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镇锁,当禁口无言,房山九龙山之金朝皇陵

文/陈益峰

  北宋末年,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的少数民族女真族迅速崛起。1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统一东北女真族各部,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国称帝,国号大金。此后,大金曾两次发动对燕京的战争,最终占领了这片土地。

  皇统九年(1149),金朝尚书左丞相完颜亮,发动宫廷政变,杀金熙宗,自立为帝,为金朝第四任皇帝。改元天德。天德二年(1150),废行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只置尚书省。贞元元年(1153)迁都长城以南的燕京,更名中都(今北京)。为巩固皇权,镇压大批贵族反对派,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渤海人执掌朝政。

  金朝经过太祖、太宗、熙宗三代近三十五年的经营,已经拥有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国都依旧偏居于会宁府。出于消灭南宋、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海陵王决定将政治中心南移,于贞元元年(1153年)将国都迁往燕京,并改燕京为中都。

  海陵王迁都遭到很多王公大臣反对。为摆脱上京宗室贵族的束缚,巩固中都的国都地位,海陵王决定把皇家陵寝一并迁往中都。同年,他派司天台到燕山山脉勘陵。一年后将兆域(陵寝的疆地)选定在中都西南良乡县西50里的大房山里。

  贞元三年三月(1155年),海陵王下令营建大房山的九龙山诸陵。为加快进度,他亲自督办。与此同时,他还先后派出两路人马回会宁府迁陵。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太祖睿陵、太宗恭陵、德宗顺陵的灵柩就已安葬在房山陵寝中。

  从海陵王一朝开始,经过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共五世六十余年的营建,金陵逐渐形成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按功能划分,金陵包括皇陵、坤厚陵和诸王兆域三部分。

  金朝九帝除宣宗葬汴京(河南开封)、哀宗葬蔡州(河南汝南县)外,太祖至卫绍王七位帝王均葬于大房山陵区,太祖葬睿陵,太宗葬恭陵,熙宗葬思陵,世宗葬兴陵,章宗葬道陵;海陵王、卫绍王两位皇帝死后被削去帝号,故葬所无陵号。此外,金朝追封的四帝,三位迁葬于大房山陵区:完颜亮父德宗,葬顺陵;世宗父睿宗,葬景陵;章宗父显宗,葬裕陵。熙宗父徽宗葬上京会宁府,没有迁葬大房山的记载。

鸟瞰女真部落的金朝皇陵陵区,为连起火星行龙,火焰连天,开面结穴,这是太行山结穴的一种重要特征之一。

  房山的金皇陵建于1155年,修建者海陵王完颜亮,六年后死于政-变。但是继任者完颜雍,平息北部契丹起义,击退了南宋隆兴北伐,签署《隆兴和议》,开启了双方四十余年的和平局面,推动金朝转入和平发展轨道。内政和经济方面,勤政节俭,选贤治吏,轻赋重农,尊崇儒学,更值得称道的是,金世宗十分朴素,不穿丝织龙袍,使金朝国库充盈,农民也过上富裕的日子,天下小康,实现了“大定盛世”的繁荣鼎盛局面,金世宗也被称为“小尧舜”。

龙脉重重开账,横铺数十里帐中抽脉,火星行龙起祖,火星开面结穴

祖山左右开账,左帐环绕数里,右帐层层回头,穴在中心,罗城完整,左右缠送、侍卫林立,前有朝迎,诸山拥从,如众星拱卫北辰。

鸟瞰陵区,右侧大帐,层层回头顾穴,十余重环护穴场,气势巍峨

鸟瞰金陵陵区,大龙左侧环绕数里,为卷帘殿试格局,内堂水在龙门口消失

鸟瞰龙门口,左右有巨石巍峨耸立,北辰居水口左侧,巉岩石山,耸身数十仞,形状怪异,当于中流,挺然朝入,为极贵之格,千不逢一,多是王侯大地,才有此物

水口弯环曲曲,迂回深聚,顾我欲流

左右狮象锁水口,外侧有龙身开出的送砂,层层关栏,水口紧固。真龙宝地,有尊贵北辰,大多能出天-子。此地北辰巍峨屹立堆叠于水口之间,望之而神惊,就之而心怖,崚嶒峻险,怪异巉岩。

