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译注集注-蒙(一)
蒙(卦四)艮上坎下
【原文】《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今注】蒙:卦名。引申为萌发、蒙昧、幼稚、蒙敝。初筮shi告:初,第一次。筮,占筮。再三渎du:渎,渎慢、亵渎。利贞:宜于守正道。贞,正。
【今译】蒙(蒙卦象征启蒙):亨通顺利。不是我有求于童蒙(幼稚蒙昧之人),而是童蒙有求于我。初次占筮则告诉吉凶(第一次向我请教有问必答),接二连三来占问则是渎谩占筮(没有礼貌地乱问),渎谩则不告诉吉凶(则不予回答)(不恭敬之占筮神灵不会告知)。此占宜于守正道(吉祥的占卜)。
【周易正义】
04坎下艮上。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注]“筮”,筮者决疑之物也。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决之不一,不知所从,则复惑也。故初筮则告,再、三则渎。渎,蒙也。能为初筮,其唯二乎?以刚处中,能断夫疑者也。
[疏]“蒙亨”至“渎则不告”。○正义曰:蒙者,微昧闇弱之名。物皆蒙昧,唯原亨通,故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者,物既闇弱而意原亨通,即明者不求於闇,即匪我师德之高明往求童蒙之闇,但闇者求明,明者不谘於闇,故云“童蒙求我”也。“初筮告”者,初者,发始之辞;筮者,决疑之物。童蒙既来求我,我当以初始一理剖决告之。“再三渎,渎则不告”者,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亵渎,渎则不告。童蒙来问,本为决疑,师若以广深二义再三之言告之,则童蒙闻之,转亦渎乱,故不如不告也。自此以上,解“蒙亨”之义。顺此上事,乃得“亨”也。故“亨”文在此事之上也。不云“元”者,谓时当蒙弱,未有元也。○注“初筮告”。○正义曰:“初筮则告”者,童蒙既来求我,我当以初心所念所筮之义,一理而剖告之。“再三则渎,渎,蒙也”者,若以弃此初本之意,而犹豫迟疑,岐头别说,则童蒙之人,闻之亵渎而烦乱也。故“再三则渎,渎,蒙也”。“能为初筮,其唯二乎”者,以《彖》云“初筮告,以刚中”者,刚而得中故知是二也。
利贞。
[注]“蒙”之所利,乃利正也。夫明莫若圣,昧莫若蒙。蒙以养正乃圣功也。然则养正以明,失其道矣。
[疏]“利贞”。○正义曰:贞,正也。言蒙之为义,利以养正,故《彖》云“蒙以养正”,乃“圣功也”。若养正以明,即失其道也。○注“然则养正以明失其道”。○正义曰:“然则养正以明,失其道”者,言人虽怀圣德,若隐默不言,人则莫测其浅深,不知其大小,所以圣德弥远而难测矣。若彰显其德,苟自发明,即人知其所为,识其浅深。故《明夷》注云“明夷莅众,显明於外,巧所避”是也。此卦,《系辞》皆以人事明之。
【集解】蒙:亨。○虞翻曰:艮三之二。亨谓二。震刚柔接,故“亨”。蒙亨,以通行时中也。干宝曰:蒙者,离宫阴也。世在四。八月之时,降阳布德,荠麦并生,而息来在寅,故“蒙”。于世为八月,于消息为正月卦也。正月之时,阳气上达,故屯为物之始生,蒙为物之稚也。施之于人,则童蒙也。敬得其运,虽蒙必亨,故曰“蒙亨”。此盖以寄成王之遭周公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虞翻曰:童蒙谓五,艮为童蒙。我谓二也。震为动起,嫌求之五,故曰“匪我求童蒙”。五阴求阳,故“童蒙求我,志应也”。艮为求,二体师象,坎为经。谓礼有来学,无往教。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崔觐曰:初筮,谓六五求决于九二。二则告之。再三渎,谓三应于上。四隔于三,与二为渎,故二“不告”也。渎,古黩字也。
利贞。○虞翻曰:二五失位,利变之正,故“利贞”。蒙以养正,圣功也。
【朱熹注】坎下,艮上。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艮,亦三画卦之名。一阳止于二阴之上,故其德为止,其象为山。蒙,昧也,物生之初,蒙昧未明也。其卦以坎遇艮,山下有险,蒙之地也,内险外止,蒙之意也。故其名为蒙。「亨」以下,占辞也。九二,内卦之主,以刚居中,能发人之蒙者,而与六五阴阳相应。故遇此卦者,有亨道也。我,二也。童蒙,幼稚而蒙昧,谓五也。筮者明,则人当求我,而其亨在人。筮者暗,则我当求人而亨在我。人求我者,当视其可否而应之。我求人者,当致其精一而扣之。而明者之养蒙,与蒙者之自养,又皆利于以正也。
【原文】《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今注】此释《蒙》卦卦名与卦辞之义。山下有险:《蒙》卦下坎上艮。艮为山,坎为险。险而止:《蒙》卦下坎为险,上艮为止。○时中:于其时而适中。时,指卦爻之时。○匪:非。童蒙:幼稚蒙昧之人。○志应:二五其志相应。《蒙》九二为阳,六五为阴,故二五之志相应。○刚中:《蒙》九二为阳刚居中,以示告而有节。圣功:圣人之功。
【今译】《彖传》说:蒙,山下有险难,知有险难而终止,故为蒙,蒙,亨通。以亨道行动,随时而得中。“不是我求童蒙,而是童蒙求我”。志向同而相应。“初筮告”,是因得刚中之道。“再三渎,渎则不告”。这种亵渎怠慢,是蒙昧的表现。将蒙昧培养入正道,这正是圣人的功绩。
【周易正义】《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注]退则困险,进则阂山,不知所適,蒙之义也。
[疏]正义曰:“山下有险”者,坎在艮下,是山下有险。艮为止,坎上遇止,是险而止也。恐进退不可,故蒙昧也。此释蒙卦之名。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注]时之所愿,惟愿“亨”也。以亨行之,得“时中”也。
[疏]正义曰:叠“蒙亨”之义,言居“蒙“之时,人皆愿“亨”。若以亨道行之于时,则得中也。故云“时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注]“我”谓非“童蒙”者也。非“童蒙”者,即阳也。凡不识者求问识者,识者不求所告;闇者求明,明者不谘於闇。故《蒙》之为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也。童蒙之来求我,志应故也。
[疏]正义曰:以童蒙闇昧之志,而求应会明者,故云“志应”也。
初筮告,以刚中也。
[注]谓二也。二为众阴之主也,无刚失中,何由得初筮之告乎?
