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笔记:诗人们的发布会

梁东方

这些年的印象里,诗人很爱凑群。据说是因为凑群以后有声势,可以互相借势,一起出名。

凑群以后自然是说诗,不是说具体的某一首诗,而是笼统地说诗这种文体。在所有的文体中,大约只有诗人是不必说具体的创作而直接将文体作为标榜对象的。也就是说,仅仅是用诗这种文体进行了写作,就有了傲视群伦的资本。一切其他文体的作者都很有了点等而下之的意思,至少是在他们这样的诗人眼里如此。

因为都写诗便都超越了其他文体作者,先胜了一局。好像他们和其他文体的文人相轻的普遍现象不同,很有点诗人之为诗人的自我维护与共同维护,或者叫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意味。传说中诗人脱俗独立不及其余的样貌和风姿,倒反而是一种不入流的异数了。

在这样的意味里,诗人们至少在发言的时候就都带着“范儿”。

这个范儿,有的是故意不修边幅,言语随意,一点不掩饰地得意于自己临场发挥的机智巧妙;好像自己当诗人是业余的,以主持人作为专业也未尝不可。油腻油滑的话里话外肆意纵横的意思,是自己已经进入到无可无不可的达人状态,干什么都驾轻就熟,已然抵达挥洒自如不逾矩之自由妙境。将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表示出来,是这样的诗人的表演。不过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所言所语,少有诗人的独创,多是和普通主持人类似的套话而已。

这个范儿,有的是铿锵有力的认真,认真地说自己已经出了多少多少本书,还有多少本书待出!多少多少本书的数量显然极大地鼓励了他自己,使他只说说这个数量便可以不必再说别的任何其他了;让人不由得怀疑,怀疑他的写作其实是为了继续凑更多的数量。症结大概就在于,其将这种只能是内心里的盘算公开说了出来。

有的则是一切都不在话下地说小说写腻了,写诗之余才写写散文,自己是一个诗人、一个散文家和半拉子小说家云云。用半拉子小说家这样的自谦来衬托诗人和散文家的高大,也算是一种不大不小的苦肉计,一种舍车保帅从谦虚里洋溢出得意的有效招数了。写小说要码很多字,写诗则不需要,很快就能完成很多首,很多首诗马上就可以凑成一本足以开发布会的书。这心照不宣的秘诀,是这样的诗人的成功学基础。

一位嗓音很好的作协会员朗诵了某一位诗人的一首叫做《春分》的文章片段,既浑厚也清晰的语调抑扬顿挫,念出来的话却是稀松平常的一切皆可预料,没有一句是有创新的仅仅属于作者独特感受的语言;果不其然,随后响起的稀疏掌声,显然不过是出于礼貌和主办方组织来的观众的义务。

这篇被朗诵的文章当然未必能完全代表上述各位发言的诗人的水平,但是既然能拿出来朗诵,想必也是在这一群诗人平均水平之上的佳作吧。他们各个不同的“范儿”背后真实的创作能力,也就由此让人打了个问号。

好在这几乎是唯一涉及到具体写作本身的一处,除此之外发布会的其余就都可以归于范儿的范畴了。设想如果其中有混进来个把不会写诗的诗人滥竽充数,从其滔滔不绝的自炫和对其他文体的轻蔑里,听众也是无从察觉其实他连诗也不会写的事实的。

此后发布会便干脆进入到了一种说闲话的阶段,互相之间都将对方的一切日常行径上升到逸闻趣事的水平上进行自以为饶有趣味、别人没有笑自己已经屡屡乐不可支的描述:吃什么穿什么买什么没买什么、上楼的时候遇见说了什么、下楼的时候又遇见又说了什么等等,都成了填充发布会时间的话语水泥,抹来抹去抹不平,也还是能照例迎来虽然不热烈但是毕竟可以藉此下台的掌声。

认真写作的诗人,特立独行的诗人,大抵是不会参加这种一群诗人到场的所谓发布会的;即便参与其间也不会只做自我表扬式的捧场性发言,而应该抓住机会和大家探讨一下诗歌写作中的具体问题的。其实会不会、应该不应该也无所谓吧,反正没有一个真正的读者到场,而且不到场的人中是不是还存在这些诗人的真正读者也已经非常可疑。

春天的北方,到了一年之中最好的时候。马路对面的皇家园林中,正有高树着花的盛景展开。可明媚的桃红柳绿之中,偏偏有一群人不得不坐在下沉式的屋子里来从头到尾地聆听这样被自恋本能驱使着的话语倾泻。实在不知道这到底是他人的滑稽,还是自己的悲哀。

据说诺大的京城里,每天都有多少场类似的发布会。如此说来也已经算是本地一景,参与一次,已经形同逛景一回,差足安慰矣。

(0)

相关推荐

  • 诗歌“贱卖”废纸价

    有一位诗人,在旧書摊上看到一本新书.定价15元,卖价只有2元.于是他赶紧掏钱买下.走在路上,心里却五味杂陈.因为这本书,就是他不久前出版的诗集.回到家里,他以此为题,写了一首诗: "由旧书摊 ...

