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庞统所献“连环计”的背后,是几大阵营的智力角逐
(注:本文是对小说《三国演义》情节的讨论,所引材料均源自小说原文,与史书记载无关。)
庞统所献“连环计”,一直被认为是赤壁之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欲破曹兵,须用火攻;但大江面上,一船着火,余船四散;除非献连环计,教他钉作一处,然后功可成也”(《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没有连锁战舟之举,火攻确乎难为。
但是应当看到,如果用数学概念表述,火攻之计是要具备充要条件的。连锁战舟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连锁,就没有火攻成功;但有了连锁,却不一定有火攻成功。
当然大家现在都知道了,问题就在这个风向上。
事实上,按照一般正常情况,“连环计”对曹军是有利的——“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这就彻底解决了“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播,便生疾病”的问题,真正能做到“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如果不是风向变化,连锁战舟借西北风直下江南是完全可能取得胜利的,如果是那样,蒋干就为曹操立下大功了。
因此,连锁战舟对曹军而言,在当时怎么看都是一条万全之策。当程昱指出“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时,曹操一番气象分析就给驳了回去,而且说得合情合理——当时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寒冬腊月会来一场三天三夜的东南风!
从周瑜这方面来看,尽管让庞统去献计时他并没有考虑到风向问题(这个事也很奇怪,后文分析),但是他应该会想到,连锁战舟对面临颠簸问题的曹军,是雪中送炭、如虎添翼,如果假以时日,曹军水军训练成熟,那就会排山倒海了。
由此看来,连锁战舟对双方而言,都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而其中承担风险更大的,反而是主动献计的吴军——毕竟风向变化是小概率事件。
那么,周瑜为什么还要让庞统去献计呢?
一方面,确实是没办法了。尽管周瑜慷慨激昂、一二三四地分析了曹操“多犯兵家之忌”(《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但是他心里清楚,双方总体实力实在过分悬殊,不冒点风险是不可能出奇制胜的。周瑜只能寄希望于在连锁战舟完成与曹军排山倒海之间的时间空档,尽快完成火攻。
另一方面,周瑜也是被作者强行降智了。
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统帅,在施行火攻之计时,竟然如此缺乏全局统筹的观念:黄盖已经咬牙挨了胖揍,阚泽已经出生入死送了诈降书——到这个时候了,周瑜一没有考虑到战船四散问题,需要庞统来提醒;二没有想到风向可能导致“火攻变自焚”的bug,还得等着诸葛亮装神弄鬼。直到“一阵风过,刮起旗角于周瑜脸上拂过”,这才“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
对于这个无法自圆其说的现象,只能有一种解释:作者出于其极端严重的“拥刘”执念,对于人物塑造有着非常明显的偏袒,以致不惜摈弃基本正常思维,用周瑜非常奇葩的弱智表现,衬托庞统、诸葛亮超凡入圣的高瞻远瞩——毕竟这俩是保刘备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其他人的表现。
纵观全书,只有被作者“状诸葛之智近妖”(鲁迅先生语)的卧龙先生早早预见一切,要求刘备“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令子龙驾小舟来南岸边等候”(《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而这个时候的吴军,火攻的事情还没有提上日程,更不要说什么苦肉计、诈降书、连环计,以至劳什子东南风了。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早点告诉周瑜,破曹需要火攻、火攻要有东南风呢?
这就有诸葛亮个人安全的考虑了。
诸葛亮不说破曹需要火攻、火攻要有东南风这些事情,那么周瑜的身心就会被破曹这个主要矛盾一直占据——随着战局的推进,周瑜在这方面费的精力会越来越多。一步一步想起一个个战术因素,这种“挤牙膏”式的工作进程,会使得周瑜心无旁骛。
而如果早早告诉周瑜,哪天哪时哪刻会有东南风,是火攻的绝好时机,那么,一方面周瑜固然会有时间从容布置,但另一方面周瑜也就会有闲工夫琢磨诸葛亮这个人的问题——几次想杀都没成,后来虽然暂时放下了,但并没有放弃这个意图。如果听到诸葛亮比自己超前这么多,旧话重提的可能性就相当大,而且还有时间、有精力去实施,诸葛亮就太危险了。
而且还有一个技术性因素——如果早早告诉周瑜有风,那么“借东风”的装神弄鬼就搞不成,逃跑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有读者会问,如果周瑜被作者降智得一直没想起来风向问题——如果没有那天水战时狂风大作,周瑜根本想不起来——怎么办?
