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崇州市元通古镇纪实
崇州市元通古镇,始建于东汉,繁荣于明清,位岷山前庭,居成都后苑,但号称【活着的清明上河图】、【千年小成都】,这话就有点言过其实。11月7日在手机上看到这条旅游介绍,第二天就风急火燎般地赶往华阳,辗转崇州,来到元通古镇。现代人不知在什么时候吃错了药,喜欢浮夸。一个不足50亩蓄水面积的水库,顺藤描瓜“堪比西湖”。一眼尽收的小街,也敢称“不输丽江”。因此想实地走走,可惜天公不作美,阴沉着脸,还装出一副要下雨的样子。视线之内尽失颜色,灰蒙蒙的一片,相机都吓傻了。有句老话说【即来则安】,我想最不济就拍成黑白片,都总比垂头丧气想打道回府强。于是牙一咬,启动了一场【边走边拍】的自主游模式。
历史上元通古镇因文井、味水、泊江三河汇聚,贯穿全境。自建镇起,就舟楫穿梭、商贾云集,并冠以“土陶之乡”、“仁里义乡”、“水运之乡”,兼“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川西第一水岸”的美誉。浓厚的码头文化延伸了商贸文化、仁义文化、会馆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多种形态,融合和塑造出古镇“前店后院、街巷贯通”的民居特色,属国家AAAA旅游景区。
元通古镇保留了11.9万平方米川西民居建筑,现存古迹、古景主要有惜字宫、永利桥、老码头、罗氏公馆(现供销社)、黄氏公馆(现镇政府)、黄氏祠堂(现国税所)、元通天主堂、王国英故居、铁杆汇江桥、工农兵大桥等。
罗家大院的建造,据说是由罗家的幺儿媳妇朱氏独立主持完成的。罗光裕祖上在清代“湖广填四川”时迁至元通青石村。62岁那年,罗光裕意外得到了一大笔钱财,他把这笔钱财分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谁知道儿子们不务正业,很快就将钱财挥霍一空。罗光裕感觉自己年事已高,经反复思考,决定将家族管理大权交给小儿子罗廷高的媳妇朱氏,因为朱氏毕业于成都女子中学,接受过新思想的教育。朱氏接过罗家管理大权后,果然不负罗光裕的期望,商业经营的天赋很快就得以展现,并逐渐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大户。达到兴盛的罗氏家族,便在此建造了这座豪宅。
同在麒麟街,与罗家大院紧邻的还有两座黄家大院,都是典型的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筑。一座是黄润生(曾担任崇庆县税务局长)所建,他的儿子黄光辉曾任川军的团长,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定为川西十大恶霸之一,在成都被镇压。这座大院的前店、过厅、四合院、走马转角楼和后院保持较完整,尤其是花窗、梁柱、吊墩等的雕刻装饰很精美,堪称川西民居雕饰精品。一座为黄鳌(原川军任职,四川省参议员、国大代表、立法委员)所建,院子体量不大,但布局精巧,据说院子里曾有不少精美的木石雕刻。
天主教在清朝乾隆年间传入崇州,十九世纪末,元通教徒越来越多,于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法国传教士谷神父在当地教徒的帮助支持下,在元通的麒麟街修建了这座教堂,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不过解放后政府赶走了传教士,解散了教徒,没收了产业。
麒麟街走到头便是与文化街交叉的丁字口,左手是汇江桥,右手是牌坊。而丁字口迎面的则是一座塔型的建筑,名叫惜字宫。惜字宫通高20米,5层6面的塔式结构。6面的每一面都有历代书法家和文人的诗画赋作,不过是2008年5.12地震后在原址上重建的。惜字宫的作用也很有意思,据说因为古时的人们敬惜字纸,所以,凡是写了字的纸都不会随意丢弃,而是要拿到这里焚烧。人们相信袅袅升起的青烟能与神灵交流,以此求得幸福安康。
20世纪50年代的解放初期,元通镇各大会馆遭受了无妄之灾,后来在文革中遗存的建筑更是被拆被毁。这座广东会馆未能幸免,只剩下三洞门墙的基座。现在我们看到这座广东会馆,是在原址上按照原貌新建的。会馆内有戏台,戏台正对面是祭祀殿,供奉有关羽像,两旁有配殿各一间。
永利桥横跨泊江,最初建于何时年代已不可考了,至1938年被洪水冲毁后重建,是现今崇州境内仅存的一座石拱桥。石桥有3孔,跨长35米,桥墩鱼嘴是鳌头形,粗狂而又威猛。
古镇看起来比较大的,可看的东西也很多,古街、古桥、古树、古民居、古大院、古遗址、地方小吃,比比皆是。
从崇州市到通元古镇10公里,票价3.5块。沿途很多小站都有乘客上下,十公里的路程要摇晃一个来小时。元通古镇到怀远古镇、青城前山,每段的路程好像差不多,也是3.5元。元通距成都50公里,崇州距成都3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