古书说:大凡看地,先观水口,城门关拦周密,内有真龙融结

北辰星居水口左侧,为大贵之地,多主出英雄豪杰之士惊天动地之人。局中其中必有大贵之地。

正面看九龙山结穴,火星起祖开面结穴,祖山之下,分脉九根,古代地理先生称此地为:九龙山。

鸟瞰穴位和朝山,左侧外龙砂转头,过堂作案,起卧狮形,狮子背部为案山。外耸千重,不如眠弓一案。左右龙虎交锁数十层。右侧有大龙数十重回转,外侧白虎转头做朝山

水口有北辰镇锁,古人说:禁口勿言,非王侯之福气,不能使用,五百年间,方能葬一。

古书说火星一般不结穴,这是对的,火星也叫廉贞,一般做祖山。

祖山为廉贞火星,地名云峰山,山峰巍巍,耸直云霄,顶头尖,燥热秀气,火焰连天,当人称云峰山的主峰为皇陵尖。

脉细短促,入首处,落脉沉腰,左右护送严密,有扛有夹,为极贵之龙。子龙入首,穴立子山午向正向,亥水来,走未口。

大地若无廉贞作祖,为官不到三公。祖山为廉贞火星,贵到极致

正面看金陵区域,九龙山下,埋葬金的皇陵和金兀术之墓(皋塔)

金陵平面图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墓实景

金陵全景,日本的关野贞博士初到房山对金代皇陵进行考察时,他拍摄了四张照片,后悉数发表在京都法蔵馆所出的《支那文化史迹》第11卷(1941年)中。九龙山下的金陵遗址依然清晰可以见

近看金太祖陵墓,穴后星峰非常端正,穴前的碑亭遗址还在。东边的碑亭中的碑是康熙帝御笔,用汉文书写,西边的碑亭是满汉两种文字(应为顺治帝御笔《御制金太祖世宗陵碑文》),两个碑亭同毁于1975年左右

日-本关野贞,拍摄的金世宗陵的宝顶,他称为西陵坟丘,因为世宗陵墓,在太祖陵墓的的西侧

日-本关野贞,拍摄的太祖陵的宝顶,,他称为西陵坟丘,为清代修复金陵时重建的。

神道上残存的台阶

火多出高山,贵而无敌,形如龙楼凤阁,势必插汉云霄,尊贵无比

侧看金朝太祖陵,所用的龙脉,龙势非常灵活,曲曲扭动,层层剥换,石脉转土脉,开阳结穴

金陵前,近处溪水直出,外侧百步关栏

金朝的皇陵葬法,与其他朝代不一样,采用集中家族下葬的办法,这个与民间葬坟很类似。按照昭穆制度排序,中间留神道。

金朝皇陵巧借大房山两条山脉设陵,太祖陵位于最高最北,背倚云峰山。严格遵循昭穆制度,坟山下葬着太宗陵。太祖陵、太宗陵位于金陵之中,其完颜子孙们环列两侧。

正面远看金陵,左侧护砂三重,右侧护砂十余重

土脉尽头耸其巨石为头,穴在巨石下,巨石在明代被毁

正面看金陵,云峰山九脉,气脉中抽,尊贵泰然,左右诸脉,缠护拱卫,奴颜婢膝

明朝末年,金代后裔努尔哈赤,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并建立了后金国。明王朝与其作战,屡战屡败,萨尔浒之战和绵州之战,明军一败涂地。有大臣上奏说:满人的祖陵,在大房山,王气太盛的。所以明天启元年(1621年)罢金陵之祀,天启二年,征伐民夫,挖断了金陵的龙脉。

龙脉后面,有尖利的巨石朝天,形如尖峰朝天,没有被破坏。穴星上的巨石,被天启皇-帝派人破坏。古话说:龙真穴真若无曜,穴有星峰重迭照。纵绕积玉与堆金,儿孙终主登科少。

天启二年,拆毁了金陵的建筑,同时将龙头上的巨石打掉,同时将地宫破坏,用巨形的鹅卵石压住棺材。这件事情,在清康熙二年(1663)圣祖仁皇帝御制碑记载:惟金朝之陵在房山者,前我师克取辽东,故明惑于形家之说,疑与清朝王气相关,天启元年,罢金陵祭祀;二年,拆毁山陵,劚断地脉;三年,又建关庙于其地,为厌胜之术。

