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译注集注-乾(三)

【原文】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今注】初九:每一卦第一爻皆称“初”。《周易》六十四卦凡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凡阳爻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阴爻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潜,潜伏、隐藏。龙,乃中国古代吉祥之物,指春神,又说为雨神。故先民有祭龙以求雨之俗。《周易》取象于龙比喻阳气和君子。○潜龙:潜伏之龙。阳在下:《乾》卦初九之阳居卦之下。

【今译】初九:潜伏之龙,不可轻举妄动。

(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传》说:“潜伏之龙,不要行动”,阳爻在下。

(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周易正义】初九:潜龙勿用。

[注]《文言》备矣。

[疏]正义曰:居第一之位,故称“初”;以其阳爻,故称“九”。潜者,隐伏之名;龙者,变化之物。言天之自然之气起於建子之月,阴气始盛,阳气潜在地下,故言“初九潜龙”也。此自然之象,圣人作法,言於此潜龙之时,小人道盛,圣人虽有龙德,於此时唯宜潜藏,勿可施用,故言“勿用”。张氏云:“以道未可行,故称'勿用’以诫之。”於此小人道盛之时,若其施用,则为小人所害。寡不敌众,弱不胜强,祸害斯及,故诫“勿用”。若汉高祖生於暴秦之世,唯隐居为泗水亭长,是勿用也。诸儒皆以为舜始渔於雷泽。舜之时,当尧之世,尧君在上,不得为小人道盛。此“潜龙”始起,在建子之月,於义恐非也。第一位言“初”,第六位当言“终”;第六位言“上”,第一位当言“下”。所以文不同者,庄氏云:“下言初则上有末义。”故《大过·彖》云:“栋桡,本末弱。”是上有末义“六”言“上”,则“初”当言“下”。故《小象》云:“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则是初有下义,互文相通,义或然也。且第一言“初”者,欲明万物积渐,从无入有,所以言初不言一与下也。六言“上”者,欲见位居卦上,故不言六与末也。此初九之等,是乾之六爻之辞,但乾卦是阳生之世,故六爻所述,皆以圣人出处讬之,其馀卦六爻,各因象明义,随义而发,不必皆论圣人。他皆仿此。谓之“爻”者,《系辞》云:“爻也者,效此者也。”圣人画爻,以仿效万物之象。先儒云,后代圣人以《易》占事之时,先用蓍以求数,得数以定爻,累爻而成卦,因卦以生辞,则蓍为爻卦之本,爻卦为蓍之末。今案:《说卦》云:“圣人之作《易》也,幽赞於神明而生蓍,三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系辞》云:“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又《易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牺。”据此诸文,皆是用蓍以求卦。先儒之说,理当然矣。然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其说有二:一者《乾》体有三画,《坤》体有六画,阳得兼阴,故其数九,阴不得兼阳,故其数六。二者老阳数九,老阴数六,老阴老阳皆变,《周易》以变者为占,故杜元凯注襄九年《传》遇《艮》之八,及郑康成注《易》,皆称《周易》以变者为占,故称九、称六。所以老阳数九,老阴数六者,以揲蓍之数,九遇揲则得老阳,六遇揲则得老阴,其少阳称七,少阴称八,义亦准此。张氏以为阳数有七有九,阴数有八有六,但七为少阳,八为少阴,质而不变,为爻之本体。九为老阳,六为老阴,文而从变,故为爻之别名。且七既为阳爻,其画已长。今有九之老阳,不可复画为阳,所以重钱,避少阳七数,故称九也。八为阴数而画阴爻,今六为老阴,不可复画阴爻。故交其钱,避八而称六。但《易》含万象,所讬多涂,义或然也。

【子夏注】阳气始生,潜而未形,虽德龙德,与众无以异也。

【集解】崔觐曰:九者,老阳之数,动之所占,故阳称焉。潜,隐也。龙下隐地,潜德不彰,是以君子韬光待时,未成其行。故曰“勿用”。

《子夏传》曰:龙,所以象阳也。

马融曰:物莫大于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始动于黄泉,既未萌芽,犹是潜伏,故曰“潜龙”也。

沈驎士曰:称龙者,假象也。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初九既尚潜伏,故言“勿用”。

干宝曰:位始,故称初。阳重,故称九。阳在初九,十一月之时,自复来也。初九,甲子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阳处三泉之下,圣德在愚俗之中,此文王在羑里之爻也。虽有圣明之德,未被时用,故曰“勿用”。

【集解】荀爽曰:气微位卑,虽有阳德,潜藏在下,故曰“勿用”也。

【朱熹注】初九,潜龙勿用。○初九者,卦下阳爻之名。凡画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为初。阳数九为老,七为少,老变而少不变,故谓阳爻为九。潜龙勿用,周公所系之辞,以断一爻之吉凶,所谓《爻辞》者也。潜,藏也。龙,阳物也。初阳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为潜龙。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变者,当观此象,而玩其占也。余爻放此。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阳,谓九。下,谓潜。

【原文】《文言》曰: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今注】此释《乾》初九之爻辞。龙德:阳刚之德。《乾》卦爻辞以“龙”喻阳。隐:是释“潜”。《乾》初九居下故曰“隐”。易:移。世:世俗。○不见是:不为世人所赞同。遯dun:遁dun,隐退。闷:烦闷。确:刚强之貌。拔:移。

【今译】《文言》说:初九爻辞说:“潜伏之龙,不可妄动。”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人有龙德而隐居。其志不为世俗所改变,不急于成就功名,隐退世外而不烦闷,其言行不被世人赞同亦无烦闷。君子所乐之事去做,所忧之事则不去做,坚强而不可动摇。这就是潜龙。”

【周易正义】《文言》曰: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

[注]不为世俗所移易也。

[疏]“初九曰”至“不易乎世”。○正义曰:此第二节释初九爻辞也。“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者,此夫子叠经初九爻辞,故言“初九曰”。方释其义,假设问辞,故言“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此夫子以人事释“潜龙”之义,圣人有龙德隐居者也。“不易乎世”者,不移易其心在於世俗,虽逢险难,不易本志也。

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疏]“不成乎名”至“潜龙也”。○正义曰:“不成乎名”者,言自隐默,不成就於令名,使人知也。“遁世无闷”者,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举世皆非,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上云“遁世无闷”,心处僻陋,不见是而无闷,此因见世俗行恶,是亦“无闷”,故再起“无闷”之文。“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者,心以为乐,已则行之,心以为忧,已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者,身虽逐物推移,隐潜避世,心志守道,确乎坚实其不可拔,此是“潜龙”之义也。

【子夏注】不易乎世,一世而不可辨也,道未行而名不彰也,世非之而不闷也,吉凶与人同患忧则违之也。

【集解】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何妥曰:夫子假设疑问也。后五爻皆放此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何妥曰:此直答言圣人有隐显之龙德。今居初九穷下之地,隐而不见,故云“勿用”矣。

不易世,○崔觐曰:言据当潜之时,不易乎世而行者,龙之德也。

不成名。○郑玄曰:当隐之时,以从世俗,不自殊异,无所“成名”也。

遁世无闷,○崔觐曰:道虽不行,达理“无闷”也。

不见是而无闷。○崔觐曰:世人虽不已是,而已知不违道,故“无闷”。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虞翻曰:阴出初震,为乐为行,故“乐则行之”。坤死称忧,隐在坤中,遁世无逆流,故“忧则违之”也。

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虞翻曰:确,刚貌也。乾刚潜初,坤乱于上。君子弗用,隐在下位。确乎难拔,潜龙之志也。

【朱熹注】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龙德,圣人之德也,在下故隐。易,谓变其所守。大抵《乾》卦六爻,《文言》皆以圣人明之,有隐显而无浅深也。

【原文】《文言》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今注】此释初九爻辞。成德:已成就的道德。弗:不。

【今译】《文言》说:君子以完成道德修养作为行动(目标),每天都显现于行动。初爻所说的“潜”,是隐藏而未显现,行动尚未成功,所以君子不能有所作为。

【周易正义】《文言》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疏]“君子以成德为行”至“君子弗用也”。○正义曰:此一节是《文言》第六节,更复明六爻之义。此节明初九爻辞。周氏云:“上第六节'乾元者始而亨者也’,是广明'乾’与'四德’之义,此'君子以成德为行’,亦是第六节,明六爻之义,总属第六节,不更为第七节。”义或当然也。“君子以成德为行”者,明初九“潜龙”之义,故先开此语也。言君子之人,当以成就道德为行,令其德行彰显,使人日可见其德行之事,此君子之常也,不应潜隐。所以今日潜者,以时未可见,故须潜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此夫子解“潜龙”之义。此经中“潜龙”之言,是德之幽隐而未宣见,所行之行未可成就。“是以君子弗用”者,德既幽隐,行又未成,是君子於时不用,以逢众阴,未可用也。周氏云:“德出於己,在身内之物,故云:'成’;行被於人,在外之事,故云为'行’。”下又即云“行而未成”,是行亦称成。周氏之说,恐义非也。“成德为行”者,言君子成就道德以为其行。其“成德为行”,未必文相对。

【子夏注】行未成,则于事不尽也。

【集解】君子以成德为行,○干宝曰:君子之行,动静可观,进退可度,动以成德,无所苟行也。

日可见之行也。○虞翻曰:谓初。乾称君子。阳出成为上德,云行雨施则成离,日新之谓上德,故“日可见之行”。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荀爽曰:“隐而未见”,谓居初也,“行而未成”,谓行之坤四。阳居阴位,未成为君。乾者,君卦也。不成为君,故不用也。

【朱熹注】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成德,已成之德也。初九固成德,但其行未可见尔。

【原文】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今注】见,读作“现”,有出现、呈现之义。大人,指有权势,有地位之人。德,阳德。

【今译】九二:龙呈现于田野,宜于见大人(有利于大德之人出来治世)(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传》说:“龙出现于田野”,九二阳爻居中,阳德所博施而普遍。(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周易正义】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注]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於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虽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则不彰,三则“乾乾”,四则“或跃”,上则过亢。“利见大人”,唯二、五焉。

