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忆旧俗
新年忆旧俗
□薛银洪
冬至以后,过年的气氛渐渐地浓起来,商家的店面布置得红红火火,路边卖对联灯笼的地摊随处可见,置办年货的人们大包小包拎回家……走到哪里似乎都能感受到要过年的气息。
以前过年叫年关,对穷人来说一到过年就是过一道关。象杨白劳那样,过年就是给喜儿扯上一根红头绳这样的愿望都那么难。我们小时虽说没有穷到那程度,但过年也还是比较简单而且节省的,不象现在过年,啥也不缺,春节期间只管尽情地吃喝玩乐。以前过年虽然物质上差点,但是过年的很多习俗还是不可少的,年味也在这些这些习俗中得以充分地体现出来。
除尘
每年腊月的二十三(小年)之前,农村很多人家都要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把家里的东西能拿的都拿到屋外,不好拿的用旧物罩住。家里大人小孩会用旧衣服或三角巾把头包好,然后用竹竿绑牢扫帚,清扫家里墙壁屋顶的蜘蛛网和灰尘,顺便把家具认真地擦洗干净,再把能晒的衣物晒一下。墙上打扫干净后可以买些喜庆的年画贴上去,再把屋内的东西收拾得干净整洁,初一以后有亲戚朋友来拜年,家里就会给人以新年新气象的感觉。一般到腊月二十四以后就不再扫尘,据说可能是怕二十四以后再扫尘惹得灶老爷不高兴,到玉皇大帝面前就不愿意替民间美言。
蒸馒头
有的人家是腊月二十三送灶,有的人家是腊月二十四送灶,民间讲的是“官三民四”。送灶那天是肯定弄馒头的,我们农村说的馒头实际上就是大一点的包子。我们家里人事先从地窖里拿出萝卜,刨成丝,然后放在锅里汆一下,然后用油渣或粉丝加入葱花油盐拌好,包成馒头。有的人家也用大白菜或者马芹菜和粉丝做馅,每家都要大锅蒸上好几笼,顺便蒸上一些长条形的卷子,留着过年时慢慢吃,一般都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随着正月天气慢慢地转暖,直到没吃完的馒头和卷子裂了口,也舍不得扔掉。以前家里的肉少,一般人家都会用肥的猪肉卤成油,油渣留作包馒头吃,至今还记得萝卜油渣或者白菜油渣馅的馒头吃起来那是非常的香。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春节各种馅的包子多达几十种。
杀猪
以前农村每家都养猪,到年底的时候,大多数人家会在年前把猪卖了,然后大人会给小孩扯上几尺布做件新衣服,布料一般是的卡或卡叽的,生活好一点的还可以给大众小孩买双鞋子袜子、围巾之类的,大人往往自己舍不得穿的。那时“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花钱”,有的人家也到年底把猪杀了,请村里杀猪佗(会杀猪的人)到家里,再找两三个帮手,把猪从圈里赶出来,然后摁到在地,再把猪的前后两条腿分别捆起来,让猪倒在地上不能行走,最后大家合力把猪抬到长凳上。杀猪佗子会把磨得很锋利的刀捅进猪的气管处,那血就从猪的脖子处喷涌而出,家里人会用干净的脸盆等在下面,直到猪血淌干为止,猪也就不动了。这时杀猪佗子就和帮手把猪抬进一个大木桶里,杀猪佗子会在猪的腿上割个小口,接着用一根又长又细的铁棍从小口处向里捅,拿出铁棍后,用嘴鼓足劲地在小口处吹气,直到把猪吹得鼓起来。最后再把小口绑起来,这样做是好给猪脱毛。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接着倒入烧好的开水,烫了一会,就开始刮猪毛。猪毛刮干净以后,剖开猪的肚子,取出里面的脏器,再割下四个猪爪子。一个庄上的人应该早就知道这家要杀猪,然后都到这家去称上几斤肉回去挂在屋里的高处留作过年的时候吃。杀猪的这家会在晚上割点肉炒几个菜下酒犒劳那些帮忙的人。要是我们自家杀猪的话我们小孩也会跟着沾光,弄点肉吃吃,而且有个猪尿泡吹,可以吹得大大的,像气球一样当作玩具玩。那时买不起玩具,一个猪尿泡能玩几天,让别人家的小孩羡慕不已。
起鱼塘