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疏]正义曰:“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者,所以再三不告,恐渎乱蒙者。自此以上,《彖》辞总释“蒙亨”之义。“蒙以养正,圣功也”者,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此一句释经之“利贞”。
【子夏注】山下有险,而止,昧于所从,蒙也。夫知昧而求决者,通之道也。决而当于时,适于中道,乃行也。亨,蒙之理,非求我也,求我,蒙不能明也。待蒙求我,志应而后发也,告者精意而上请也,初志乎决刚中,求辨于理,故来告也。至于再三,则或多矣,渎蒙者也。其肯告乎蒙者,无知也。以其不知以养其所知,亨。蒙之道乃圣功利而正者也。
【集解】《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侯果曰:艮为山,坎为险,是山下有险。险被山止,止则未通,蒙昧之象也。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荀爽曰:此本艮卦也。案:二进居三,三降居二。刚柔得中,故能通。发蒙时,令得进中矣。故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匪我求童蒙,○陆绩曰:六五阴爻,在蒙暗。蒙又体艮,少男,故曰“童蒙”。
童蒙求我,志应也。○荀爽曰:二与五志相应也。
初筮告,以刚中也。○崔觐曰:以二刚中,能发于蒙也。
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荀爽曰:再三,谓三与四也。皆乘阳,不敬,故曰“渎”。渎不能尊阳,蒙气不除,故曰“渎蒙也”。
蒙以养正,圣功也。○虞翻曰:体颐,故养。五多功。圣谓二,二志应五,变得正而亡其蒙,故“圣功也”。
干宝曰:武王之崩,年九十三矣。而成王八岁,言天后成王之年,将以养公正之道,而成三圣之功。
【朱熹注】《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以卦象,卦德释卦名,有两义。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以卦体释卦辞也。九二以可亨之道,发人之蒙,而又得其时之中,谓如下文所指之事,皆以亨行而当其可也。志应者,二刚明,五柔暗,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应也。以刚中者,以刚而中,故能告而有节也。渎,筮者二三,则问者固渎,而告者亦渎矣。蒙以养正,乃作圣之功,所以释「利贞」之义也。
【原文】《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今注】此释《蒙》卦卦爻之象。山下出泉:《蒙》卦下坎上艮,艮为山,坎为水,泉为水之源,故曰“山下出泉”。○果行:先儒多解作刚决、果决等,笔者认为:古“果”“过”互假,由“果行”与“育德”对文思之,此“果行”为过行,过行,指行为有过失,有过失故需“育德”,以补其过,与<礼记·表记>“过行勿率,以求处厚”之旨同。
【今译】《象传》说:山下出泉水,此《蒙》卦卦象。君子效法此当因有过失而培养自己的品德。
(《蒙卦》的卦象是,下坎水上艮山,为山下有泉水之表象,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先必须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
【周易正义】《象》曰:山下出泉,蒙。
[注]山下出泉,未知所適,蒙之象也。
[疏]正义曰:山下出泉,未有所適之处,是险而止,故蒙昧之象也。
君子以果行育德。
[注]“果行”者,初筮之义也。“育德”者,养正之功也。
[疏]正义曰:君子当发此蒙道,以果决其行,告示蒙者,则“初筮之义”。“育德”谓隐默怀藏,不自彰显,以育养其德。“果行”、“育德”者,自相违错,若童蒙来问,则果行也,寻常处众则育德,是不相须也。
【子夏注】水泉出,而未通止所也。德不博不能及于物,浅学之蒙也。君子以之克己而果行,广学以育德而后能通也。
【集解】虞翻曰:艮为山,震为出,坎象流出,故“山下出泉”。
虞翻曰:君子谓二。艮为果,震为行。育,养也。二至上有颐养象,故“以果行育德”也。
【朱熹注】《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泉,水之始出者,必行而有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