[疏]“九二”至“利见大人”。○正义曰:阳处二位,故曰“九二”。阳气发见,故曰“见龙”。田是地上可营为有益之处,阳气发在地上,故曰“在田”。且一之与二,俱为地道,二在一上,所以称“田”。“见龙在田”,是自然之象。“利见大人”,以人事讬之,言龙见在田之时,犹似圣人久潜稍出,虽非君位而有君德,故天下众庶利见九二之“大人”。故先儒云:若夫子教於洙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称“大人”。案:《文言》云:“九二德博而化。”又云:“君德也。”王辅嗣注云:“虽非君位,君之德也。”是九二有人君之德,所以称“大人”也。辅嗣又云:“利见大人,唯二五焉。”是二之与五,俱是“大人”,为天下所“利见”也。而褚氏、张氏同郑康成之说,皆以为九二利见九五之大人,其义非也。且“大人”之云,不专在九五与九二,故《讼卦》云:“利见大人。”又《蹇卦》:“利见大人。”此“大人”之文,施处广矣,故辅嗣注谓九二也。是“大人”非专九五。○注“处於地上”至“唯二五焉”。○正义曰:“处於地上,故曰在田”者,先儒以为重卦之时,重於上下两体,故初与四相应,二与五相应,三与上相应。是上下两体,论天地人各别,但《易》含万象,为例非一。及其六位,则一、二为地道,三、四为人道,五、上为天道。二在一上,是九二处其地上,所田食之处,唯在地上,所以称“田”也。观辅嗣之注意,唯取地上称田,诸儒更广而称之,言田之耕稼利益,及於万物,盈满有益於人,犹若圣人益於万物,故称“田”也。“德施周普”者,下《小象》文,谓周而普遍。“居中不偏”者,九二居在下卦之中,而於上於下,其心一等,是“居中不偏”也。不偏则周普也。“虽非君位”者,二为大人,己居二位,是非君位也。“君之德”者,以德施周普也。《文言》云:“德博而化。”又云:“君德也。”是九二有人君之德也。“初则不彰”者,谓潜隐不彰显也。“三则乾乾”者,危惧不安也。“四则或跃”者,谓进退怀疑也。“上则过亢”,过谓过甚,亢谓亢极。“利见大人,唯二五焉”者,言范模乾之一卦,故云“唯二五焉”。於别卦言之,非唯二五而己。故讼卦、蹇卦并云“利见大人”,所以施处广,非唯二五也。诸儒以为九二当太蔟之月,阳气发见,则九三为建辰之月,九四为建午之月,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不宜称“飞龙在天”。上九为建戌之月,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於此时阳气仅存,何极之有?诸儒此说,於理稍乖。此乾之阳气渐生,似圣人渐出,宜据十一月之后。至建巳之月已来,此九二当据建丑、建寅之间,於时地之萌牙初有出者,即是阳气发见之义。乾卦之象,其应然也。但阴阳二气,共成岁功,故阴兴之时,仍有阳在,阳生之月,尚有阴存。所以六律六吕,阴阳相间,取象论义,与此不殊。乾之初九,则与复卦不殊。乾之九二,又与临卦无别。何以复、临二卦与此不同者,但《易》论象,复、临二卦,既有群阴见象於上,即须论卦之象义,各自为文。此乾卦初九、九二,只论居位一爻,无群阴见象,故但自明当爻之地,为此与临、复不同。

【子夏注】阳气生物始见于田也,稼者可以乘其时也,惟大人学之成德可以普天下所利、见明其道也。

【集解】王弼曰: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虽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则不彰,三则乾乾,四则或跃,上则过亢。利见大人,唯二五焉。

郑玄曰:二于三才为地道,地上即田,故称“田”也。

干宝曰:阳在九二,十二月之时,自临来也。二为地上,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阳气将施,圣人将显,此文王免于羑里之日也。故曰“利见大人”。

【集解】荀爽曰:见者,见居其位。田,谓坤也。二当升坤五。故曰“见龙在田”。大人,谓天子。见据尊位,临长群阴,德施于下,故曰“德施普也”。

【朱熹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见龙」之见,。卦内「见龙」并同。二,谓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后放此。九二,刚健中正,出潜离隐,泽及于物,物所利见,故其象为见龙在田,其占为利见大人。九二虽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着,常人不足以当之,故值此爻之变者,但为利见此人而已。盖亦谓在下之大人也。此以爻与占者相为主宾,自为一例。若有见龙之德,则为利见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原文】《文言》曰: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今注】此释《乾》九二爻辞。正中:《乾》九二爻居内卦正得中位。庸言:平常的言论。先儒有解“庸”为“中”者,此作平庸为妥。○闲:防。善世:“此'善世’即善大,与'德博’对文。”伐:自夸。化:感化。君德:即阳德,阳为君。

【今译】《文言》说:九二爻辞说:“龙出现在田野,适合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人有龙德而居正得中,很平常的言论亦当诚实,平凡的举动亦当谨慎。防止邪恶而保持诚信,善行很大但不自夸,德性广博而化育人。《周易》说:'龙出现田野,利见大人’。这是君主之德”

【周易正义】《文言》曰: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疏]“九二曰”至“君德也”。○正义曰:此释九二爻辞。“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九二居中不偏,然不如九五居尊得位,故但云“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者,庸谓中庸,庸,常也。从始至末,常言之信实,常行之谨慎。“闲邪存其诚”者,言防闲邪恶,当自存其诚实也。“善世而不伐”者,谓为善於世,而不自伐其功。“德博而化”者,言德能广博,而变化於世俗。初爻则全隐遁避世,二爻则渐见德行以化於俗也。若舜渔於雷泽,陶於河滨,以器不窳,民渐化之是也。“《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者,以其异於诸爻,故特称“《易》曰”。“见龙在田”,未是君位,但云“君德”也。

【子夏注】龙德而成行也。非其位而居君德,谨信以为常,得于正也。存诚以防邪,立于中也。善世而不伐,守其谦也。德博可施,万物虽利见之,其道未行也。

【集解】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虞翻曰:中下之中,二非阳位,故明言能“正中”也。

庸言之信,○荀爽曰:处和应坤,故曰“信”。

庸行之谨。○《九家易》曰:以阳居阴位,故曰“谨”也。庸,常也。谓言常以信,行常以谨矣。

闲邪存其诚,○宋衷曰:闲,防也。防其邪而存诚焉。二在非其位,故以“闲邪”言之。能处中和,故以“存诚”言之。

善世而不伐,○《九家易》曰:阳升居五,处中居上,始以美德利天下。不言所利,即是不伐。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此之谓也。

德博而化。○荀爽曰:处五据坤,故“德博”。群阴顺从,故物“化”也。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虞翻曰:阳始触阴,当升五为君。时舍于二,宜利天下。直方而大德,无不利。明言君德,地数始二。故称“易曰”。

【朱熹注】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正中,不潜而未跃之时也。常言亦信,常行亦谨,盛德之至也。闲邪存其诚,无斁亦保之意。言君德也者,释大人之为九二也。

【原文】《文言》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今注】此释九二爻辞。聚:会。辩:一本作辨。二者通,有明辨之义。宽:弘广。

【今译】《文言》说:君子学习以聚积知识,互相问难以明辨是非,宽宏大量与人相处,以仁爱之心指导行动。《周易》说“龙出现在田野,宜于见大人”。此谓君子之德。

【周易正义】《文言》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注]以君德而处下体,资纳於物者也。

[疏]正义曰:此复明九二之德。“君子学以聚之”者,九二从微而进,未在君位,故且习学以畜其德。“问以辩之”者,学有未了,更详问其事,以辩决於疑也。

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疏]正义曰:“宽以居之”者,当用宽裕之道,居处其位也。“仁以行之”者,以仁恩之心,行之被物。“《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者,既陈其德於上,然后引《易》本文以结之。《易》之所云是君德,“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是也。但有君德,未是君位。

【子夏注】行之成,乃君之德也。

【集解】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虞翻曰:谓二。阳在二。兑在口;震为言,为讲论;坤为文,故“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兑象,君子以朋友讲习。

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虞翻曰:震为宽,仁为行,谓居宽行仁,德博而化也。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虞翻曰:重言君德者,大人善世不伐。信有君德,后天而奉天时,故详言之。

【朱熹注】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盖由四者以成大人之德。再言君德,以深明九二之为大人也。

【原文】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今注】乾乾,勤奋不懈。惕,戒惧。厉,危。○无咎:无害。没有祸殃;没有罪过。《左传·昭公》:“子必来,我受,其无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1)无灾祸;无过失。孔颖达疏:“谓既能如此戒慎,则无罪咎。”(2)谓过由自取,无所怨咎。《易·节》:“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孔颖达疏:“哀嗟自己所致,无所怨咎,故曰无咎也。”

【今译】九三:君子白日勤奋不懈(努力),夜间戒惧似有危难,无害(最终不会有灾难)。

(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象传》说:“君子终日勤奋不懈”,九三反复而行其道。

(“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周易正义】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注]处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刚之险。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也。纯脩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脩上道,则处下之礼旷。故“终日乾乾”,至于夕惕犹若厉也。居上不骄,在下不忧,因时而惕,不失其几,虽危而劳,可以“无咎”。处下卦之极,愈於上九之亢,故竭知力而后免於咎也。乾三以处下卦之上,故免亢龙之悔。坤三以处下卦之上,故免龙战之灾。