那时都是好几户承包庄上的一个鱼塘,春天的时候承包的几家凑点钱去买点鱼苗回来放到塘里,一年下来,鱼就肥了。除了自己家过年需要鱼以外,还需要把养的鱼拿去卖了换点钱。于是到腊月的时候,承包的几家就找个抽水的水泵,架在鱼塘的一头,用柴油机带动向外排水,等水抽得要干的时候,鱼儿就在水里跳跃起来,人们的心儿也就跟着兴奋起来。鱼儿露出来以后,一般水泵够不到塘的底部,那时就会有人穿着橡皮做的防水服装,我们那叫河叉(也有的叫猴叉)服,下到水里去,带个桶或其他工具,把鱼放到里面,再抬到岸上来。一个塘里起个几百上千斤的鱼是常事。起的鱼多了,也会给村里其他没有承包的人家送上一些留作过年用,更多的是显示了庄邻之间相处的融洽。
漏粉条
粉条也是农村过年必备的年货,我到现在还喜欢吃这东西。那时我们农村的山芋(红薯)比较多,深秋的时候,很多人家就用自家的山芋加水磨碎,去掉皮和渣后用吊浆(和做豆腐用的一样工具)过滤,最后沉淀的是粉,因为那时太小,具体用山芋粉怎么做成粉条我记不得了,只大概记得会做的人把粉加热后放到漏勺里,从漏勺下面就有一条条的粉丝漏下来,然后把粉条放到一根根长短差不多的向日葵杆子上,整齐地摆到架子上晒干即可。也有因粉不均匀做成粗一点疙瘩状的,家里人收好,到冬天的时候放在火盆里,很快就烾(chì,炸的意思)成又酥又脆的可口食品。我家那时有个自己做的手摇的加工山芋粉的机器,那机器是村里唯一的好东西,一到秋天,一家人轮流摇着那铁的把手,从上面把洗净的山芋倒进去,然后绞碎的山芋就从前面的木槽里出来,在木桶中沉淀成白白的粉,自家用过再借给庄邻使用。我父亲一直想把这土机器改成脚踩的,那样更省力,但不久村里就有加工山芋的机器,我家的那台土机器也就放在外面散架了。
做豆腐
以前的做豆腐工序比较繁琐。一般扫尘以后就开始做豆腐,做早了会坏掉。先把自家收的豆子放在水里泡一宿,第二天用桶挑着或用独轮车推着到附近的人家去用机器把豆子磨成浆,然后再挑回去或推回去,用纱布(我们那叫吊浆)四角固定在两个工字型的棍子上,来回晃来晃去,这样就能把豆渣去掉,几遍下来就剩下纯纯的豆浆,然后放在锅里烧熟。最后把浆盛起来放到蒲做的包里,点上卤,按照南北东西方向分别打上结,在上面放上锅盖或板,再在上面加上重物,压十几分钟,包里的豆腐就成形了。一般一家过年要做上一两包,切成四方状放在水缸里或桶里,加上清水,很多人家都要吃到正月十几。后来我们十来岁的时候,一般就不要再费事吊成浆了,因为机器改进了,从机器里出来的就是去渣的豆浆,直接放到锅里烧熟就可以做出豆腐。
炸坨子
这是年三十的事,三十上午,家里的主妇就拿出山药洗净去皮拍面,把肉剁碎,加上鸡蛋,肉不多的人家会在里面放上萝卜细丁,更穷的人家直接用小麦糊子拌一下放在油锅里炸,那时小孩就盼望能在过年的时候有坨子吃,似乎那是当时农村最好的美味。记得我有个堂叔家比较穷,有时过年用小麦糊子炸的坨子,就像黑黑的石头一样,反正我是没吃过,估计是很难吃的。现在的肉圆做得很讲究,要挑上好的肉做,里面加上纯蛋清,吃起来嫩嫩的。我感觉灌南小尧的肉圆最好吃,当然比较出名的还有淮安区的钦工肉圆,据说钦工肉圆在地上可以弹起两米高,那可是淮扬菜里的一道名菜。
炒花生
三十的下午,家里人会把自己家收的花生拿出来弄干净放到锅里炒熟,那时买不起炒货,花生是自家种的现成的,最主要的是年初一来人的时候好拿出来招待亲戚朋友,有的小孩来了也会捧上一捧花生放到兜里,或者给点大糕和小果子,孩子们因此会很开心。
包饺子
三十那天吃过晚饭以后,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春节联欢晚会看,晚饭后没事,就一家子边聊天边包万万顺(饺子),实际上也是守岁。大人在包饺子,小孩围着火盆取暖。饺子包好以后留作初一早上吃,是图个吉利,取顺顺利利的寓意。也有人家年初一早上吃汤圆,希望家人一直会团团圆圆。当然大年初一早上还会吃年三十剩下的鱼,取连年有余的寓意。我记得那时年初一早上下饺子烧的草都有讲究,一般都是用事先准备好的芝麻杆。说这样新年的日子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包好饺子后,大人就会把买的云片糕和小果子(也有人家自己炸的)分成几包给家里的小孩,放到枕旁,留孩子初一早上醒来吃,叫“开口高”,这样孩子一年会笑口常开、步步登高。
