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社英丨大姐婆

我们关中这个地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直至解放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女人出嫁后是没有名字的。女人在当姑娘的时候叫小名,出嫁以后被叫做“某某姐”,比如“大姐”“二姐”,这可不是兄弟姐妹的姐,而是根据这个姑娘在娘家的排行,排第几就叫几姐,相当于“几小姐”,比如排行为二就成为“二姐”,相当于“二小姐”。有意思的是,陕西人的称呼中没有“三姐”,据说是王宝钏为三,嫁给了无权无势之人薛平贵,人们认为她苦命,所以如果遇到排行为三的女子,就顺延称呼为“四姐”。

大姐婆——想来就是在娘家排行为大吧。给别人说的时候就称她为“大姐”。她个子很小,声音却很尖很大,笑起来有点像唱歌,声音高低粗细富有变化,很有旋律性和感染力。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是人的命运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前三十年娃活大人,后三十年大人活娃”,主要是说老年人的幸福就是孩子能干孝顺。大姐婆嫁给我们村陈志义,按辈分我应该把她叫大姐婆。不知什么原因,她见了孩子就高兴,我们到她家去玩,她就找东西给我们吃,最不行也给我们掰半个馍。她有一个孩子,因为小时候有病,养得特别艰难,还给脑袋后面留了一撮头发,一看就是宝贝孩子叫倩蛋蛋。这就是后来西安文理学院政教系的陈正奇陈教授。她后来晚年吃穿不愁,精神有支撑,就是因为儿子有能耐还孝顺,真的应了“后三十年大人活娃”那句话。

我能记事时,村里孩子有了病不去找医生,而是用叫魂、收精等土办法。我们村子大孩子多,保不齐有病有灾,所以大姐婆就经常应人邀请给孩子叫魂。那时候没有电,人们往往怕点灯浪费煤油而睡得早,黄昏时分,村里的鸡已经上架,狗也躺在地上,耳朵贴着地面捕捉门外动静,村子里就渐渐安静下来。这时候,往往听到叫孩子名字的声音,但是,它又与一般大人叫孩子不大一样。她是一声连着一声,几乎同样大小,后面还跟着一声“回来了!”的应答。叫一声回答一声,回环往复,几乎无休无止,无穷无尽,这就是大姐婆在给娃叫魂。

她叫魂的动作很有舞蹈性——左手扶着门框,右手拿着舀饭的勺,勺口向下,把勺往上一举,往回一钩,叫一声,“某某,俺娃回来!”孩子或者他的父母要回答,“回来了!”如此这般重复无数次,声音从不沙哑,一声比一声长,仿佛永远没有疲惫,像地里的庄稼一样生机勃勃。那个时候,我常常是在她的叫魂声中睡着的。

她还有一个能耐,就是给小孩收精,谁家小孩受惊了,或者得了无名之病,往往请她到家里去给娃收精,她有一个大手绢,最起码一尺见方大小,白色的底子上,用蓝色或红色的格子织成“井”字形,整天洗得干干净净的,平常就把它盖在头上,将前面的两个角别到耳朵后面,头发向后梳,露出额头和刘海,显得干净利索,好像是在特意诠释陕西八大怪中的“帕帕头上戴”的形象。

收精的时候,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抖着孩子,大姐婆拿一个小碗,装满小米或者包谷珍,还有用面也可以。她用手帕包住装满粮食的小碗,反过来将碗口对着孩子的头,一边在空中旋转,一边嘴里振振有词的小声念叨,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从不偷懒而减少次数。孩子往往在她的念叨中安静下来,大人也在她的念叨中松一口气。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停止旋转动作,将小碗翻转过来,揭开手帕,小碗内的小米等东西就会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缺口,这个缺口有各种形状,有的像猫,有的像狗,还有的像一条河,有的像一堵墙,甚至还有像人形的。她就根据缺口的形状,来解释孩子被什么东西吓着,就填满缺口,再次旋转,直到没有缺口为止。

有时还要再拿一个吃饭的碗,倒半碗水,将三根筷子立在水中,然后嘴里说着“谁谁谁,你不要吓孩子!我送你走”之类的话,这个人往往是孩子死去的亲人或者是非正常死亡的人,说完后立刻用刀横着砍倒筷子,这一次收精才算结束。

其实,碗里小米的缺口,很可能是在旋转过程中越摇越实在而自然产生的,这种方法对于孩子的病,最多能起一点镇静作用与心理暗示,但是,即使到了医学已经很普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她都已经到了颤颤巍巍的老年,村里还有人请她叫魂收精。而她只要有精神,逢叫必到,不打一点折扣。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她做这些事有没有报酬,我很想问她做这些事有没有怨言,是不是很累。但是每每夜深人静,我在村里听到她叫某个孩子的名字,便觉得是在叫自己,就会安静下来,一种宁静和安详便会萦绕耳际,久久不能消失。