[疏]“九三君子”至“夕惕若厉无咎”。○正义曰:以阳居三位,故称“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称“大人”;阳而得位,故称君子。在忧危之地,故“终日乾乾”,言每恒终竟此日,健健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夕惕”者,谓终竟此日后,至向夕之时,犹怀忧惕。“若厉”者,若,如也;厉,危也。言寻常忧惧,恒如倾危,乃得无咎。谓既能如此戒慎,则无罪咎,如其不然,则有咎。故《系辞》云:“无咎者,善补过也。”此一爻,因阳居九三之位,皆以人事明其象。○注“处下体之极”至“免龙战之灾”。○正义曰:“处下体之极”者,极,终也。三是上卦之下,下体之极,故云“极”也。又云:“居上体之下”者,四、五与上是上体,三居四下,未入上体,但居上体之下,四则已入上体,但居其上体之下,故九四注云“居上体之下”,与此别也。云“履重刚之险”者,上下皆有阳爻,刚强好为险难,故云“履重刚之险”。云“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者,若在天位,其尊自然安处,在上卦之下,虽在下卦之上,其尊未安,故云“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者,田是所居之处,又是中和之所,既不在田,故不得安其居。“纯脩下道,则居上之德废”者,言若纯脩下道以事上卦,则己居下卦之上,其德废坏,言其太卑柔也。“纯脩上道,则处下之礼旷”者,旷谓空旷,言已纯脩居下卦之上道以自骄矜,则处上卦之下,其礼终竟空旷。“夕惕犹若厉也”者,言虽至於夕,恒怀惕惧,犹如未夕之前,当若厉也。案:此卦九三所居之处,实有危厉。又《文言》云:“虽危无咎。”是实有危也。据其上下文势,“若”字宜为语辞,但诸儒并以“若”为“如”,如似有厉,是实无厉也,理恐未尽。今且依“如”解之。“因时而惕,不失其几”者,“因时”谓因可忧之时,故《文言》云“因时而惕”,又云“知至至之,可与几也”。是“因时而惕,不失其几”也。“虽危而劳”者,“若厉”是“虽危”,“终日乾乾”是“而劳”也。“故竭知力而后免於咎”者,王以九三与上九相并,九三处下卦之极,其位犹卑,故竭知力而得免咎也。上九在上卦之上其位极尊,虽竭知力,不免亢极,言下胜於上,卑胜於尊。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注]以上言之则不骄,以下言之则不忧,反覆皆道也。

[疏]“潜龙勿用”至“反覆道也”。正义曰:自此以下至“盈不可久”,是夫子释六爻之《象》辞,谓之“小象”。以初九阳潜地中,故云“阳在下也”。经言“龙”而《象》言“阳”者,明经之称“龙”,则阳气也。此一爻之象,专明天之自然之气也。“见龙在田,德施普”者,此以人事言之,用龙德在田,似圣人己出在世,道德恩施,能普遍也。《比》“初九勿用”,是其周普也。若《比》九五,则犹狭也。“终日乾乾,反复道”者,此亦以人事言之。君子“终日乾乾”,自彊不息,故反之与覆,皆合其道。反谓进反在上也,处下卦之上,能不骄逸,是反能合道也。覆谓从上倒覆而下,居上卦之下,能不忧惧,是覆能合道也。

【子夏注】君子能通天下之志、体天下之变,屈舒用舍唯时进退者也。故当知终之地、守知至之机,有庇人之大德,守事君之小心,虽在上位反而复守其卑。健于德、敬于人、勤于事上,终日而不懈夕。犹惕然此其道也。虽危,何咎君子所以修其德而后其身也。

【集解】郑玄曰:三于三才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

虞翻曰:谓阳息至三,二变成离。离为日,坤为夕。

荀爽曰:日以喻君。谓三居下体之终,而为之君,承乾行乾,故曰“乾乾”。夕惕以喻臣。谓三臣于五,则疾修柔顺,危去阳行,故曰“无咎”。

干宝曰:爻以气表,繇以龙兴,嫌其不关人事,故着君子焉。阳在九三,正月之时,自泰来也。阳气始出地上,而接动物。人为灵,故以人事成天地之功者,在于此爻焉。故君子以之忧深思远,乾夕匪懈。仰忧嘉会之不序,俯惧义和之不逮。反复天道,谋始反终。故曰“终日乾乾”。此盖文王反国大理其政之日也。凡无咎者,忧中之喜,善补过者也。文恨早耀,文明之德,以蒙大难,增修柔顺,以怀多福,故曰“无咎”矣。

【集解】虞翻曰:至三体复,故“反复道”,谓否泰反其类也。

【朱熹注】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阳爻。三,阳位。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性体刚健,有能乾乾惕厉之象,故其占如此。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反复,重复践行之意。

【原文】《文言》曰: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今注】此释《乾》九三爻辞。进德修业:增进德性修治学业。九三过中,故曰“进德修业”。修,治。○知至至之:前“至”为名词,指到达,后“至”为动词,指努力做到。○知终终之:前“终”为名词,指终结。后“终”为动词,指善于停止。○几:微。《系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上位:九三居内卦之上。下位:指九三居外卦之下。

【今译】《文言》说: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勤奋不息,夜间戒惕似有危厉,无咎灾。”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君子为增进德性而修治学业。为人忠诚信实所以增进德性。修饰言辞以树立诚意,所以成就学业。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努力争取。可与他讨论几微之事。知道终结而善于终止,可与他保存事物发展适宜状态。所以居上位而不骄傲,在下位而不忧忿。所以勤奋进取因其时而戒惧,虽有危厉而无咎。”

【周易正义】《文言》曰: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脩业。忠信所以进德也。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注]处一体之极,是“至”也。居一卦之尽,是“终”也。处事之至而不犯咎,“知至”者也。故可与成务矣。处终而能全其终,“知终”者也。夫进物之速者,义不若利,存物之终者,利不及义。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可与存义”者,其唯“知终”者乎?

[疏]“九三曰”至“可与存义也”。○正义曰:此释九三爻辞也。“子曰:君子进德脩业”者,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脩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进德”则“知至”,将进也;“脩业”则“知终”,存义也。“忠信所以进德”者,复解进德之事,推忠於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是“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脩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上云“进德”,下复云“进德”;上云“脩业”,下变云“居业”者,以其间有脩辞之文,故避其脩文而云“居业”。且功业宜云“居”也。“知至至之,可与几”者,九三处一体之极,方至上卦之下,是“至”也。既居上卦之下,而不凶咎,是“知至”也。既能知是将至,则是识几知理,可与共论几事。几者,去无入有,有理而未形之时。此九三既知时节将至,知理欲到,可与共营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者,居一体之尽,而全其终竟,是“知终”也。既能知此终竟,是终尽之时,可与保存其义。义者宜也,保全其位,不有失丧,於事得宜。九三既能知其自全,故可存义。然九三唯是一爻,或使之欲进知几也,或使之欲退存义也。一进一退,其意不同,以九三处进退之时,若可进则进,可退则退,两意并行。○注“处一体之极”至“其唯知终者乎”。○正义曰:“处一体之极,是至也”者,庄氏云:“极即至也。三在下卦之上,是至极。”褚氏云:“一体之极是至者,是下卦巳极,将至上卦之下,至谓至上卦也。”下云“在下位而不忧”,注云“知夫至至,故不忧”,此以人事言之。既云“下位”,明知在上卦之下,欲至上卦,故不忧,是知将至上卦。若庄氏之说,直云“下卦”上极是至极,傥无上卦之体,何可至也?何须与几也?是知至者,据上卦为文。庄说非也。“处事之至而不犯咎”,是“知至”者,谓三近上卦,事之将至,能以礼知屈,而不触犯上卦之咎,则是知事之将至。“故可与成务”者,务谓事务。既识事之先几,可与以成其事务。“与”犹许也,言可许之事,不谓此人共彼相与也。“进物之速者,义不若利”者,利则随几而发,见利则行也。义者依分而动,不妄求进。故进物速疾,义不如利,由义静而利动故也。“存物之终者,利不及义”者,保全巳成之物,不妄兴动,故“利不及义”也。“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者,见利则行,不顾在后,是“靡不有初”;不能守成其业,是“鲜克有终”。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注]居下体之上,在上体之下,明夫终敝,故“不骄”也。知夫至至,故“不忧”也。

[疏]“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正义曰:“是故居上位而不骄”者,谓居下体之上位而不骄也,以其“知终”,故不敢怀骄慢。“在下位而不忧”者,处上卦之下,故称“下位”,以其知事将至,务几欲进,故不可忧也。○注“明夫终敝故不骄也”至“故不忧也”。○正义曰:“明夫终敝,故不骄”者,解“知终”也。“知夫至至,故不忧”者,解“知至”也。前经“知至”在前,“知终”在后,此经先解“知终”,后解“知至”者,随文便而言之也。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注]惕,怵惕之谓也。处事之极,失时则废,懈怠则旷,故“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

[疏]“故乾乾”至“无咎矣”。○正义曰:九三以此之故,恒“乾乾”也。因其巳终、巳至之时,而心怀惕惧,虽危不宁,以其知终、知至,故“无咎”。○注“处事之极”至“解怠则旷”。○正义曰:“处事之极,失时则废”者,谓三在下卦之上体,是处事之极至也。至失时不进,则几务废阙,所以“乾乾”须进也。“懈怠则旷”者,既处事极,极则终也,当保守巳终之业;若懈怠骄逸,则功业空旷,所以“乾乾”也。“失时则废”,解“知至”也。“懈怠则旷”,解“知终”也。

【子夏注】位虽高而犹可进也,德之修也,君子之知,在乎几也。上体者,位之大也、难至之地也,而能至之,是其所至而至之,则乃免于悔也,故可与论其几矣。事之难,在乎终也,而能终于下,是素知终而能终也,非义以利人则不能矣。故可与存其义也,进德而不盈也,岂上位而骄乎。安位以自守也,岂下位而忧乎。惕然其危,何咎之有!

