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艳芬丨银杏树
走近昌宁第一示范小学,走近昌宁县这两棵最古老的银杏树,我仿佛就走近了文化的圣地。穿越时光的隧道,发生在5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运动,使地球突然变冷,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灭绝,由于中国自然条件优越,最古老的裸子植物——银杏,才得以遗留下来。
栽培于德国和美国的银杏都是直接和间接的从中国传入。所以,银杏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银杏,这种古老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能存活3000多年,她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她的精神不就是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的象征吗?感谢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的先辈为我们的校园种下了这两棵银杏树,让她们见证了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发展的历史。
记得小时候,每年秋天,乡下的我总要拽着母亲一起来到右甸城,来到银杏树下捡拾那一片片金黄的银杏叶子作书签,在那个书本对于乡下孩子还是极其奢华的年代,那书签会随时提醒着我对书本的爱护,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对理想的追求和践行。每次闻听银杏树下学生琅琅的书声,我心里都充满了对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的向往。心想,假如我能够坐在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教室里读书该多好啊!
大学毕业了,到勐统中学工作10年后,于2010年的9月,我终于走进了昌宁第一示范小学,成为昌宁第一示范小学的一名教师,实现了我少年的夙愿。只是每当我站在银杏树下,总是思绪万千,感觉重任在肩,任重道远。
眺望辽阔的右甸坝,我仿佛置身于3800多年前,看到一群群传播昌宁文明的祖先,他们披着树叶,举着石斧石刀,艰难地拓荒着昌宁大地,他们临危不惧的与灾难抗争着,一场干旱或一场瘟疫就可以使他们画上生命的句号。有了祖先们以智慧的力量与灾难奋勇的抗争和对文明的创建及传承,人类才一代一代的能够延续下来。如右甸坝边的营盘山新石器遗址发掘出的炭化稻米、单孔石刀、石刀雏坯、砾石片刮削器、粗细绳纹夹沙陶片、石斧等呈现着昌宁大地古代的文明之光。除右甸坝之外昌宁县还出土了大量的铜鼓、铜剑、铜钺、箭箙等国家级文物——青铜器。仿佛让我听到了厮杀中隐隐的铜鼓声,回到了金戈铁马的青铜时代。眺望着美丽的右甸坝,我想起了诸葛亮的传说,想起了明朝30万汉人入滇,明军围攻董翁“血洗十三寨”,想起了曾客居昌宁的大旅游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抚摸着古老的银杏树,面对着烽火四起的边陲,处于顺宁和永昌咽喉的右甸是常年兵家常争之地。古老的城市,常伴随着军事和防御而生,杜忠作为明朝右甸城的最初建造者,文明的铸造者,边关的防守者,他和城一样永恒。抚摸着古老的银杏树,我看到这座古城在康熙年间的养正书院,乾隆年间的龙津书院,嘉庆年间的右仁书院,想起了那位为地方教育事业捐出胭脂田的“秦太太”……一方文明的种子,就像薪火一样燃烧着,在一代代人手中相传。抚摸着古老的银杏树,我看到了光绪三十四年,蒋大兴创办右甸第一国民小学,为给学校选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抚摸着古老的银杏树,我想起了清末年间杨华昌、蒋大兴、鲁金邦这些昌宁现代教育的先驱者,正是他们高举着文明的火把,才把一个时代照亮。走过蛮荒,走过血腥,一方大地终于走向了黎明,昌宁第一示范小学的前身——双平小学,在民国初年为争取女性的解放率先垂范。收回桀骜不驯的思绪,我想这些昌宁的历史只有眼前古老的银杏树才能看到,才能记录,才能见证。古老的银杏树,我向你鞠躬,请接受我的虔诚拜谒!
如今,我已光荣的成为了一名昌宁第一示范小学的教师,我深感自豪和骄傲。目睹校园里的这两棵古银杏,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生命的色彩。春天里,我用花朵拥抱着我热爱的教育事业;夏天里,我用绿色的掌声赞美朝气蓬勃书声朗朗的校园;秋天里,我用金色的双手敬献丰收的果子;冬天里,我用生命的枝干书写横撇竖捺,温暖着慰藉着一颗颗求知的童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今的昌宁第一示范小学,已是人才辈出的摇篮,无数莘莘学子走向了清华、走向了北大,走向了航天。无数的作家、科学家已经成为时代的栋梁。
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将继续发扬银杏树的精神,以伟岸的身躯送走晚霞,以博大的胸怀迎接黎明。为昌宁的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热血青春,抒写出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更加华丽的篇章!
作 者 简 介
禹艳芬,2000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保山分校,同年参加工作。2007年取得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毕业证,现任教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曾在《保山日报》和《千年茶乡》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散文《母亲的年货》、《家乡的野菜》、《刺竹山情缘》、《童年拾遗》多篇,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