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四个维度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有也叫学习目标,这两种提法的主体虽然不一样,前者强调了老师,后者强调了学生,但是内容上是对等的,是一致的。教学目标目标是课堂的主线和统率,不管是课堂结构还是教学环节,不管是训练内容还是老师讲授内容,都要受控于目标。教学目标还要分解为课堂目标,课堂目标包括学的目标,教的目标,策略的目标,这些目标组成一张课堂网,将知识学习,技能形成,思维培养连接起来,共同作用于学习的主体——学生。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1.知识目标。这是第一个维度,也是基础维度,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第一步,是掌握学科的表述语言,是为了实现解决学科问题的基础环节,这个维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也是保底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个维度要做到扎实,准确,熟练。

2.技能目标。这是第二个维度,在熟练地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再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夯实知识目标,当这种技能固化成本能之后,技能目标才算是被真正地掌握。技能目标最关键的最难的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就是教学中的固化和迁移环节。

3.思维目标。思维时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他有具体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来追寻思维的轨迹。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成为一个思维的强者,有了学科思维就等于给了学生打开学科大门的钥匙,所谓的思维就是指用学科的语言和方法解决学科本身及学科外延问题的途径,这个过程具有很强的再生性和创造性,也存在明显的思维层次和思维质量。思维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就是终极的教学目标地实现。这个维度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对教学的内容地设计,包括前两个维度的实现,包括学生的学,包括老师的教,包括目标的实现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性质

1.统领性

教学目标具有统领性。一节课的所有环节都应该围绕着这个既定的目标展开,所有教学内容的设计都围绕着这个目标选择,学生练习的内容,老师讲授的内容,导入,小结全部受制于目标。与目标无关的一律不涉及,目标就像是一篇文章的主旨,整个课堂要呈现出一种总分的结构形式。

2. 层次性

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课堂目标不宜过多地设置,每节课的目标1——2个即可。如果设置两个教学目标,那么这两个目标之间要具有关联性和层次性。如果是一个目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一个目标分解成几个子目标,这几个子目标受制于目标,子目标之间呈现出层次性,梯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而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

3. 可测性

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目标设定之后还要有检测,如果设定的目标不能够检测或者评价,那么这样的目标就是不能成立的,需要修改或者重新设定。对目标的检测可以是总结性的检测,也可是环节性的检测。而且通过检测目标来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4.严谨性

教学目标具有严谨性。在设立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要考虚到考点,要考虑到教材编排目的,要考到这个目标在这个单元,这本书,以及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在表述的时候更要严谨,首先必须体现学科性,其次还要体现三维性,第三要体现可检测性。

三、教学目标陈述要明晰和规范。

1.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主体“学生”两字可不出现,但必须隐含。如,(学生)会默写2首古诗。

2.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评价和测量及验收,因此行为动词要清晰,不能含糊其辞,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如“学生形成爱国情感,提高写作能力”,这样的目标无法测量和评价。

3.有时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可以加上学习情景、工具、时间、空间等限制。如“40分钟内能写出500字语言通顺的记叙文”,“40分钟”就是限制条件。

4.教学目标四个组成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在3分钟内(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算出(行为动词)至少20道题(表现程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但前提是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

四、教学目标的层级架构

无论哪一类目标都应该有科学的层级架构,以便更好地评价教与学的水平。以下是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的层级架构,不同的目标层级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水平,并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

1·知识性目标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级:

①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辦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如说出、背通、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②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③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行为动词如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2.技能性目标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级:

①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行为动词如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②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行为动词如完成、表现、制订、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③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行为动词如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3.思维目标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层级:

①一级思维。人们常说的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是描述人们的思维方式,并非对思维深度划分等级。不论用哪一种思维方式考察同一事物或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我们将对起点的事物或事件的再现、复述的思维深度定为一级思维。对《课标》规定的知识点概念能复述,能再现,其思维层次达到一级。

②二级思维:找出与起点直接发生关系的事物或事件的思维层次。就是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能理顺概念间的上位、下位、同位关系,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③三级思维:与起点事物或事件不能直接发生关系,必须通过一次中间事物或事件才能发生关系的思维层次。

④四级思维:必须通过二次中间事物或事件才能与起点事物或事件发生关系的思维层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