【集解】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虞翻曰:乾为德,坤为业,以乾通坤,谓为“进德修业”。宋衷曰:业,事也。三为三公,君子处公位,所以“进德修业”也。

忠信,所以进德也。○翟玄曰:忠于五,所以修德也。崔觐曰:推忠于人,以信待物,故其德日新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荀爽曰:修辞谓“终曰乾乾”。立诚,谓“夕惕若厉”。居业,谓“居三”也。翟玄曰:居三修其教令,立共诚信,民敬而从之。

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翟玄曰:知五可至而“至之”,故可与行几微之事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姚信曰:知终者,可以知始终。终谓三也。义者,宜也。知存知亡,君子之宜矣。崔觐曰:君子,喻文王也。言文王进德修业,所以贻厥jue武王,至于九五。至于九五,可与进修意合,故言“知至至之”,可与言微也。知天下归周,三分有二,以服事殷,终于臣道。终于臣道,可与进修意合,故言“知终终之,可与存义”。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虞翻曰:天道三才。一乾而以至三乾成,故为“上”。“夕惕若厉”,故“不骄”也。

在下位而不忧。○虞翻曰:“下位”谓初。隐于初,忧则违之,故“不忧”。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王弼曰:惕,怵惕也。处事之极,失时败废,懈怠则旷。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

【朱熹注】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忠信,主于心者,无一念之不诚也。修辞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虽有忠信之心,然非修辞立诚,则无以居之。知至至之,进德之事,知终终之,居业之事,所以终日乾乾而夕犹惕若者,以此故也。可上可下,不骄不忧,所谓无咎也。

【原文】《文言》曰: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今注】此释九三爻辞。重刚:九三居内卦乾之终,上与外卦乾之初相接,乾为刚,故曰“重刚”。○不中:指九三不处二五之位,爻以二五为中。○上不在天,指往上不在九五爻。天,指九五爻。此爻辞为“飞龙在天”。○田,指九二爻。此爻辞为“见龙在田”。

【今译】《文言》说:九三处于重重阳刚交接之处而不居中位,上不及天位,下不在地位,所以“终日勤奋”,因其时而戒惕,虽有危难而“无咎”。

【周易正义】《文言》曰: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疏]“九三”至“无咎矣”。○正义曰:此明九三爻辞。上之初九、九二皆豫陈其德於上,不发首云初九、九二,此九三、九四,则发首先言九三、九四;其九五全不引《易》文,上九则发首云“亢之为言”也。上下不为例者,夫子意在释经,义便则言,以潜见须言其始,故豫张本於上。三、四俱言“重刚不中”,恐其义同,故并先云爻位并重刚不中之事。九五前章已备,故不复引《易》,但云“大人”也。上九亦前章备显,故此直言“亢之为言”也。案:初九云“潜之为言”,上爻云“亢之为言”,独二爻云“言”者,褚氏以初、上居无位之地,故称言也;其馀四爻是有位,故不云“言”,义或然也。“重刚”者,上下俱阳,故“重刚”也。“不中”者,不在二、五之位,故“不中”也。“上不在天”,谓非五位;“下不在田”,谓非二位也。“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者,居危之地,以“乾乾夕惕”,戒惧不息,得“无咎”也。

【子夏注】刚者,物之健也,人之难御也,履重刚动而失之咎也,时无止也,人道无息也,故乾乾。因其时,得其上下,乃无咎也。

【集解】九三:重刚而不中。○虞翻曰:以乾接乾,故“重刚”。位非二五,故“不中”也。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何妥曰:上不及五,故云“不在天”。下已过二,故云“不在田”。处此之时,实为危厄也。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何妥曰:处危惧之地,而能乾乾怀厉,至夕犹惕,乃得“无咎”矣。

【朱熹注】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重刚,谓阳爻阳位。

【原文】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今注】或,惑。古二字通用。可释为“有的”“有人”等,此释为惑。○反复其道:九三处下体之极,上体之下,极而复返。或:惑。进无咎:九四失位上进为五,五居中得位,故曰“无咎”。

【今译】九四:龙在渊中欲跃而未跃,无害。

(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

《象传》说:“或跃于渊中”,上进而无咎。

(“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周易正义】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注]去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乾道革之时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履重刚之险,而无定位所处,斯诚进退无常之时也。近乎尊位,欲进其道,迫乎在下,非跃所及。欲静其居,居非所安,持疑犹豫未敢决志。用心存公,进不在私,疑以为虑,不谬於果,故“无咎”也。

[疏]“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正义曰:“或,疑也。跃,跳跃也。言九四阳气渐进,似若龙体欲飞,犹“疑或”也。跃於在渊,未即飞也。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位渐尊高欲进於王位,犹豫鷃疑,在於故位,未即进也。云:“无咎”者,以其鷃疑进退,不即果敢以取尊位,故“无咎”也。若其贪利务进,时未可行而行,则物所不与,故有咎也。若周西伯内执王心,外率诸侯以事纣也。○注“去下体之极”至“无咎也”。○正义曰:“去下体之极”者,离下体入上体,但在下体之上,故云“去下体之极”。注九三云“处下体之极”,彼仍处九三,与此别也。云“乾道革之时”者,革,变也。九四去下体入上体,是乾道革之时。云“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者,《易》之为体,三与四为人道,人近在下不,近於上,故九四云“中不在人”,异於九三也。云“而无定位所处”者,九四以阳居阴上,既不在於天,下复不在於地,中又不当於人,上下皆无定位所处也。“斯诚进退无常之时”者,《文言》云“上下无常”、“进退无恒”是也。“欲进其道,迫乎在下,非跃所及”者,谓欲进已圣道而居王位,但逼迫於下,群众未许,非己独跃所能进及也。“欲静其居,居非所安,持疑犹豫,未敢决志”者,谓志欲静其居处,百姓既未离祸患,须当拯救,所以不得安居,故迟疑犹豫,未敢决断其志而苟进也。“用心存公,进不在私”者,本为救乱除患,不为於己,是进不在私也。“疑以为虑,不谬於果”者,谬谓谬错,果谓果敢;若不思虑,苟欲求进,当错谬於果敢之事,而致败亡;若疑惑以为思虑,则不错谬於果敢之事。其错谬者,若宋襄公与楚人战而致败亡是也。

【子夏注】官人者人望其咎也。位髙者,主畏其逼也,位革于下也,可无惧乎?位上公也、逼帝王也、可进而谦让恤患,以勤百姓将务时,以进其道也。而犹自疑德之薄,而位之下,而卑以自守,故曰在渊无咎也。

【集解】崔觐曰:言君子进德修业,欲及于时。犹龙自试跃天,疑而处渊。上下进退,非邪离群。故“无咎”。

干宝曰:阳在九四,二月之时,自大壮来也。四虚中也。跃者,暂起之言,既不安于地,而未能飞于天也。四,以初为应。渊,谓初九甲子,龙之所由升也。或之者,疑之也。此武王举兵孟津,观衅而退之爻也。守柔顺,则逆天人之应;通权道,则违经常之教。故圣人不得已而为之,故其辞疑矣。

【集解】荀爽曰:乾者,君卦。四者,阴位。故上跃居五者,欲下居坤初,求阳之正。地下称渊也。阳道乐进,故曰“进无咎也”。

【朱熹注】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或者,疑而未定之辞。跃者,无所缘而绝于地,特未飞尔。渊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测之所。龙之在是,若下于田,或跃而起,则向乎天矣。九阳四阴,居上之下,改革之际,进退未定之时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随时进退,则无咎也。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可以进而不必进也。

【原文】《文言》曰: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今注】此释《乾》卦九四爻辞。上下:言爻位。四为阴位,上可以承君,下可以应初,故曰“上下”。邪,邪枉。九四以阳居阴失位故曰“邪”。○进退:言爻,九四上进可居五,下退可居三。群:类。此指阳类。《乾》六爻皆阳,故六阳称“群”。

【今译】《文言》说:九四爻辞说:“龙在渊中惑于跃而未跃,无咎。”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或上或下,无一定常规,并非为了邪欲,或进或退,不是恒久不变的,并非脱离人群。君子增长德性,修治学业,想及时完成,故无咎。”

【子夏注】上下无常,非求越其羣也,所以自进其德,民归之。

【周易正义】《文言》曰: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脩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疏]“九四曰”至“故无咎”。○正义曰:此明九四爻辞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者,上而欲跃,下而欲退,是无常也。意在於公,非是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者,何氏云:“所以'进退无恒’者,时使之然,非苟欲离群也。”何氏又云:“言上下者,据位也。进退者,据爻也。”所谓“非离群”者,言虽“进退无恒”,犹依群众而行,和光俯仰,并同於众,非是卓绝独离群也。“君子进德脩业,欲及时”者,“进德”则欲上、欲进也。“脩业”则欲下、欲退也。进者弃位欲跃,是“进德”之谓也。退者仍退在渊,是“脩业”之谓也。其意与九三同,但九四欲前进多於九三,故云“欲及时”也。九三则不云“及时”,但“可与言几”而巳。

【集解】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荀爽曰:乾者,君卦。四者,臣位也。故欲上跃。居五下者,当下居坤初,得阳正位。故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荀爽曰:进,谓居五。退,谓居初。故“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崔觐曰:至公欲及时济人,故“无咎”也。

【朱熹注】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内卦以德学言,外卦以时位言。进德修业,九三备矣。此则欲其及时而进也。

【原文】《文言》曰: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今注】此释九四爻辞。中不在人:九四居卦中间而不处人之正位。中,指居卦之中。人,指人位。卦三、四爻为人位,三与二相比,故三附于地处人之正位。四虽处人位,但元于地而近天,非人所处,故九四“中不在人”。

【今译】《文言》说:九四爻处于重重阳刚交接之处而不居中位,上不及天位,下不在地位,处卦中间不在人位,所以有“或”字。“或”,疑惑也,所以“无咎”。

【周易正义】《文言》曰: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疏]“九四”至“故无咎正义”。曰:此明九四爻辞也。其“重刚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并与九三同也。“中不在人”者,三之与四,俱为人道。但人道之中,人下近於地,上远於天,九三近二,是下近於地,正是人道,故九三不云“中不在人”。九四则上近於天,下远於地,非人所处,故特云“中不在人”。“故或之”者,以其上下无定,故心或之也。“或之者,疑之也”者,此夫子释经“或”字。经称“或”是疑惑之辞,欲进欲退,犹豫不定,故疑之也。九三中虽在人,但位卑近下,向上为难,故危惕,其忧深也。九四则阳德渐盛,去五弥近,前进稍易,故但疑惑,忧则浅也。

【子夏注】地道以上为用,承天以布生也。天道以下为用,资始而流形于下也。三履于地,守得其处,人道之安,据众之所也。四升上矣,乘重刚矣。上近于天,革于众庶者也。位逼于尊,德崇于人,而犹自疑而不果,在渊而守下,故得无咎也。

【集解】九四:重刚而不中,○案:三居下卦之上,四处上卦之下,俱非得中,故曰“重刚而不中”也。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侯果曰:案下《系》:易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兼三才而两之,谓两爻为一才也。初兼二,地也。三兼四,人也。五兼六,天也。四是兼才,非正,故言“不在人”也。

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虞翻曰:非其位,故疑之也。

【朱熹注】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九四非重刚,重字疑衍。在人,谓三。“或”者,随时而未定也。

【原文】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今注】造:《释文》云:“作'聚’”。先儒有训“为”者,有训“作”者。

【今译】九五:龙飞于高天,宜于见大德之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传》说:“龙飞于高天”,大人有所作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

【周易正义】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注]不行不跃而在乎天,非飞而何?故曰“飞龙”也。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兴,德以位叙,以至德而处盛位,万物之睹,不亦宜乎?