天启帝派人,将墓道挖开,金陵的地宫刨个底朝天,其中的陪葬品系数拿走,然后又在里面填满大鹅卵石,一共五层,以图其永世不得超生。鹅卵石上有朱砂描绘的厌镇之咒语。

太祖陵考古,挖掘出来的巨星鹅卵石,为明朝天启年间破坏地宫所为,考古界认为是金代为了防盗所作,这是不对的。地理风水界,自古以来,在棺材上压大石头,都是非常凶狠的做法

金太祖陵墓地宫,是在山体中开凿的石质地宫,长约13米、宽达9米,地宫北侧深度约5.2米,南侧深度为3米。

天启朝代,破坏太祖陵墓时,故意将石棺旋转九十度,让皇陵不能承受气脉。1986年,北京市文物部门开始对金陵进行考古发掘,金太祖的皇陵内,已经没有陪葬品,地宫被明朝破坏干净,棺材也九十度横过来,上面用巨大的鹅卵石压住

天启三年,天启三年,明王朝为了震慑金陵王气,在金陵原址上修了许多关帝庙,部分遗址留存至今。厌胜之术,为民间风水界,常用的整人技术。笔者当年学习地理技术,师父曾经当着祖师爷的面,让我跪下启示,学习此术,不可以轻易害人。然后传授一套整人、破地理的秘法,但是至今为止,笔者未尝使用过一次,也没有对外说过一次,防止害人。

陈益峰师傅在睿宗陵墓的碑前合影,碑身刻有: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完颜宗辅,金世宗完颜雍父亲,生前未做帝王,儿子金世宗完颜雍,上台后将其追封为文武简肃皇帝,庙号睿宗。睿宗的墓碑在太祖的陵墓附近,说明其陵也在太祖陵左侧近处。

陈益峰师傅,在云峰山上考察地理情况

斩龙脉,为地理古法,民间被斩杀的龙脉很多,很多地方地名挖断山,就是只龙脉被挖断。但多数不能被彻底斩杀干净,斩杀之后,依然人才涌出

金兀术的墓也在金陵,明朝天启皇帝,在金兀术墓上建了一座塔。镇住金兀术的气势,为地理厌镇之法

正面看金陵

正面看九龙山下的金陵,龙脉由粗变细,由大变小,脱卸基本干净

后龙死硬、浑浊,但是行将结穴,气脉逶迤生动,土层很深,穴星秀丽精神

天下山山有禄存,太行山等其他高山地区结穴,禄存星体漫山遍野都是,非常常见。标准的禄存形似巨门,脚如耙齿,斜侧无收拾,是土金兼星。

此地为廉贞脚下垂长乳,为廉贞带禄格

完颜亮首先派出司天台官,在中都的燕山四周勘陵,历时一年多的时间,最后选中了中都西南良乡西50里的云峰山。云峰山一带地形由九条山组成,恰似九龙飞腾,山下有龙衔寺,山石呈红色,山谷流泉不断,峰顶遥对龙门口。风水宝地既吸引了司天台的官员,也被海陵王所看中。海陵王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三月乙卯下诏,"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并同时建陵。他先后六次前往大房山视察营建行宫之事及金陵工程。

金太祖的皇陵,原来为有寺庙,为龙衔寺。完颜亮将寺庙拆除,修建皇陵,在寺基之上建陵,安葬了祖父、父亲和叔父。此番举动,有一点的煞气和风险,后来完颜亮,死于南征途中,被部将所杀。

  正隆六年(1161)强征各族人民,大举攻宋。此时完颜雍(金世宗)乘机在辽阳废海陵王,自立为帝,改元大定。完颜亮在采石为宋军击败,东至瓜州时被部将完颜元宣与其子王详所杀。世宗大定二年(1162)金世宗下沼将其降封为海陵郡王,谥号“炀”。所以金陵的首任修建者,死于非命,非常可惜。这与金陵旧址为寺庙,有一定的关系。

《大金国志校证》《女真传·附录一》"陵庙制度"记载:国初,祖宗止葬于护国林之东,逮海陵徙燕,始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周,岁余,方得良乡县西五十里大洪(红)谷曰龙城(街)寺,峰峦秀出,林木隐映,真筑陵之处,遂迁祖宗于此,唯熙宗葬于山阴,盖以刑余不入陵。

