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物之十一】刘淮玉丨老白



老白不老,还不到三十岁,冠一“老”字,是一帮年轻人对他的尊称;老白也不姓白,姓张,名弛,因生长于白露河畔,取网名“白露河”,所以又以“白”姓自称。

白露河,淮河支流,古称淠水。源出新县小界岭,流经光山、商城、潢川、淮滨、固始,至大寺村入淮河,全长150公里。白露河虽不长,流域面积也不大,然上衔大别山,下接淮河水,承楚风豫韵,风景秀美,物产丰富,文化亦源远流长。白露河流经固始胡族与淮滨县交界处,湾出一个小镇北庙,因乾隆帝表彰烈女立碑赐字,也因其居战略要地,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提起,更因其繁荣的商贸,丰厚的物产,地灵人杰,曾一度闻名遐迩。

结识张弛是在去年的县作协会上。当作协副主席杨帮立介绍他就是淮滨论坛的坛主时,我惊讶了。印象中电视剧中的武林坛主都是长髯飘飘,道貌岸然,身怀绝技,而眼中的论坛坛主却俨然一毛头小伙,就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很淳朴。淮滨论坛以前也偶尔浏览过,但总不能把它和眼前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及至后来的多次接触了解,印象逐渐加深,他的形象也在我的脑海里不断丰满。

张弛生长于北庙,常以北庙而自豪。每每谈起北庙,快意无不写在脸上。北庙的厚重历史,北庙的人文掌故,北庙的自然风光,北庙的精美饮食,北庙的读书成长,甚至北庙的街巷轶事,谈起来都津津乐道,欣喜异常。昨天相聚还说起待家里桃子熟了,邀请我们前去品尝他家里地道的家乡桃,吃他家里地道的家乡鱼。这些都是爱家乡的多重表现。现今的年轻人像他这么爱家乡并引以为自豪的已不多见,对此我很感叹。

去年“十一”前,张弛邀我为《淮之滨》审稿,并拿来了第一期样稿。淮滨,一个小县城,过去县政府曾主持出版过《淮滨报》,但因诸种原因中途停版了。而以淮滨论坛及个人的群团能力办一份期刊,至张弛还尚属首次,可谓空前,能办成吗?困难不多吗?资金没有问题吗?我很是狐疑,但还是欣然地接受了邀请。审稿后,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月余后,《淮之滨》创刊号如期面世,其本土文化的弘扬,其县域经济的宣传,其风俗民情的整理,其自然风光的展示,其精美的设计印刷,无不超越了个人群团的能力,无不彰显了一个小县的特色。而其正能量的传播,其社会的好评,也早超出了创办者的预想。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杂志印了一万份,都是免费赠阅,他自己还驱车送至乡镇,没有哪级政府的倡议,也没有哪个单位的要求,完全是张弛和他的团队们凭着一腔热血在家乡为社会做一件实事,好事,对此我惊叹折服。然而就是这么一件好事实事,也颇伤脑筋,颇费周折。杂志办至第二期,有部门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不让办,办一件好事实事真难啊,对此我颇为感慨。

马年春节前夕,已是冰封雪冻,寒风料峭,张弛和他的论坛团队们发动了一次“献爱心,送温暖,传递正能量”的募捐帮扶活动,张弛的爱人黄利芳也夫唱妇随积极参与,他们将募集到的4600元钱和一些米面、食用油等分别送到了8个生活困难的家庭,受帮扶的人们热泪盈眶,万分感激。这些钱物虽不多,却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心,这种帮扶虽不大,却是一团热乎乎的暖意,使隆冬的滨城春意盎然,也使社会各界对张弛及他的团队们由衷的赞叹。活动是自发的,捐助是志愿的,送爱心是诚挚的,他们大都是一些年轻人,并不富有,但他们能倡导并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却更彰显了他们可贵的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阔佬大款们呢,也许在喝酒打牌,也许在唱歌跳舞,也许在与情人寻欢,可能他们早已习惯了“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生活,一个子儿也不想往外拿,正逍遥自在自得其乐呢。对张弛他们的善举我深受感动,倍加敬佩,也对那些为富不仁者嗤之以鼻。

淮滨论坛创办至今已七周年,作为淮滨信息交流的最大平台,为淮滨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信息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中的风雨历程,行走艰难,恐怕也鲜为人知,我对此知之甚少,但我想作为论坛的创办者是需要充分的自信、顽强的坚守和极度的乐观的。张弛,人如其名,有张有弛,自信在眉宇间,坚守在行动中,而乐观在笑意里,他似乎在永远不知疲倦地永远乐观地守望着论坛。

大别山日日凝眸,白露河朝朝东流。不停流逝的白露河汇入淮河后,淮河之水更加汪洋恣肆,滚滚东去。白露河畔的青年张弛,可爱的老白,以矫健的身影,优良的姿态汇入时代的洪流,勇于奋起和担当。

作 者 简 介

刘淮玉,男,汉族,固始县三河尖乡人,1977年4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在淮滨县教研室任初中语文教研员。曾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从事语文教学、教研多年,在《教育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新课程教学》等杂志发表语文教研论文多篇,2014年出版语文教学专著《语文教学浅论》。爱好文学,在《读书报》《信阳报》发表过散文、诗歌作品,散文入选2013、2014、2015《信阳年度散文》,小品《替班》获信阳市情景剧创作一等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