[疏]“九五”至“利见大人”。○正义曰:言九五阳气盛至於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注“龙德在天”。○正义曰:“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谓若圣人有龙德居在天位,则大人道路得亨通。犹若文王拘在羑里,是大人道路未亨也。“夫位以德兴”者,位谓王位,以圣德之人能兴王位也。“德以位叙”者,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乃能叙其圣德。若孔子虽有圣德,而无其位,是德不能以位叙也。

【子夏注】阳升而万物相见也,以圣人之大德而为乎天下,明以周之、神以化之,而莫见其状,则智惘辨其处,万物咸仰其宜,利见大人而赖其治也。

【集解】郑玄曰:五于三才为天道。天者,清明无形,而龙在焉,飞之象也。

虞翻曰:谓四已变,则五体离。离为飞,五在天,故“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也。谓若庖牺观象于天,造作八卦,备物致用,以利天下,故曰“飞龙在天”。天下之所利见也。

干宝曰:阳在九五,三月之时,自夬来也。五在天位,故曰“飞龙”。此武王克纣正位之爻也。圣功既就,万物既睹,故曰“利见大人”矣。

【集解】荀爽曰:飞者,喻无所拘。天者,首事造制。大人造法,见居天位,圣人作为万物睹,是其义也。

【朱熹注】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刚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而占法与九二同,特所利见者在上之大人尔。若有其位,则为利见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造,犹作也。

【原文】《文言》曰: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今注】此释《乾》九五爻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坤阴阳各以类相应相求。乾为纯阳,故曰“同声”、“同气”。应,感应。求,追求。○云从龙:云,水气。龙,水物。云龙同类,感气相致,故“云从龙”。○风从虎:风为震动之气,虎是威猛之兽,虎啸风生,风与虎也同气类,故曰“风从虎”。○作:起。睹(覩du):见。亲:亲附。

【今译】《文言》说:九五爻辞说:“龙飞于天上,适合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相同的声音相互感应,相同的气息相互追求,水往湿处流,火往干处燃,云从龙生,风由虎出。圣人兴起而万物清明可见。受气于天的亲附上,受气于地的亲附下,则各归从自己的类别。”

【周易正义】《文言》曰: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疏]“九五曰”至“各从其类也”。○正义曰:此明九五爻之义。“飞龙在天”者,言天能广感众物,众物应之,所以“利见大人”。因大人与众物感应,故广陈众物相感应,以明圣人之作而万物瞻睹以结之也。“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柱础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水流湿,火就燥”者,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此同气水火,皆无识而相感,先明自然之物,故发初言之也。“云从龙,风从虎”者,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此二句明有识之物感无识,故以次言之,渐就有识而言也。“圣人作而万物睹”者,此二句正释“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义。“圣人作”则“飞龙在天”也,“万物睹”则“利见大人”也。陈上数事之名,本明於此,是有识感有识也。此亦同类相感,圣人有生养之德,万物有生养之情,故相感应也。“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者,在上虽陈感应,唯明数事而巳。此则广解天地之閒共相感应之义。庄氏云:“天地絪缊,和合二气,共生万物。”然万物之体,有感於天气偏多者,有感於地气偏多者,故《周礼·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云“动物”、“植物”,本受气於天者,是动物含灵之属,天体运动,含灵之物亦运动,是亲附於上也。本受气於地者,是植物无识之属,地体凝滞,植物亦不移动,是亲附於下也。“则各从其类者”,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此类因圣人感万物以同类,故以同类言之。其造化之性,陶甄之器,非唯同类相感,亦有异类相感者。若磁石引针,琥珀拾芥,蚕吐丝而商弦绝,铜山崩而洛锺应,其类烦多,难一一言也。皆冥理自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感者动也,应者报也。皆先者为感,后者为应,非唯近事则相感,亦有远事遥相感者。若周时获麟,乃为汉高之应;汉时黄星,后为曹公之兆。感应之事广,非片言可悉,今意在释理,故略举大纲而巳。

【子夏注】类之同、气之合,无情而相从也。清者,本乎天上之道也;浊者,本乎地下之事也。圣人在上,君子、小人各得其所,亲而从其类,而天下定也。

【集解】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虞翻曰:谓震巽也。庖牺观变而放八卦,雷风相薄,故“相应”也。张璠曰:天者,阳也。君者,阳也。雷风者,天之声。号令者,君之声。明君与天地相应,合德同化,动静不违也。

同气相求。○虞翻曰:谓艮兑山泽通气,故“相求”也。崔觐曰:方诸与月,同有阴气,相感则水生。阳燧与日,同有阳气,相感则火出也。

水流湿,○荀爽曰:阳动之坤而为坎,坤者纯阴,故曰“湿”也。

火就燥。○荀爽曰:阴动之乾而成离,乾者纯阳,故曰:“燥”也。

虞翻曰:离上而坎下,水火不相射。崔觐曰:决水先流湿,然火先就燥。

云从龙,○荀爽曰:龙,喻王者。谓乾二之坤五为坎也。虞翻曰:乾为龙,云生天,故“从龙”也。

风从虎。○荀爽曰:虎,喻国君。谓坤五之乾二为巽,而从三也。三者,下体之君,故以喻国君。虞翻曰:坤为虎,风生地,故“从虎”也。

圣人作而万物睹。○虞翻曰:睹,见也。圣人则庖牺,合德乾五,造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五动成离,日出照物皆相见,故曰“圣人作而万物睹”也。陆绩曰:阳气至五,万物茂盛,故譬以圣人在天子之位,功成制作,万物咸见之矣。

本乎天者亲上,○荀爽曰:谓乾九二,本出于乾,故曰“本乎天”。而居坤五,故曰“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荀爽曰:谓坤六五,本出于坤,故曰:“本乎地”。降居乾二,故曰“亲下”也。崔觐曰:谓动物亲于天之动,植物亲于地之静。

则各从其类也。○虞翻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触类而长”,故“各从其类”。

【朱熹注】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作,起也。物,犹人也。睹,释利见之意也。本乎天者,谓动物,本乎地者,谓植物。物各从其类。圣人,人类之首也。故兴起于上,则人皆见之。

【原文】《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今注】此释九五爻辞。大人:此指九五而言,九五有“利见大人”之辞。大人指圣明德备之人。《周易》中有周人五号:“帝,天称。王,美称。天子,爵号。大君,兴感行异。大人,圣明德备。”○序:次序。鬼神:阴阳之气屈伸变化,天时:四时。

【今译】《文言》说:九五爻辞的“大人”,其德性与天地相合,其圣明与日月相合,其施政与四时顺序相合,其吉凶与鬼神相合,先于天道行动而与天道不相违背,后于天道行动而顺奉天时,既然天都不违背他,何况人呢!更何况鬼神呢!

【周易正义】《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疏]“夫大人者”至“况於鬼神乎”。○正义曰:此明九五爻辞。但上节明大人与万物相感,此论大人之德,无所不合,广言所合之事。“与天地合其德”者,庄氏云:“谓覆载也”。“与日月合其明”者,谓照临也。“与四时合其序”者,若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之类也。“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祸淫也。“先天而天弗违”者,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者,夫子以天且不违,遂明大人之德,言尊而远者尚不违,况小而近者可有违乎?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子夏注】大人之道、无私之德,而不偏也。而况于中人乎?故能观象立器、征让与时而无差者也。人者神之主也,得于人,鬼神之道可知也。

【集解】夫大人者,○《乾凿度》曰:圣明德备,曰“大人”也。

与天地合其德,○荀爽曰:与天合德,谓居五也。与地合德,谓居二也。案:谓抚育无私,同天地之覆载。

与日月合其明,○荀爽曰:谓坤五之乾二成离,离为日。乾二之坤五为坎,坎为月。案:维恩远被,若日月之照临也。

与四时合其序,○翟玄曰:乾坤有消息,从四时来也。又案:赏罚严明,顺四时之序也。

与鬼神合其吉凶,○虞翻曰:谓乾神合吉,坤鬼合凶,以乾之坤,故“与鬼神合其吉凶”。案:祸淫福善,叶鬼神之吉凶矣。

先天而天弗违,○虞翻曰:乾为天、为先。大人在乾五,乾五之坤五,天象在先。故“先天而天弗违”。崔觐曰:行人事,合天心也。

后天而奉天时。○虞翻曰:奉,承行。乾四之坤初成震,震为后也,震春兑秋,坎冬离夏,四时象具。故“后天而奉天时”。谓承天时,行顺也。崔觐曰:奉天时布政,圣政也。

天且弗违,况于人乎?○荀爽曰:人谓三。

况于鬼神乎?○荀爽曰:神谓天,鬼谓地也。案:大人惟德动天,无远不届。鬼神飨德,夷狄来宾。人神叶从,犹风偃草,岂有违忤哉。

【朱熹注】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大人,即释爻辞所利见之大人也。有是德而当其位,乃可以当之。人与天地鬼神,本无二理,特蔽于有我之私,是以梏于形体而不能相通。大人无私,以道为体,曾何彼此先后之可言哉?先天不违,谓意之所为,默与道契。后天、奉天,谓知理如是,奉而行之。回纥谓郭子仪曰:「卜者言,此行当见一大人而还。」其占盖与此合。若子仪者,虽未及乎夫子之所论,然其至公无我,亦可谓当时之大人矣。