《金虏图经》附录二《山陵记》记载:虏人都上京,本无山陵,止迨于护国林之东,仪制疏草创。迨亮徙燕,始有置陵寝意,遂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周。岁余,方得良乡县西五十余里大洪山曰大洪谷曰龙城寺,冈峦秀拔,林木森密。至筑陵之处,亮寻毁其寺,遂迁祖宗、父、叔改葬于寺基之上,又将正殿元位佛像处凿穴,以奉安太祖(曰文)、太宗晟、父德宗宗干,其余各处随昭穆序焉。唯熙宗被杀,葬于山阴,谓其刑余之人不入。

近代海陵王登基之后,决定迁都燕京(北京),同时捣毁原来的都城上京会宁府(位于黑龙江哈尔滨的阿城),命司天台找了年风水宝地,才找到大红谷龙衔寺这块地方。

公元1153年完颜亮下令从金国上都(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迁都中都城(北京),金朝仍按中国历朝惯例在首都设立正规司天机构,从而开创了在北京建立国家天文台的历史。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梁后,就将司天台人员和仪器及图书资料,全部押送北京。天文仪器被收藏于国库,直到金廷迁都的次年,公元1154年,才将天文仪器移交司天台。

金陵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大房山东麓,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皇陵,也是北京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群。

  金朝为女贞部落的完颜氏建立,1234年,金朝为蒙古人所灭,距离此陵修建79年。历史大势所致,元朝的蒙古铁骑,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就连西方的强国花剌子模也被他灭了,打遍世界无敌。

但是后来明朝末年,女真部的爱新觉罗氏再次崛起,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清朝爱新觉罗家族,非常重视房山金陵的维护,相信后金的崛起,与房山的皇陵气脉有很大关系。

  清兵入关后,大房山金陵受到清统治者的重视,对金陵进行了部分修复。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世祖派礼部官员视察金太祖睿陵、世宗兴陵,“修其颓者,俾规制如初”重新修葺了金太祖、金太宗二陵。康熙皇帝御制金太祖、世宗陵碑立于九龙山金太祖睿陵、世宗兴陵前。乾隆十六年(1751年),命直隶总督方观承修金太祖、世宗陵。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帝亲至金太祖睿陵拜谒,并命金裔完颜氏子孙陪祀。

  结语

  地理学说,书本与现实差距很大,地域差距很大。五年前,有几个湖北、江西的地理同行,与我同行,前往房山金陵考察。走到水口山上,他们就看到,金陵后面龙脉过于峻急,连起火星,山体粗雄,转身就走了,说金陵不是风水宝地,不想研究。

  笔者常年研究南北各地的地理特征,发现地理的地域差异很大,大到让人咋舌的程度,多数先生,一生很搞明白。笔者之所以,一直在一线考察研究,就是发现地理的差异性太大太大了,或许再用二十年苦研,或许有大开悟的状态。很多先生,在自己的村里,可以搞几个好位置,离开村里,啥也不会,啥也看不上。吃过土豆,就以为土豆是唯一的美味。

  死抱着书本,不如无书。死抱着本村的地理格局,看全国都没有宝地,而沾沾自喜,是不对的。

  金朝皇陵,在太行山区域,属于龙脉、局势、气脉、护砂、水口、朝山等等,非常完美的位置。那些看到气脉峻急,就不愿点穴的师傅,多是本村的土先生,或者书本先生而已。华北太行山、泰山脚下、西南高山地区,多数宝地都是如此。各地龙脉,自有穴情,自有妙法,岂是一般师傅可以理解的,不能贻笑大方。

  古代的朝廷司天监、钦天监、为地理界的精英之精英,其水准、见识和眼力,远在一般的江湖走地理先生之上,很少失误。大家永远记住,任何时代的精英一定是文人、官员、商人和企业家,不是民间神人,神神叨叨,胡说乱吹之人。

  

  地理一事,可为之事,定然有助。可发之家,定然兴旺。但是不能逆天改命,永不败绝,只能延缓败绝的时间。金朝在元朝铁蹄和南宋的夹缝之中,注定难以长久,不是地理可以完全解决的。

  笔者老家重庆,也是高山地区,悬崖峭壁,气脉生硬,很多外地师傅过来,都是瘪嘴,啥也看不上,要求我们本地人去外地下葬,才能发家。这些都是书本先生的话语,殊不知,本地人才如云。

  全文完。

  作者:陈益峰,男,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硕士研究生,先后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现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地理环境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少林北美文化推广中心易学地理总顾问。长期从事传统地理学的实践、考察等研究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