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守其雌”如何理解?老子如何看待雄雌关系?

第一段经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归】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安德】【天真性】

此章宣讲三知三守三归的常德。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就是三知三守。归于婴儿、归于无极、归于朴就是三归。三知三守是圣人济世救人的大悲心三归是圣人的终极性。修常德分为三德九品,次第而行,必得正果。如此修常德,有纠偏之功不会堕入偏柔之失

老子此章首先要回应世人的疑惑,修道会有成就吗?是否会让学人变得羸弱呢?是否会让世间的强横者得益呢?(下章回答强横者不得益)圣人入浊世,本为救人而来。如果堕入羸弱,则如何救人?老子以中道观回答,让世人恍然大悟,无不欢喜。老子每一章都在回答世人的疑问,但要看清楚是回答什么疑问,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听法者都疑团尽释,心中满怀欢喜。此章经文特别明显。


经文:知其雄。

知其雄与知其强很接近,但又有微妙差别。强弱(强柔)关系在世人眼中是对立的关系,你强我弱,我强你弱,世界是强者的世界,不是弱者的世界。老子知道世人的俗智,于是换了一种口吻,不用强弱关系,而是用动物界的雄雌关系

雄代表强,雌代表弱。但世人知道,雄离不开雌,雌离不开雄。人们常说:“一山不容二虎”,马云反驳说:“不对,一山可以容二虎。”朋友问:“为什么?”马云答:“一只雌虎和一只雄虎”。

此时马云刚开始创业,被视为疯子,不知当时是否读过《道德经》。据马云传记,马云十分喜欢《道德经》,并随身携带雄和雌是玄同关系,这是世人完全认可的。这是老子说法的巧妙。如果把雄和雌的关系简单的理解为强和弱的关系,那就失去了其中的精义。

知其雄是第一的,不知雄,就失去了守雌的基础知强是第一的,是守柔的基础。不知强就没有守柔的基础。老子引导世人从雄雌二性关系悟解世间强弱关系,下一章又演化为鱼水关系(鱼不可脱于渊,雄不可脱于雌),都是宇宙的合理安排。雄与雌都是假象,不能分离才是真相。

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合理分工,不是男耕为强,女织为弱。理解这一点才理解男耕女织的合理分工不是谁要战胜谁。社会组织正是依据合理分工的原理才发展起来的,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第一层。经文是从动物界和家庭组织的角度演说正法。在俗智面前,雄雌是强弱关系,在圣人看来,是合理分工关系。所以强者压迫弱者是不正当的


经文:守其雌。

把雄雌关系理解为压迫关系是自我毁灭,把强弱关系理解为压迫关系就是走向灭亡。雄雌、强弱都是分工关系,不是谁战胜谁的关系。

老子这里用动物界和家庭的现实性来扭转世人的俗智,强者应该把弱者理解为合作方,共存方,而没有压迫弱者的心理动机。

《黄帝内经》的养生义理有一条叫“贵贱不相慕”,很有哲理。贵贱不相慕,雄雌不相离,强弱不相压。注释家过分看到强弱的对立,而不知雄雌的玄同,所以没有从二句经文来完整的理解《道德经》的宗旨。

老子的守柔哲学是以知强为基础世间的强弱与二性的共存实质上就是玄同,也就是世人可以理解的组织内部的合理分工。今天的企业,高高在上的老板时代已经过去,投资人与员工的合作时代早就开始,而且会依照老子的思想发展下去。

这不是老板的仁义,而是老板对大道的体认,成为大势所趋。黑格尔则说这是世界精神的自然展开,如同一幅大师杰作展开在世人眼前一样。老子用经文“知其雄,守其雌”完整的诠释了《道德经》守柔哲学的中道观,这正是学人所需要认识的。如果用“知其强,守其柔”则意义差距很远。

雄雌的玄同关系易被世人的浅思维认可,强弱的玄同关系不易被世人的浅思维认可,但老子以雄雌玄同关系引导世人认识强弱的玄同关系,这是说法之妙。

老子的知守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章著名的三知三守阐述了守柔哲学的中道观,没有单柔(偏柔)的过失。六十二章说:“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进一步阐述了知子守母的教义,学人宜深悟其意。三知三守都含有知子守母的意义。

王弼注:“雄,先之属。雌,后之属。知为天下之先者必后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圣人正是效法地,从动物界的雄雌关系来理解身先与身后的关系。

河上公注:“雄以喻尊显,当复守之以卑微,去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尊显者守柔,天下归之。

汉光武帝刘秀最终能够取得天下并受人拥戴,因为深懂知强守柔之道,而且终生奉行。汉光武帝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君王之一。生前赞赏易,身后赞赏难。

老子的圣人以道为体,并无人形。解读老子的圣人,不必在意于人形。所以庄子说老子“一呼我为牛,一呼我为马”,牛形马形都可以。

《道德经》开显妙道,让世俗之“雄者”守雌、“强者”守柔。反过来,懂守柔者才是强者,懂守雌者才是雄者。进一步说,人眼中的强者正是天眼中的弱者,人眼中的弱者正是天眼中的强者。

经文知与守二字极为重要。知者,通达无碍守者,守护不失。范应元说雄譬“刚动”,雌譬“柔静”。守住心中之柔静,才能通达心外之刚动。修行人于内守护不失,则与外通达无碍。修心与事业可以兼得,但以修心为本

老子此章宣讲三知三守,就是要世人通达知与守的关系。到了王阳明,知与守的关系就演化为知与行的关系。老子宣说知守合一,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二者有相同的一面,即必须合一,不得偏修。

佛教说空观,但又怕堕入空观,于是倡导中道。龙树菩萨的《中论》阐述八不中道甚深妙理,对理解老子此章的三知三守非常契合。不然无法理解老子精义。

老子的中道思想是极其明显的,此章更为明显,是中道学说的集中宣讲。三知三守就是三次宣讲中道甚深妙理,令人赞叹再三。

禅宗大德对有说空,对空说有,空有不二,是为中道。老子对雌说雄,对雄说雌,雌雄不二。雌雄不二则强弱不二,刚柔不二,世出世间法无不尽说。

禅宗对有者说空,无有挂碍;对空者说有,戒断灭空。老子对雄者说雌,得雄不离雌;对雌者说雄,得雌雄玄同。对强者说弱,戒兵强则灭。对弱者说强,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道观之,天下无恒强者,无恒弱者。知强者不弱矣,守弱者必强矣。强而守柔者或恒强乎!


经文:为天下溪。

溪是归流之意,这是自然现象,但蕴含知雄守雌,知强守柔的妙理。天下所归者是强者还是弱者?必然是强者。老子从涓流归溪,看到守柔哲学的最好证据。

王弼注:“溪不求物而物自归之”,溪流不主动求万物来归,但因为它知强守柔,处众人之所恶,万物主动归流。这个注解深得老子妙理。世人之强者当如是修,方得恒强。不如是修,则强者灭,不道早已(三十章)。世之强者不会尽听老子说法,但也不会无视老子的告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