【原文】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今注】亢,穷高、极高。盈不可久:上九之阳居卦之上而盈满,阳极而生阴,故“盈不可久”。

【今译】上九:龙飞过高则有悔。

《象传》说:“龙飞过高则有悔”,阳爻盈满而不可长久。(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

【周易正义】上九:亢龙有悔。

[疏]正义曰: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故曰“亢龙”。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圣人有龙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极,物极则反,故“有悔”也。纯阳虽极,未至大凶,但有悔吝而己。《系辞》云:“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故郑引尧之末年,四凶在朝,是以有悔未大凶也。凡悔之为文,既是小疵,不单称悔也。必以馀字配之。其悔若在,则言“有悔”,谓当有此悔,则此经是也。其悔若无,则言“悔亡”,言其悔已亡也,若《恒卦·九二》“悔亡”是也。其悔虽亡,或是更取他文结之,若《复卦·初九》“不远复无祗悔”之类是也。但圣人至极,终始无亏,故《文言》云:“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是知大圣之人,本无此悔。但九五天位,有大圣而居者,亦有非大圣而居者,不能不有骄亢,故圣人设法以戒之也。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疏]“或跃在渊”至“盈不可久也”。○正义曰:“或跃在渊,进无咎”者,此亦人事言之。进则跳跃在上,退在潜处在渊,犹圣人疑或,而在於贵位也。心所欲进,意在於公,非是为私,故“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者,此亦人事言之。“飞龙在天”,犹圣人之在王位。造,为也。唯大人能为之而成就也。姚信、陆绩之属,皆以“造”为造至之“造”。今案:《象》辞皆上下为韵,则姚信之义,其读非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者,此亦人事言之。九五是盈也,盈而不已则至上九,地致亢极,有悔恨也。故云“盈不可久也”。但此六爻《象》辞,第一爻言“阳在下”,是举自然之象,明其馀五爻皆有自然之象,举初以见未。五爻并论人事,则知初爻亦有人事,互文相通也。

【子夏注】阳极则消之,盈则亏之,终则始之也。亢而不知,虽尊极天下威大四海,未离于悔也。故圣人与时而消息,则尧授舜、舜授禹,不极于亢,而善其终也。

【集解】王肃曰:穷高曰亢。知进忘退,故“悔”也。

干宝曰:阳在上九,四月之时也。亢,过也。乾体既备,上位既终。天之鼓物,寒暑相报;圣人治世,威德和济;武功既成,义在止戈。盈而不反,必陷于“悔”。案:以人事明之,若桀放于南巢,汤有惭德,斯类是也。

【集解】《九家易》曰:阳当居五,今乃居上,故曰“盈”也。亢极失位,当下之坤三,故曰“盈不可久”,若太上皇者也。下之坤三,屈为诸侯,故曰“悔”者也。

【朱熹注】上九,亢龙有悔。○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过于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阳极于上,动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原文】《文言》曰: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今注】此释《乾》上九爻辞,与《系辞上》八章同。

【今译】《文言》说:上九爻辞说“龙飞过高有悔。”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尊贵而没有具体职位,高高在上而与民众脱离,贤明之士处下位而无人来辅助,所以只要一行动就产生悔恨。”

【周易正义】《文言》曰: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

[注]下无阴也。

[疏]正义曰:此明上九爻辞也。“子曰贵而无位”者,以上九非位而上九居之,是无位也。“高而无民”者,六爻皆无阴,是无民也。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

[注]贤人虽在下而当位,不为之助。

[疏]正义曰:贤人虽在下位,不为之辅助也。

是以动而有悔也。

[注]处上卦之极而不当位,故尽陈其阙也。独立而动物莫之与矣。《乾·文言》首不论“乾”而先说“元”,下乃曰“乾”,何也?夫“乾”者统行四事者也。君子以自强不息,行此四者,故首不论“乾”而下曰“乾、元、亨、利、贞”。馀爻皆说龙,至於九三独以“君子”为目,何也?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於义也。有斯义,然后明之以其物,故以龙叙“乾”,以马明“坤”,随其事义而取象焉。是故初九、九二,龙德皆应其义,故可论龙以明之也。至於九三“乾乾夕惕”,非龙德也,明以君子当其象矣。统而举之,“乾”体皆龙,别而叙之,各随其义。

[疏]“是以动而有悔也”。○正义曰:圣人设戒,居此之时不可动作也。○注“夫乾者统行四事者也”。○正义曰:“夫乾者统行四事者也,君子以自强不息,行此四者”,注意以“乾”为四德之主,《文言》之首,不先说“乾”而先说四德者,故自发问而释之,以“乾”体当分无功,唯统行此四德之事。行此四德,乃是“乾”之功。故《文言》先说君子以自强不息行此四德者,故先言之,发首不论“乾”也。但能四德既备,“乾”功自成,故下始云“乾元亨利贞”。

【子夏注】民归者,位也,亢穷也,何有于民哉!贤人何辅哉!

【集解】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荀爽曰:在上,故“贵”。失正,故“无位”。

高而无民,○何妥曰:既不处九五帝王之位,故“无民”也。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非王位,则民不隶属也。

贤人在下位,○荀爽曰:谓上应三,三阳德正,故曰“贤人”。别体在下,故曰“在下位”。

而无辅,○荀爽曰:两阳无应,故“无辅”。

是以动而有悔也。○荀爽曰:升极当降,故有“悔”。

【朱熹注】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贤人在下位,谓九五以下。无辅,以上九过高志满,不来辅助之也。此第二节,申《象传》之意。

【原文】《文言》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今注】此释上九爻辞。上一“圣人”可作“愚人”解,愚人、圣人相对为文。唯:通惟,犹是。

【今译】《文言》说:上九爻辞所说的“亢”,是说只知前进而不知后退,只知生存而不知灭亡,只知获得而不知丧失,这大概是愚人吧(这只有圣人才是明智的)!知进退存亡之理而不失正道,这大概是圣人吧!

【周易正义】《文言》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疏]“亢之为言也”至“其唯圣人乎”。○正义曰:此明上九之义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者,言此上九所以亢极有悔者,正由有此三事。若能三事备知,虽居上位,不至於“亢”也。此设诫辞。庄氏云:“进退据心,存亡据身,得丧据位。”“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者,言唯圣人乃能“知进退存亡”也。何不云得丧者,得丧轻於存亡,举重略轻也。“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者,圣人非但只知进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道,其唯圣人乎!此经再称“其唯圣人乎”者,上称“圣人”为“知进退存亡”发文,下称“其唯圣人乎”者,为“不失其正”发文,言“圣人”非但“知进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故再发“圣人”之文也。

【子夏注】亢者直,进而不知退,极穷而悔也。进退存亡时之然,于我何有焉。因内外之分明,则保其终而无悔,圣人之道也。

【集解】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荀爽曰:阳位在五,今乃居上,故曰“知进而不知退”也。

知存而不知亡,○荀爽曰:在上当阴,今反为阳,故曰“知存而不知亡”也。

知得而不知丧,○荀爽曰:得谓阳,丧谓阴。案,此论人君骄盈过亢,必有丧亡。若殷纣招牧野之灾,太康遘洛水之怨,即其类矣。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荀爽曰:进谓居五。退谓居二。存谓五,为阳位。亡谓上,为阴位也。再出圣人者,上圣人谓五,下圣人谓二也。○案:此则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言大宝圣君,若能用九天德者,垂拱无为,刍狗万物,生而不有,功成不居,百姓日用而不知,岂荷生成之德者也。此则三皇五帝,乃圣乃神,保合太和,而天下自治矣。今夫子《文言》再称圣人者,叹美用九之君,能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故得“大明终始,万国咸宁,时乘六龙,以御天也”。斯即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是其义也。○崔觐曰:谓失其正者,若燕哙让位于子之之类是也。案:三王五伯,揖让风颓,专恃干戈,递相征伐,失正忘退,其徒实繁。略举宏纲,断可知矣。

【朱熹注】「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所以动而有悔也。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知其理势如是,而处之以道,则不至于有悔矣,固非计私以避害者也。再言其唯圣人乎,始若设问,而卒自应之也。此第六节,复申第二、第三、第四节之意。

【原文】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今注】用九:帛《易》作“迥九”。迥jiong,通。此是说《乾》卦六爻皆九也。无首吉:没有首领则吉。天德:阳德。首:头,指《乾》上爻。

【今译】用九:呈现群龙,群龙无首领则吉。

(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

《象传》说:“用九”《乾》卦天德,上九之阳亢极,极而必有“悔”,故《乾》不可用上爻。(爻象说明,天之宏德,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

【周易正义】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注]九,天之德也。能用天德,乃见“群龙”之义焉。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也。以柔顺而为不正,则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贞”。

[疏]“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正义曰:“用九见群龙”者,此一句说“乾元”能用天德也。九,天德也。若体“乾元”,圣人能用天德,则见“群龙”之义。“群龙”之义,以无首为吉,故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也。○注“九,天之德”。○正义曰:“九,天之德”者,言六爻俱九,乃共成天德,非是一爻之九,则为天德也。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疏]正义曰:此一节释经之“用九”之《象》辞。经称“用九”,故《象》更叠云“用九”。云“天德不可为首”者,此夫子释辞也。九是天之德也,天德刚健,当以柔和接待於下,不可更怀尊刚为物之首,故云“天德不可为首也”。

【子夏注】阳者,刚德之物也。凡用者皆取象焉,故曰乾坤,其易之门,邪阳肆而不已,则暴时而后动,则治。夫首者事之,倡也。故圣人之治天下也,有以诛乱去恶者也,应之而正,非其倡也。则天下皆覩圣人之用九之无首也。此天之无私矣,天下之归矣吉。何往哉!