  • 写诗就是向大地鞠躬

    归属 这场雨,属于远行者 他们比我更孤单 更需要安慰 带上吧,向一条道路 说出的吉言 即使在很远的地方 你很庆幸 它是逝者的脸孔 不断光临 现在,我们将在夜里 有一次会合 收获 得有一把镰刀 将时光干 ...

  • 关于截句,我多说两句

            截句,突然大行其道,成了诗歌江湖热门话题,更有不谈截句不写截句就OUT了的趋势,作为一个资深了三十年的诗歌写作者,老汉我犹如吃了一斤半五花肉炒饭,胀得慌,有些话不吐不快.截句的始作俑者 ...

  • 《诗的八堂课》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

    《诗的八堂课》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

  • 【东方诗苑】丽原君‖诗人

    我不作诗,不写诗 已有好几十年了 因为,有人说 诗人与尸人音相通 就有那么个什么缘份 叫做:短命 如,国外有雪萊等 国内有顾城,汪国真等 还有个不写诗,光咏诗的 路遥什么的 一一命也短得狠 闻之听之, ...

  • 读诗如得珍宝

    早上醒来后如果不急着上班,我会躺在床上或沙发上读一会儿诗.有时在晚上也一样.有时稍有空闲,也会随手摸到诗的刊物或诗集看上几首.我收到不少朋友寄来的诗集,也购买了国内外的一些诗人的诗.从少年时我就对那种 ...

  • 【闲散文】伪诗人学诗偶拾

    卞之琳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以为我会写诗了: 我在一张纸上写诗 写诗的人都不好意思笑我 诗人叫醒了我的耳朵 我却污了读者的眼 梨花教主 ...

  • 所以我写诗,虽然我不是诗人!

    虽然我不是诗人 我热爱诗,因此学着去写诗. 但写诗不是我的职业,因此我不是诗人! 诗是什么?诗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存在于正史和野史之外的最真实,最生动,最简炼的文字表述.每当我读懂前人诗意境的时候, ...

  • 北京笔记:在天坛静静地坐着

    梁东方 在北京,有一个时间缝隙,我还是坐了地铁,义无反顾地直奔天坛. 在天坛静静地坐着的中午时光,这是非本地居住者的游人,很少能有机会体会的. 天坛来过多次,对于其中的各个建筑的位置.各种粗壮古老树木 ...

  • 北京笔记:牛年观牛画

    梁东方 美术馆开门之前,拉着红布条的铁栏杆走廊前,还只有一位带着棒球帽的老人.白头发从蓝色的帽子边缘整齐地冒出来的细节,和微微弓腰的站姿说明,他年纪已经不小. 我站到他身后. 这时候来了一个光头戴迷彩 ...

  • 北京笔记:鹫峰的辽道

    梁东方 鹫峰和阳台山和贝氏花园大觉寺都在北京的大西山,实际上是一座整体的山脉.是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相接的所在的第一座山脉,这座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山脉与不远处东西走向的燕山山脉互相衔接,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 ...

  • 北京笔记:玉渊潭赏花记

    梁东方 理论上说,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赏花,但是在赏花这个词的文化背景里,其实更多的还是指人口聚集的城市中人,对起居环境中相对稀薄了的植被的一种渴望的表现. 在漫长的过去,离开人口聚集的地方,郊野之 ...

  • 北京笔记:地坛的梨树开花了

    梁东方 梨树的白花在还没有长叶子的时候盛开,除了针状的花蕊上的一点点黑色之外,梨花每一瓣都雪白:雪白的梨花一朵朵叠加在一起就会形成与高大的梨树同在的花树景观,使从北方光秃秃的冬天里赫然醒来的人们年复一 ...

  • 直播预告|今天下午5点,北京召开疫情防控发布会,介绍最新情况

    北京时间今天(8月1日)下午5点,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厅,将召开疫情防控第228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将通报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日报客户端京直播将在现场为您带来最新疫情通报,@ ...

  • 北京笔记:游西山森林公园有感

    梁东方 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面向华北平原的一线,被平原上相邻的城市命名为"西山森林公园"的不在少数.但是可能只有北京西山森林公园,才有这么好的植被. 在整个太行山的其他沿着平原发 ...

  • 北京笔记:在农科院大院里吃饭

    梁东方 从魏公村地铁站里出来,外面的寒冷一下就将地下的暖意给一风吹了.在完全没有雾霾的天空之下,根根清晰的树枝树杈之下,是匆匆的人流正源源不断地从十字路口方向向着地铁流淌而来.天色渐黑,晚高峰时间即将 ...

  • 北京笔记:在TOM家喝粥

    梁东方 至少一年半没有见,这次相见,在TOM家喝的剩粥,吃的咸菜,就着一些柚子. 饭前沏茶,茶水是用过去会议室用的那种带着把儿的大瓷杯子喝的,里面是很香的龙井.黄绿色的茶叶与嘴唇接触着的时候忍不住就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