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教授:权谋计策大结局
任何计谋,从现实的角度来说,都是计策的综合:世界上从来没有用单纯的计谋就可以成事,人们说他用这一计取得了成功,只是在说他的核心之计是哪个。因为人是复杂的动物,这种复杂性直接决定了计策的综合性;计策的综合性,又决定了用计高手从来都是虚静之人,而不是一个情绪激动之人。所以,我现在有那么一个疑问,给你写这最后一个作品,它对你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我认为,它是对你有害的,因为你就是一个性情浮躁,情绪激动的妇人。你因报复之心而去用谋,却在激动的情绪下葬送掉你的谋:既不了解形势,又不了解他人,更不了解自己,还自以为是地不知悔改。你这样的本性,我只能说当你想用计时,无论是用什么计,都只是对你自己用计。所以,我亦认为,这一节内容,对于你个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在实战中,你必须知其两个原则:第一是你的目的性是什么,你的目的对你个人而言是有利还是有弊?第二是你如何让别人的计谋归于无效。这两大原则,就是综合之计的总原则,也是实战的总原则。而这两大原则,不但你内心不明确,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他们的内心其实也不明确。你平时所接触的那些雕虫小技,只不过是小市民的游戏,根本谈不上真正的谋略。所以,从现在开始,你的内心必须明确真正的谋略它的原则是什么。因为,这个世界是自由的,天道本身就给了你自由— —你可以自由地活,也可以自由地死。而假若你想活得幸福,就必须知其一个真理,自由的前提是一个规则,没有规则的自由,只能把你带向死亡。
第一个原则就是连环计的精髓: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当敌人兵力强大,我们不能与之对抗时,就要想办法让敌人自相矛盾,以削减其气势。将帅巧妙地运用此计,定能克敌制胜,就如同有上天的保佑一样。看到上面一句话,你认为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如果你不能分析出真实含义,那你就听我来给你分析:敌人自相矛盾就是自相掣肘,自相掣肘就是“自累”,那么这句话就告诉你连环计中包含了“自累”之计。
我们先放开这句话,再去看下面一句话:
“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必有数计以襄之……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说,用计重在有效果,一计不成,又生多计,在情况变化时,就要相应出计,这样才会使对方防不胜防。所以此计的关键是要使敌人“自累”,就是指使敌人自相牵扯,背上包袱,行动不自由。这样,就给围歼敌人创造了良好条件。从中可以看出,“自累”之计本质就是襄助之计。
襄助之计只是连环计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连环计的本身。如果襄助之计就是连环计本身,那么它就是单纯之计,而单纯之计是不成其为连环计的。什么是连环计,连环计它不是计谋,而是计谋的组织。那么对计谋组织的认识,就是对连环计本身的认识:
从计谋的组织来论,它的组织是由三个要素所组成:
第一,目的。
第二,主计谋。
第三,次计谋。
我们在施行计谋之前,我们首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施行计谋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目的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许多人对于这个前提都没有仔细思考过,就马上以自己的情绪去施行自己的计谋,这是一切计谋失败的根源。
当自身所要施行的计谋一旦明确,我们首先就得看看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再去看看对方的特点是什么。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渴望什么又恐惧什么;在对方的内心深处,渴望什么又恐惧什么,以此缩小自己的弱点而扩大对方的弱点。由这所形成的计谋就是主计谋。因此,主计谋对于人来说,是知其致命弱点;对于事而言,则是知其决定成败的关键。人的致命弱点与事的成败关键,就是设置主计谋的指导性思想。
当主计谋形成了,如果单纯去施行,也许会被对手立刻识破。所以,我们还需用其他计谋来襄助,以达到使敌自累的效果。在设计襄助之计时,需要特别注意二点:第一,襄助之计起到的只是掩饰、干扰与破坏的作用,而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永远是主计谋。第二,襄助之计要符合自己的目的,要显的自然。如若襄助之计中有一计显的不自然,就会露出破绽,那么很可能就会导致连环计的破产。你用计的刻意性,就是你一切计谋崩盘的真正原因。
