决策时的依据。联系整个故事中出乎意料的转折、惊心动魄的情节,对本单元的习作描写也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并且还是与六年级学习短篇小说单元的一种呼应。
有了对阅读训练要素的细致分析,理清了要素中包含的方法、路径和学习要抵达的程度,再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选文内容的共性特点,就可以尝试将方向性的、笼统的“要素”,细化为可操作、可表现、可评价的具体单元阅读学习目标。单元阅读学习目标细化如下:
1.阅读思辨类文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找到文中描写人物言行、描述客观条件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并依此推测人物思维过程。
3.通过阅读思考,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和人物的思维过程。
 表达训练要素
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这个习作训练要素是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相关联的。在阅读学习时,通过分析描写人物言行、描述客观条件的句子可以了解故事人物的思维过程,习作中则反其道而行之,要想使得读者看明白人物活动的思维和逻辑,则要精心设计人物的言行举止,要想使文章情节合理,则要写好具体情境(客观条件)。这样才能既做到情节的连贯性,又要做到情节的转折,最好还能写出人物心情的变化。
本单元习作主题是“神奇的探险之旅”,属于想象类习作。统编版教材中,与本单元在纵向上有直接关联的表达训练要素梳理如下:
从此表可知,想象类作文是统编版教材中的重要习作内容,贯穿三年级至六年级,且难度和要求也是逐渐提高,体现了从单纯关注故事到注意谋篇布局的转变。可见统编教材的想象作文,在强化整体性的同时又凸显阶段性。
这次的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神奇”,要写出想象之奇;一个是“探险”,需要注意故事发生的情境;一个是“旅行”,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写出情节的变化。教材构建了细致可操作的支架,从如何确定探险故事主人公,到场景、装备、险情的构想,到情节的构思,都做了提示和引导,使学生的想象不至于过分跑偏,在神奇的基础上又不失合理性。同时,教材也给予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权。另外,气泡部分提醒学生可以创作自己的书,体现了统编教材一贯重视“发表”鼓励创作的倾向。
除了与阅读训练要素关系特别紧密,这次的习作还能与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第二、三题一起学习。词句段运用部分的第二题,两个例句一个写出了时间的快,一个写出了时间的慢,都是非常细腻的心理感受,正好可以照应到习作要求中“最好能写出心情的变化”这点。因此可以放在习作部分学习。第三题是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修改文章时要合理划分段落、恰当运用词语、表达清楚句义、正确使用标点等注意事项。对于文章的修改,统编教材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从三年级上、下册的练习题中开始修改句子,四年级下册开始学习修改段落,到五年级本单元这里有了完整篇章的修改,引导学生逐渐梳理“篇”的意识。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细化本次习作的具体学习目标:
1.知道探险故事的基本构成(如人物、场景、装备、险情等),能够创造情境编写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确定探险故事中性格各异的主人公,组成故事中的探险小队。
2.从场景、装备、险情、求生等角度思考探险具体情境,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构思探险历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把事情发展变化从过程写具体。
3.借鉴《跳水》或其他文章中表现气氛紧张、人物心情变化的写法,让故事情节更加吸引人。
二 教学规划
根据以上对于人文主题、语文要素(阅读、习作)的解读以及细化的目标,在规划本单元学习教学时应注意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灵活使用教材。
读写结合。阅读学习时,通过分析人物言行、客观条件使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然后在习作中来创作符合逻辑的人物言行和曲折情节,也就是用阅读学到的方法,来指导写作。
学以致用。本单元主题是“思维火花”,目的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阅读中学到的思考方法,应在学生的实践中落地,指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遇到现实中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形成最优决策。
灵活使用教材。这里主要指的是语文园地的学习。比如交流平台部分可以融入《田忌赛马》《跳水》两篇文章的学习中;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日积月累与《自相矛盾》一起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第三题则在习作前、后进行学习。
为了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学习目标,可以这样规划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
板块一:自主预习,激发学习期待。(1课时)
1.自主阅读导语页,明确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
2.通读文章,了解单元的整体内容,形成合理的目标和期待,联系已有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积累,与同学交流本单元阅读、习作任务,激发创作欲望。
3.自主学习字词、读通课文,阅读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相关内容
板块二:细读课文,落实阅读训练要素。(6课时,每篇课文2课时)
1.学习《自相矛盾》,从语言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能够讲出故事以及人物的思维过程。之后学习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部分第一题,了解古代的单音词与现代的双音词存在对应关系。接着学习日积月累部分,了解古代各年龄称谓,丰富传统文化常识。
2.学习《田忌赛马》,从文中找出孙膑观察到的客观条件,利用课后赛马对阵图示推测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然后,自主学习《围魏救赵》里的智慧。
3.学习《跳水》,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和客观条件的句子,根据当时的情境,推测船长行为的思维过程,能说出这么做的好处。
板块三:活用支架,创作神奇的探险之旅。(3课时,指导、写作及修改分享各1课时)
1.组队取名。挑选两名自己喜欢的队员,一个是专业人员,一个是自己熟悉的人,为自己的探险小队取个喜欢的名字。
2.理清思路,想好自己探险去的地方、会遇到的险情、具体的解决办法以及要带的装备,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列出习作提纲。
3.动笔写作,想想《跳水》是如何展现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如何写出孩子心情的变化的,在自己写作时突出情节的转折和人物心情的变化,心理描写部分还可以参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4.学习语文园地第三题中的修改例文,学习如何修改整篇文章。
5.与同学分享习作,互相欣赏,根据学习的修改方法试着帮助同学修改文章。
6.续写故事,编写自己的《探险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