【集解】刘瓛曰:总六爻纯阳之义,故曰“用九”也。王弼曰:九,天之德也。能用天德,乃见群龙之义焉。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也。以柔顺而为不正,则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贞矣。

【集解】宋衷曰:用九,六位皆九,故曰“见群龙”。纯阳则天德也。万物之始,莫能先之,不可为首。先之者凶,随之者吉,故曰“无首,吉”。

【朱熹注】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用九,言凡筮得阳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盖诸卦百九十二阳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纯阳而居首,故于此发之,而圣人因系之辞,使遇此卦而六爻皆变者,即此占之。盖六阳皆变,刚而能柔,吉之道也,故为「群龙无首」之象,而其占为如是,则吉也。《春秋传》曰:「《乾》之《坤》,曰:'见群龙无首,吉。’」盖即纯《坤》卦辞,「牝马之贞,先迷后得,东北丧朋」之意。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言阳刚不可为物先,故六阳皆变而吉。「天行」以下,先儒谓之《大象》。「潜龙」以下,先儒谓之《小象》。后仿此。

【原文】《文言》曰:「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今注】此以人事释《乾》爻辞。下,释“潜”,指初九之阳居下,其位卑贱。○舍,此古人多解,有谓“舍”通“舒”者,然《井》卦初六爻“旧井无禽”《象》曰:“时舍也。”显然“舍”为弃,《文言》称“云从龙”,可知龙本应在天为得时,今在田而曰“时舍也”,可知此处亦解“舍”为弃。○试:验。穷:极。

【今译】《文言》说:“潜伏之龙,不要轻举妄动”,因地位卑下;“龙出现在田野”,因时而被舍弃;“终日勤奋不息”,开始有所行动;“龙在渊中惑于跃而未跃”将由自己试验;“龙飞上天”,居上而治理天下;“龙飞过高而有悔”,是由穷极而造成的灾害;《乾》卦开始用九数以变化天下,天下必然大治。

【周易正义】《文言》曰:“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注]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也。九,阳也。阳,刚直之物也。夫能全用刚直,放远善柔,非天下至理,未之能也。故“乾元用九”,则“天下治”也。夫识物之动,则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龙之为德,不为妄者也。潜而勿用,何乎?必穷处於下也。见而在田,必以时之通舍也。以爻为人以位为时,人不妄动,则时皆可知也。文王明夷,则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则国可知矣。

[疏]“潜龙勿用”至“天下治也”。○正义曰:“此一节是《文言》第三节,说六爻人事所治之义。“潜龙勿用,下也”者,言圣人於此潜龙之时,在卑下也。”见龙在田,时舍”者,舍谓通舍。九二以见龙在田,是时之通舍也。“终日乾乾,行事”者,言行此知至、知终之事也。“或跃在渊,自试”者,言圣人逼近五位,不敢果决而进,唯渐渐自试,意欲前进,迟疑不定,故云“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者,言圣人居上位而治理也。“亢龙有悔,穷之灾”者,言位穷而致灾,灾则悔也,非为大祸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者,《易经》上称“用九”,“用九”之文,总是“乾”德。又“乾”字不可独言,故举“元”德以配“乾”也。言此“乾元”用九德而天下治。九五止是一爻,观见事狭,但云“上治”。“乾元”裛包六爻,观见事阔,故云“天下治”也。○注“此一章全以人事”至“国可知矣”。○正义曰:“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者,下云“阳气潜藏”,又云“乃位乎天德”,又云“乃见天则”此一章,但云“天下治”,是皆以人事说之也。“夫能全用刚直,放远善柔,非天下至理,未之能也”者,以”乾元用九”,六爻皆阳,是“全用刚直”。“放远善柔”,谓放弃善柔之人。善能柔谄,貌恭心狠,使人不知其恶,识之为难。此用九纯阳者,是全用刚直,更无馀阴。柔善之人,尧尚病之,故云:“非天下之至理,未之能也”。“夫识物之动,则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此欲明在下龙潜见之义。故张氏云:“识物之动,谓龙之动也。则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谓识龙之所以潜所以见,然此之理皆可知也。”“龙之为德,不为妄者”,言龙灵异於他兽,不妄举动,可潜则潜,可见则见,是不虚妄也。“见而在田,必以时之通舍”者,经唯云“时舍”也。注云“必以时之通舍”者,则辅嗣以通解舍,“舍”是通义也。初九潜藏不见,九二既见而在田,是时之通舍之义也。“以爻为人,以位为时”者,爻居其位,犹若人遇其时,故“文王明夷,则主可知矣”。主则时也,谓当时无道,故明伤也。“仲尼旅人,则国可知矣”,国亦时也,若见仲尼羁旅於人,则知国君无道,令其羁旅出外。引文王、仲尼者,明龙潜、龙见之义。

【子夏注】见龙有君德矣;时舍而不用也;或跃以进其道、行其德而自试飞龙,治在一人也。用九上下皆正,天下得治也。

【集解】潜龙勿用,下也。○何妥曰:此第二章,以人事明之。当帝舜耕渔之日,卑贱处下,未为时用,故云“下”。

见龙在田,时舍也。○何妥曰:此夫子洙泗之日,开张业艺,教授门徒,自非通舍,孰能如此。虞翻曰:二非王位,时暂“舍”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何妥曰:此当文王为西伯之时,处人臣之极,必须事上接下,故言“行事”也。

或跃在渊,自试也。○何妥曰:欲进其道,犹复疑惑。此当武王观兵之日,欲以试观物情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何妥曰:此当尧、舜冕旒之日,以圣德而居高位,在上而治民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案:此当桀、纣失位之时。亢极骄盈,故致悔恨穷毙之灾祸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案:此当三皇五帝礼让之时。垂拱无为,而天下治矣。王弼曰: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也。九,阳也。阳,刚直之物也。夫能全用刚直,放远善柔,非天下之至治,未之能也。故“乾元用九”,则“正下治也”。夫识物之动,则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龙之为德,不为妄者也。潜而勿用乎?必穷处于下也。见而在田,必以时之通舍也。以爻为人,以位为时,人不妄动,则时皆可知也。文王明夷,则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则国可知矣。

【朱熹注】「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言未为时用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未遽有为,姑试其可。「飞龙在天」,上治也。○居上以治下。「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言乾元用九,见与他卦不同。君道刚而能柔,天下无不治矣。此第三节,再申前意。

【原文】《文言》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今注】此以天道释《乾》爻辞。阳气潜藏:初九一阳居下,故象征阳气潜于下而未动。○天下文明:九二阳气上升,故天下文彩光明。文明,文彩光明。○偕xie:俱。○乾道乃革:《杂卦》“革,去故也。”九四爻居上卦之始,故“乾道乃革”。○位乎天德:阳至九五而处尊位。天德:指九五天位。○极:终极。天则:天象法则。

【今译】《文言》说:“潜伏之龙,不要轻举妄动”,阳气潜藏于地下;“龙出现在田野”,天下万物呈现光明;“终日勤奋不息”,随从天时的变化而行动;“龙在渊中惑于跃而未跃”,乾之道即将出现变革;“龙飞上天”,已位居于天德;“龙飞过高而有悔”,随天时变化而达到终极;《乾》卦始用九数,天道法则显现。

【周易正义】《文言》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注]与天时俱不息。

[疏]“潜龙勿用”至“与时偕行”。○正义曰:此一节是《文言》第四节,明六爻天气之义。“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与时偕行”者,此以天道释爻象也。所以九三乾乾不息,终日自戒者,同於天时,生物不息,言“与时偕行”也。偕,俱也。诸儒以为建辰之月,万物生长,不有止息,与天时而俱行。若以不息言之,是建寅之月,三阳用事,三当生物之初,生物不息。同於天时生物不息,故言“与时偕行”也。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注]与时运俱终极。

[疏]“或跃在渊”至“与时偕极”。○正义曰:“乾道乃革”者,去下体,入上体,故云“乃革”也。“乃位乎天德”者,位当天德之位,言九五阳居於天,照临广大,故云“天德”也。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注]此一章全说天气以明之也。九,刚直之物,唯“乾”体能用之,用纯刚以观天,天则可见矣。

[疏]正义曰:“乃见天则”者,阳是刚亢之物,能用此纯刚,唯天乃然,故云“乃见天则”。

【子夏注】日中星鸟,春分象也。乾道乃革,革于阴也。位乎天德,高明而周也。时者,天之节也。乾者,中之动也。时有节,动有中,亢则俱极矣。乾善用九,周而不殆,天之德也,可以观其则矣。

【集解】潜龙勿用,阳气潜藏。○何妥曰:此第三章,以天道明之。当十一月,阳气虽动,犹在地中,故曰“潜龙”也。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案:阳气上达于地,故曰“见龙在田”。百草萌牙孚甲,故曰“文明”。孔颖达曰:先儒以为九二当太蔟之月,阳气见地。则九三为建辰之月,九四为建午之月,九五为建申之月,上九为建戌之月,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先儒此说,于理稍乖。此乾之阳气渐生,似圣人渐进,宜据十一月之后,建巳之月已来。此九二爻当建丑建寅之间,于时地之萌牙物有生者,即是阳气发见之义也。但阴阳二气,共成岁功。故阴兴之时,仍有阳在;阳生之月,尚有阴气。所以六律六吕,阴阳相关,取象论义,与此不殊也。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何妥曰:此当三月。阳气浸长,万物将盛,与天之运俱行不息也。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何妥曰:此当五月。微阴初起,阳将改变,故云“乃革”也。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何妥曰:此当七月。万物盛长,天功大成,故云“天德”也。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何妥曰:此当九月。阳气大衰,向将极尽,故云“偕极”也。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何妥曰:阳消,天气之常。天象法则,自然可见。王弼曰:此一章全说天气以明之也。九,刚直之物,唯乾体能用之。用纯刚以观天,天则可见矣。

【朱熹注】「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虽不在上位,然天下已被其化。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时,当然也。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离下而上,变革之时。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天德,即天位也。盖唯有是德,乃宜居是位,故以名之。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刚而能柔,天之法也。此第四节,又申前意。

【原文】(重上)《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今译】(重上)《象传》说:

