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中的“门楼口桥”儿化音
德胜门
很多人对北京地名中的“门”和“楼”什么时候加儿化音什么时候不加一直难以区分,包括北京电视台的一些记者和播音员甚至是一些不是在北京长大的研究北京的学者也经常会出错。
北京地名里的“门”
北京也曾经像西安一样,以其高大的城墙和巍峨的城门闻名海内外,现在大多城墙和城门荡然无存了,但是地名却有幸保留了下来。
彰义门
过去北京有句说城门的顺口溜:内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北京的内城有9座城门,外城有7座城门,皇城有4座城门。
内城是正阳门、宣武门、阜城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外城是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皇城的四座门是天安门(有说是大明门,清朝叫大清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上面这些门里,加上皇宫的四座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只有东便门和西便门在发音时发“门儿”,其他所有的门都要走大音,就是不带儿化音。
可能是因为这些城门过去都非常高大,而北京话的儿化音一般都用来形容小的事物。出于同样的规律,后来开的复兴门、建国门、和平门都走大音。另外,北京人发“东直门、西直门”的音时倾向于把“直”字发成轻音,而不像现在汽车报站时那样一字一字发音那么清晰。
西便门儿和东便门儿本也比其他城门小。图为1900-1910年,八国联军进侵北京城时,德军登上西便门儿城楼儿时留下的影像。
除了这些城门,各大公园、面积大的学校的对外的门都要有儿化音。比如颐和园的“东宫门儿、北宫门儿、新建宫门儿、如意门儿”都走小音,还有北海后门儿、景山东门、天坛南门儿,都有儿化音。
“正门儿、旁门儿、侧门儿、角门儿、清华西门儿、北大南门儿、人大东门儿”等也都有儿化音。
但是,故宫、颐和园里面的门却还是走大音,比如太和门、乾清门、天一门、排云门等仍然都没有儿化音。
而且,谈到私人宅院的大门儿时,还是因其规模大小而异,比如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就不走小音;而蛮子门儿、如意门儿就走小音。
崇礼故居的正门儿便是座广亮大门
过去四合院儿内几进院落之间经常有“垂花门”,正确的发音应该是“垂化(花的轻音)门儿”。
北京地名里的“楼”
关于“楼”字的儿化音,也容易搞混。
钟楼、鼓楼没有儿化音,但“东便门儿角楼儿、故宫角楼儿”就有。
故宫角楼儿
说到各个城门时,比如正阳门城楼儿、德胜门城楼儿、永定门城楼儿乃至天安门城楼儿就都有儿化音,另外前门箭楼儿、德胜门箭楼儿也有儿化音。但是如果说“前门楼子”就没有儿化音了。“门楼儿”应该是有儿化音的。
有一次买了一张穆索尔斯基的音乐套曲《图画展览会》CD,其中有一段曲子叫“基辅的大门楼儿”(印刷就是这么印的),当时一看就知道是个北京人翻译的。
另外,北京原来叫牌楼的地方很多,西四、东四、西单、东单原来的地名后面都有“牌楼”,这里楼发轻音,但是没有儿化音。
西单的瞻云牌楼
北京地名里的“口”
北京还有就是叫“某某口”的地方很多,菜市口儿、珠市口儿、闹市口儿、磁器口儿、灯市口儿、交道口儿、蒋宅口儿、新街口儿甚至新街口儿豁口儿,还有北京站口儿、牛街南口儿、新文化街西口儿等等,还有现在很多公交车站叫“某某路口儿东”或“西南北”什么的,上面这些“口”字全部带有儿化音。如果不带,就显得很不“专业”了。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著名的长途汽车站所在地“赵公口”就没有儿化音。
赵公口客运站
还有北部郊区的山口没有儿化音,比如昌平南口、密云古北口。
北京地名里的“桥”
还有容易搞混的就是“桥”的发音,北京二、三、四、五、六……N环路所有的立交桥的地名基本都不带儿化音,比如“西直门桥、三元桥、四惠桥”都没有。
西直门立交桥
一个例外,也是著名的长途汽车站所在地,“六里桥儿”。六里桥儿的儿化可能和这是一个古代留下来的地名有关,因为其他北京带桥的老地名多带儿化音,比如通州“八里桥儿”、“双桥儿”,城里的“天桥儿”、“北新桥儿”、“虎坊桥儿”这些老地名带着老北京味儿,所以发音都有儿化。
虎坊桥儿路口儿
可是又有例外了,卢沟桥、后海的银锭桥和后门桥、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等现存的古代桥又不带儿话音了。
后门桥
可见,如果原来的桥没了,只剩下地名,就带上了儿化音,如果桥梁还健在,那么桥及其周围地方的名字就不带儿化音了(这样通州“八里桥儿”又成了例外)。
看来要想发好儿化音除了掌握一些大的规律外,如果想发音准确,还是要靠死记硬背。
关于北京地名中的儿化音,您又有哪些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转自搜狐博客,
原题《北京地名中的“门楼口桥”儿化音》,
作者@非著名法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