假如敌人的情况发生巨大改变,使原先计策失去作用,这个时候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停止原先的计策,用一种虚静的心态去重新观察敌人,从而找出敌人现在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如果敌人并没有改变,而是客观的情势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应观察现在决其成败的关键是什么?总之一句话,主计谋就是变计的静点。我们只需要修改主计谋,然后再重新配置与之相适宜的次计谋,我们就能成功变计。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计,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去修改自己的计策,这就是实战的智慧。所以,连环计的总规律就是:目的不变,主计谋变动,主计谋的变动导致次计谋的变动。
我们对别人用计的同时,别人也会对我们用计,计谋的较量其结果就是我方的计谋发生效力而敌方的计谋失去效力。所以,我方组织计谋使其产生效力是问题的一面,敌方的计谋被我方钳制而不能发挥效力是问题的另一面。这问题的另一面,就是走为上计的精髓: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以此保存实力,这并没有过错,也不违背正常的用兵之法。看到没有,全句的中心就是一个“避”字。既然中心就是一个”避“字,我们就从这个”避“字开始分析。
”避“就是避免,避免敌人对我们的攻击。庄子曾经是那么描述神人的:”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神人进入水中不溺毙,进入火中不烧伤,不是因为他们有神力而不怕水火之害,而是他们不会自入死地,他们懂得怎么躲避自死之地。那么,走为上计的精髓就是避免走进自死之地。
避免,有绝对性避免与相对性避免:
绝对性避免是对方的实力是绝对性的优势,使之我方毫无反抗能力,那么对于我们而言,最好的计谋就是绝对规避。为什么许多明智的开国功臣都会选择功成身退,是因为他们面对开国雄主时,其力量处于绝对性弱势,只能选择彻底回避,从而让双方的矛盾消失,这才是自保长生之道。计谋,只有在斗争中才能成立,假如一个人采取的态度是不斗争的态度,那么对方的计谋就会归于无效。因为你退出竞争而不再参与竞争,对方又有什么必要对你赶尽杀绝?对于开国雄主而言,他的敌人有很多。
另外一种规避方式,是时间上的规避:对方的强势不是绝对强势,而只是相对强势。相对强势其本质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优势,因此,如果我们在这个时间段内与之相抗,就等于是自入死地;而如果我们在这段时间之外与之相抗,才有战胜敌人的可能。项羽比之刘邦而言,就是一种相对性的强势,所以刘邦如若想统一天下,最好的策略就是暂避巴蜀之地,而不是在秦地与项羽争一时之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走”能成为上计,是因为它能让敌人的计谋归于无效。那么走为上计的精髓就是:以规避的态度让敌人的计谋归于无效。但是这种规避,不一定就是躲避敌人,还可以是规避敌人的长处,发挥我方的长处,不让敌人的长处发挥现实效力而是让我方的长处发挥现实效力。
大白兔奶糖,包括他的智囊团,现在对我的战略就是一种规避战略:他可以借口他有多少忙,反正他从来是这个世界上最忙的人,以规避我的长处。但我感觉有必要提醒你的一点,他就是采取走为上计的战略,也是注定失败的:因为,他的野心决定了他不能采取绝对性规避这一战略,他的虚荣同时也决定了他不能采取相对性规避这一战略,因为一个利欲熏心的人,是摆脱不了名利之害的。他就好像那池塘里游动的鱼,无论游到哪里,都游不出我的视线之外。我只需要在我的鱼竿上放上”名利“的饵,他就会不加思索地咬钩。而这饵,我亲自给他放可以,别人给他放也可以。他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其一生中,不断地制造敌人,是他注定的命运,更何况他还有内心歹毒与虚荣狂妄这两大致命弱点。
说到这里,教授已经把三十六计的全部阐述完毕,这一系统化工程,教授已学习总结分享算是完工了。至于实战的运用,我把它写成一篇文言短文,无私地传授给你,也权当是对你的一种告诫。你不必抱怨我为什么要写成文言文,因为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都是虚假的东西。我就是让你不能那么容易得到,才凸显出这部作品的真实性:
”昔玄天开明,阴阳以分;一之为二,二之为一。人知二而不知一,故惑殆于世。计之所出,人自相残。大圣之人,明道而用计,果而正心,果而治世,果而不得已。上计无计,同归于道;上谋无谋,同归于我自然。
上乘之剑,是为无剑;上人之人,是为无人。耍剑,恬淡而已;观人,无己则胜:神之出窍,观二斗则辩强弱,察天地则知大势。势起则动,势落则止。动静之要,虚静恬淡。
事之成在于微,人之败在于欲:故诈以形而成,以质而毁;力以器而起,以隙而隳;利由地而生,由人而灭。六计随圆,环环相因;因之以静,动之以变。设谋之人,知其主而观其次,则制人而不制于人;脱谋之人,知其安而不知其斗,则物物而不物于物。
人恃其剑,则亡于刃;智耽于谋,则失于计。天地高远,一随落花飘靡;江海阔大,一任平生烟雨。
知一明二,化剑为无,笑看宵小,鬼神莫测;动之无方,挥之无形;是道为道,是计为计;道计为爱,此为妙要。妙要之道,天地为无;太上无计,上计无谋。剑起则发落而无伤,剑藏则深根而宁极。圣人之行,止斗而已。“
好了,后边的各位自己去领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