写对联
在我们那儿的农村,三十的那顿饭尤其重要,儿女多的都要争着把二老请到自己的家好好吃一顿,男同志肯定要喝些酒。酒足饭饱以后家里人就到附近的小店去买上一两张红纸,自家的会写字的可以随便写个对联,不管字好不好,表达了意思就行。我的父亲因为写得一手好的毛笔字,到了三十晚那天午饭后,拿红纸到我家要求写对联的人络绎不绝,有的还是隔壁村庄上的人,我父亲那时经常会写到太阳落山,因为我们那儿一般都赶在太阳落山把对联和挂浪贴好,说是图个吉利。
拜年
正月初一的早上,天还没亮的时候,家里的男主人就要早早起来放鞭,小时候还会放5分钱一个的炮仗。女主人也会早早地起来做早饭,一家人吃过饺子或汤圆之后,就开始穿着新衣忙着拜年。正常是子孙先到自己家的最长辈处拜年。小孩子讨得一份糕果花生以后,家里的男主人会带着自己的男孩到村里前一年刚死人的人家去磕排位头,表示对人家死者的尊重。到那磕头以后,主人家会让客人吃些点心喝点茶,有时中午还会留下吃饭,那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一般磕头以后就会自己去找小伙伴玩。如果是自己的亲戚在前一年去世,也会在初二至初六的时候到人家去磕排位头。不去的话人家会有意见,而且等到自己的先人去世以后,人家也不高兴到自己家来,这也就是现在说的相互尊重和礼尚往来吧。当然,村里的人在路上相见,往往老远就互相问候对方,说些吉利的话。到九点多钟,人们拜过年以后,很多男人就会坐到麻将桌上开始“砌长城”。近几年,女人们也加入到这项活动中,常常会熬个通宵,乐此不彼。现在电话、短信和微信等拜年早习以为常,很多人都感觉到没有以前的那种人情味了。
带亲戚
正月很多人家往往要把村里或亲戚在上一年中刚结婚的新郎和新娘带到家中,找一些人作陪,做一些好吃的来招待人家。往往是这家请过那家请,新郎和新娘正月里要一直应付这样的活动。到人家吃过后,新郎和新娘往往要备点钱给请客人家的小孩表示感谢,那时能给个几块钱已经不错了,新郎和新娘走后,钱自然就被大人收起来了。要知道,那时的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玩花船
从正月初一一大早开始,玩花船的人就会从村里的人家一家一家的过,向每家要些喜钱。哪家给的少了,玩花船的人就一直在那儿玩,直到满意为止。没事的妇女小孩会尾随玩花船的人跑遍整个村庄,甚至跟到隔壁的村庄去。一般只要玩花船的人到家门口,家里人都会给些钱,也有人家穷点的,看到玩花船、贴门神或要饭的人要到家门口,会锁上门回避一下。现在想想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果是现在的生活条件,谁会在乎这点小钱。也正是因为现在生活富裕了,玩花龙船讨钱的人已经没有,有的话也纯粹是自娱自乐,真正实现了从物质上向精神上的转变。
带闺女
初二那天,出门的闺女会带夫婿孩子回到娘家给父母拜年。谚语“初一外甥瞧舅忙,初二闺女回家乡”说的就是这个习俗。出门闺女回娘家,特别是第一年回门儿,必须要准备好年礼,如果娘家父亲兄弟众多,就必须一家不落都要准备。同时还要给自己的侄子侄女准备一些小礼物,或者给点红包。很多人家的闺女女婿还会在娘家住上几天,陪陪父母双亲。
过年的习俗在我们苏北农村还有很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小时真正的年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落幕。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很多旧的习俗也早已废弃,但无论年俗怎样变迁,年,依然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是让在外打拼的游子最眷念的味道。
薛银洪,涟水人,清江浦公安分局民警,工作之余喜爱阅读、收藏、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