这点不必担心,诸葛亮不可能装糊涂到底,毕竟刘备也需要破曹的胜利。
如果周瑜真的弱智到那个程度,诸葛亮自然会在一个合适时机说出问题的症结——在万事俱备、即将动手的时刻。这个时刻说出来,一来事情紧急、周瑜军务“亚历山大”,无暇旁顾;二来还可以继续玩“借东风”的玄虚,实现既定逃跑计划——后来的情况就是这样。
当然,诸葛亮能考虑得这么周全,是作者无限量加持的结果。但既然原文上诸葛亮就一直守口如瓶,我们也只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了。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庞统。他在鼓动曹操连锁战舟时是个什么心理状态?换句话说,他在提出连环计时是否考虑到了风向问题?
(需要说明一句的是,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偏袒倾向表现得极端明显:在集团之间,他偏袒刘备及其集团的人;而在刘备集团内部,他偏袒诸葛亮。由此带来的是,为了表现其偏袒对象的高大上,对其余对象时不时进行无底线的降智。因此,下文对庞统状态的分析及其结论,与凤雏先生的应有水平之间,存在令人匪夷所思的差距。但原文如此,我们也只好照此分析——特此说明)
我们认为,他在向周瑜和鲁肃提出连环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风向的问题,但是在向曹操献计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何以见得呢?
如果庞统在向周瑜和鲁肃提出连环计的时候就考虑到风向问题,那么作为成龙配套的一部分,就应该一并提出,否则就简直不是献计而是挖坑。
那么,会不会是庞统因为自己无力解决这个风向问题,而故意不提出来呢?这个可能性也不存在。
当时庞统隐居江东,眼见得“伏龙”已经开始大显身手,作为“凤雏”岂能自甘落后?而当时的情势下,其最直接、便利的舞台就是孙权集团。其积极主动地献计,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投名状”之类的事情——这种事当然做得越好越好,怎么能故意留下bug?
所以可以断定,庞统在向周瑜和鲁肃提出连环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风向的问题。但是在向曹操献计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请注意庞统行为的一个细节——献计之后,庞统特意强调“丞相渡江,慎勿杀害”,接着又“拜求榜文,以安宗族”(《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
如果庞统胸有成竹,曹军必然大败,那么他只要等着向孙权邀功请赏就行了,何必多此一举?
这说明庞统在此时——具体哪个节点很难判断,但肯定是在曹操欣欣然采纳连锁战舟方案之后——已经意识到火攻中的风向问题,意识到连锁战舟借西北风直下江南是完全可能取得胜利的。
此时的他对于连锁战舟的效果已经有两种可能性的判断,但他既不可能向曹操坦白献计的目的,又没有能力预见到十二月东南风出现、帮助周瑜取得完全有把握的胜利。
在拿不出解决方案的维谷处境之中,他迅速拿出了一个对于自己“双保险”的办法,留了一个后手,为曹操可能渡江后自己身家性命的安全建立了保障——这思维速度,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但是,庞统这次“投名状”的瑕疵,还是对他在江东的仕途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事实上,在吐血晕倒的同时,周瑜就发现了庞统献计中存在的缺陷。作为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周瑜对此难免耿耿于怀,事后亦难免向孙权汇报。
因此,后来孙权不用庞统,根本原因不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除了“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外,这个过节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当然,孙权和周瑜这种计较小节、不看大端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肯定同样知情的鲁肃能够推荐庞统,这方面就比孙权和周瑜强得多——这已经是另外的话题了,就此打住。
作者:风雨秋窗,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