天道刚健,君子天道当自强不息。(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潜伏之龙,不要行动”,阳爻在下。(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龙出现于田野”,九二阳爻居中阳德所博施而普遍。(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君子终日勤奋不懈”,九三反复而行其道。(“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或跃于渊中”,上进而无咎。(“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龙飞于高天”,大人有所作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

“龙飞过高则有悔”,阳爻盈满而不可长久。(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

“用九”《乾》卦天德,上九之阳亢极,极而必有“悔”,故《乾》不可用上爻。(爻象说明,天之宏德,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

【周易正义】(重上)《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疏]“《象》曰天行健”至“自强不息”。○正义曰: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但万物之体,自然各有形象,圣人设卦以写万物之象。今夫子释此卦之所象,故言“《象》曰”。天有纯刚,故有健用。今画纯阳之卦以比拟之,故谓之《象》。《象》在《彖》后者,《彖》详而《象》略也。是以过半之义,思在《彖》而不在《象》,有由而然也。“天行健”者,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乾”是众健之训。今《大象》不取馀健为释,偏说“天”者,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运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健是“乾”之训也。顺者“坤”之训也。《坤》则云“地势坤”。此不言“天行乾”而言“健”者,刘表云:“详其名也。”然则“天”是体名,“乾”则用名,“健”是其训,三者并见,最为详悉,所以尊乾异於他卦。凡六十四卦,说象不同:或总举象之所由,不论象之实体,又总包六爻,不显上体下体,则乾、坤二卦是也。或直举上下二体者,若“云雷,屯”,也。“天地交,泰”也。“天地不交,否”也。“雷电,噬嗑”也,“雷风,恒”也,“雷雨作,解”也,“风雷,益”也,“雷电皆至,丰”也,“洊雷,震”也,“随风,巽”也,“习坎,坎”也,“明两作,离”也,“兼山,艮”也,“丽泽,兑”也。凡此一十四卦,皆裛举两体而结义也。取两体俱成,或有直举两体上下相对者,“天与水违行,讼”也,“上天下泽,履”也,“天与火同,人”也,“上火下泽,睽”也,凡此四卦,或取两体相违,或取两体相合,或取两体上下相承而为卦也,故两体相对而俱言也。虽上下二体,共成一卦,或直指上体而为文者,若“云上於天,需”也,“风行天上,小畜”也,“火在天上,大有”也,“雷出地奋,豫”也,“风行地上,观”也,“山附於地,剥”也,“泽灭木,大过”也,“雷在天上,大壮”也,“明出地上,晋”也,“风自火出,家人”也,“泽上於天,夬”也,“泽上於地,萃”也。“风行水上,涣”也,“水在火上,既济”也,“火在水上,未济”也。凡此十五卦,皆先举上象而连於下,亦意取上象以立卦名也。亦有虽意在上象,而先举下象,以出上象者,“地上有水,比”也,“泽上有地,临”也,“山上有泽,咸”也,“山上有火,旅”也,“木上有水,井”也,“木上有火,鼎”也,“山上有木,渐”也,“泽上有雷,归妹”也,“山上有水,蹇”也,“泽上有水,节”也,“泽上有风,中孚”也,“山上有雷,小过”也。凡此十二卦,皆先举下象以出上象,亦意取上象,共下象而成卦也。或先举上象而出下象,义取下象以成卦义者,“山下出泉,蒙”也,“地中有水,师”也,“山下有风,蛊”也,“山下有火,贲”也,“天下雷行,无妄”也,“山下有雷,颐”也,“天下有山,遯”也,“山下有泽,损”也,“天下有风,姤”也,“地中有山,谦”也,“泽中有雷,随”也,“地中生木,升也”,“泽中有火,革”也。凡此十三卦,皆先举上体,后明下体也。其上体是天,天与山则称“下”也。若上体是地,地与泽则称“中”也。或有虽先举下象,称在上象之下者,若“雷在地中,复”也,“天在山中,大畜”也,“明入地中,明夷”也,“泽无水,困”也。是先举下象而称在上象之下,亦义取下象以立卦也。所论之例者,皆大判而言之,其间委曲,各於卦下别更详之。先儒所云此等象辞,或有实象,或有假象。实象者,若“地上有水,比”也,“地中生木,升”也,皆非虚,故言实也。假象者,若“天在山中”,“风自火出”,如此之类,实无此象,假而为义,故谓之假也。虽有实象、假象,皆以义示人,总谓之“象”也。“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之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彊勉力,不有止息。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凡言“君子”,义皆然也。但位尊者象卦之义多也,位卑者象卦之义少也。但须量力而行,各法其卦也,所以诸卦并称“君子”。若卦体之义,唯施於天子,不兼包在下者,则言“先王”也。若《比卦》称“先王以建万国”,《豫卦》称“先王以作乐崇德”,《观卦》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噬嗑》称“先王以明罚敕法”,《复卦》称“先王以至日闭关”,《无妄》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涣卦》称“先王以享于帝立庙”,《泰卦》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姤卦》称“后以施命诰四方”。称“后”兼诸侯也,自外卦并称“君子”。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注]以上言之则不骄,以下言之则不忧,反覆皆道也。

[疏]“潜龙勿用”至“反覆道也”。正义曰:自此以下至“盈不可久”,是夫子释六爻之《象》辞,谓之“小象”。以初九阳潜地中,故云“阳在下也”。经言“龙”而《象》言“阳”者,明经之称“龙”,则阳气也。此一爻之象,专明天之自然之气也。“见龙在田,德施普”者,此以人事言之,用龙德在田,似圣人己出在世,道德恩施,能普遍也。《比》“初九勿用”,是其周普也。若《比》九五,则犹狭也。“终日乾乾,反复道”者,此亦以人事言之。君子“终日乾乾”,自彊不息,故反之与覆,皆合其道。反谓进反在上也,处下卦之上,能不骄逸,是反能合道也。覆谓从上倒覆而下,居上卦之下,能不忧惧,是覆能合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疏]“或跃在渊”至“盈不可久也”。○正义曰:“或跃在渊,进无咎”者,此亦人事言之。进则跳跃在上,退在潜处在渊,犹圣人疑或,而在於贵位也。心所欲进,意在於公,非是为私,故“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者,此亦人事言之。“飞龙在天”,犹圣人之在王位。造,为也。唯大人能为之而成就也。姚信、陆绩之属,皆以“造”为造至之“造”。今案:《象》辞皆上下为韵,则姚信之义,其读非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者,此亦人事言之。九五是盈也,盈而不已则至上九,地致亢极,有悔恨也。故云“盈不可久也”。但此六爻《象》辞,第一爻言“阳在下”,是举自然之象,明其馀五爻皆有自然之象,举初以见未。五爻并论人事,则知初爻亦有人事,互文相通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疏]正义曰:此一节释经之“用九”之《象》辞。经称“用九”,故《象》更叠云“用九”。云“天德不可为首”者,此夫子释辞也。九是天之德也,天德刚健,当以柔和接待於下,不可更怀尊刚为物之首,故云“天德不可为首也”。

【朱熹注】(重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乾》卦之象也。凡重卦皆取重义,此独不然者,天一而已。但言天行,则见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若重复之象,非至健不能也。君子法之,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刚,则自强而不息矣。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阳,谓九。下,谓潜。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本亦作「覆」。反复,重复践行之意。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可以进而不必进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造,犹作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言阳刚不可为物先,故六阳皆变而吉。     「天行」以下,先儒谓之《大象》。「潜龙」以下,先儒谓之《小象》。后仿此。

(0)

相关推荐

  • 《易经》导读(五)——第1卦《乾》卦文言(下)

    [原文]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q ...

  • 乾卦爻辞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原文译文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是乾卦独有的一个爻.在乾卦六爻全变的时候才取用.此爻意思是:出现一群龙而没有首领,不过每条龙都能各尽其职,这很吉祥. [原文]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文] 象辞 ...

  • 乾卦注解——六十四卦第一卦(三)

    乾   <文言> <文言传>是对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和"坤卦"的详细解说.分前后二节,分别说明乾坤两卦的象征意旨,故前节称<乾文言 ...

  • 《易经》译注集注-乾(二)

    [原文]<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今注]象:此指卦象.<周易>是一部专设卦画以示卦象之书."易者象也."易象是对自然之象的效法.从广义角度看, ...

  • 《易经》译注集注-乾(一)

    乾(卦一)乾上乾下 [原文]<乾>:元,亨,利,贞. [今注]乾:卦名.<易经>作"键",有刚键之义.<周易>古经每一卦有六爻yao,凡阳爻以& ...

  • 《易经》译注集注-坤(三)

    [原文]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今注]○履:履lv,踏.踩.○履霜坚冰:<三国志·魏志>引作"初六履霜&quo ...

  • 《易经》译注集注-姤

    姤(卦四十四)乾上巽下 [原文]<姤>:女壮,勿用取女. [今注]姤gou:卦名.亦有作"遘gou"者,有相遇之义.卦象一阴五阳,一女而遇五男,故名为<姤> ...

  • 《易经》译注集注-渐

    渐(卦五十三)巽上艮下 [原文]<渐>:女归吉,利贞. [今注]渐:卦名,有进之义.<咸>为娶女之占,<渐>是嫁女之卦.归,嫁. [今译]渐:女子出嫁,吉,利于守正 ...

  • 《易经》译注集注-未济

    未济(卦六十四)离上坎下 [原文]<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今注]未济:卦名."济"为渡水,引申为成功,未济之义与"既济"相反,指 ...

  • 《易经》译注集注-既济

    既济(卦六十三)坎上离下 [原文]<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今注]既济:卦名.既,已.尽.济,本意为渡水,引申为成功,成就.亨小,即小亨.贞,正. [今译]既济:有小的享通,宜于 ...

  • 《易经》译注集注-小过

    小过(卦六十二)震上艮下 [原文]<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今注]小过:卦名."过"有经过,超过之意.引申为过渡.过失. ...

  • 《易经》译注集注-中孚

    中孚(卦六十一)巽上兑下 [原文]<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今注]中孚:卦名.信发于中谓中孚.孚,信.豚tun,小猪. [今译]中孚:用豚鱼祭祀则吉,利于涉越大河,利于守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