我们都知道,人生解决困难的途径有两种:要么具有神力,马到成功,一般人很难办到;要么将一件轻松的事,重复一千次一万次,一般人更难做到,因为我们早就被单调重复打败,根本坚持不了。大姐婆所做之事,显然属于后一种,不管有没有用,她的耐心细致,她的柔韧坚持,她内心的慈悲,绝对是种在我们心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至今还在享用。所以我们生活在村子里,跟着父辈种植庄稼,种植了多少收获了什么,实在是难以数清的。

作 者 简 介

陈社英,1956年出生,陕西西安人,青少年时期生活在灞桥区新合街办陈家村。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1977年考入蒲城师范,后来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进修学习。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曾在《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女友》等多种报刊杂志发表过散文作品。作品收入《青年散文一千家》等文集并受到著名作家的特别点评。曾担任《青少年文萃》编委;全国青少年作家作文大赛评委;《古都文萃》杂志副主编。2015年出版散文集《美丽而疼痛的村庄记忆》,始终认为文学与教育是自己放飞理想的双翼,是慰藉心灵救赎自我最初与最终的方式。



(0)

相关推荐

  • 孩子吓着了,那些民间的叫"魂术",经历的家长都信了!

    注:以下文字不是宣传迷信,可以不必全信,个别情节有点恐怖,胆小的勿视. 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十五前后都会遇到被吓着的孩子,民间称"掉魂"了.孩子反复发热,晚上哭闹不止,但许多家长未必 ...

  • 星空漫步 || 忆父三十年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很多人和事都已忘却,可对父亲的思念,却一日日浓厚.在梦醒的夜晚,在早起的清晨,父亲仿佛在我身边,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怀念,让我反思,让我明白,让我前进 ...

  • 第53篇:这能算个事儿不

    二月二龙抬头.讨个好兆头,每年的今天,带孩子理发的尤其多. 下午四点半,我就去给孩子排队了.等到五点放学,直接把小家伙儿带理发店了. 中间大约耽搁了十多分钟的时间. 我推门进去时,理发店老板娘明姐跟我 ...

  • 【在人间】付红兵丨大 姐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大姐  □ 付红兵 / 文  学校毕业后,我选择了在省中医一附院实习.和分到一起的同学,在城中村燕庄租房子住.大家三五个人,说得来合得着的住在一起,早上结伴骑车去医院实习,中午 ...

  • 陈社英丨玲玲婆

    在我们村子,玲玲婆这是一个称呼,但是,玲玲并不是婆的名字,很可能是她女儿的名字,相当于玲玲家的婆.也有一种可能,玲玲就是这个婆的名字,那么这个婆是辈分高却非常年轻,晚辈称呼他时可以带着他的名字. 我在 ...

  • 陈社英丨村东空房子里的秘密

    我们村北边一排最东头有一个院子,它三间宽,也就是十米左右,大概有五十米深.它前面是一大片空地,后面盖着三间庵间房,庵间房是我们这里一种简易的大房,比大房的入深浅一些,往往盖在庄基地的后半部分,给前面留 ...

  • 陈社英丨“瓜军”是个傻子

    一九六零年前后,距离我们村子西边二三百米的地方,一条公路南北贯通而来,它就是西韩公路,我们村往西划拨了庄基地,一直通到公路.随即重新规划整合,成立了灞桥区新合公社--即现在的新合街道办.公路西边,又新 ...

  • 陈社英丨匠人不可得罪

    一 我家在西安灞桥与高陵的交界,离渭河七八里地,沿着上个世纪60年代修建的西韩公路一直往北走就可到达,在地理上应属于渭河滩. 我们渭河滩的能人多,但这些能人都一致地认为两种人不可以得罪,匠人和先生,其 ...

  • 陈社英丨党家村有个汉子叫瞎货

    我们村往西直走二里多地,穿过一大片庄稼地,就到了党家村.我们以前是一个大队,现在叫一个行政村,我们几个村的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时都在崇福寺小学,所以只要年龄差不多,彼此都很熟悉. 党家村街道比较窄,横七竖 ...

  • 陈社英丨一道壕沟

    我们村地处关中平原,一年春暖冬寒四季分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每个人每年只洗一回澡,这就是过年以前.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就成群结队到临潼去洗温泉澡.从我们村子到临潼有两条路:一条走小路直接插向东南方 ...

  • 陈社英丨割芦苇

    我们村东南方一二里地,有一条小河,小的连名字也没有,我们就叫它河渠.它的上游在西南方二三里地,那里有许多小小的泉水自然涌出,水道纵横,汇成一条小河,流过我们村再向东南三四里远.河水变宽变浅,画成我们西 ...

  • 陈社英丨牛柴爷

    我们陕西人盖房子,都是独门独院,最后面三间上房,和庄基地差不多一样宽,大约三丈,也就是三米多一点.不管有钱没钱,没有人盖跨度更宽的房子,这就是所谓"檩过丈二三,不压自己弯".上房前 ...

  • 陈社英丨善人爷

    我们村近百户,约摸500人,算是个大村.几百人好几辈子在一个村住,互相称呼就一辈一辈排定.俗话说:人穷辈分高.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富人大户娶媳妇生孩子早,辈分相对要低一些.当然要是稳定的,骤然发了横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