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送了筐鱼给朱元璋,直到17年后才悟出其中深意

在古代,每一个王朝在刚建立时,都会大量封赏有功臣子。但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古代讲究的是皇权独尊,给臣子们太多封赏,势必会影响皇权。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当属清朝,所封的爵位大部分不是终身的,一个爵位传承几代就会往下掉一个层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问题会慢慢减弱。其他朝代在这个方面做的就差上一些,比如说明朝,朱元璋晚年为了王朝的稳定,杀了不少功臣。当时还有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刘伯温在临终前,送了一筐鱼给朱元璋,17年后朱元璋才悟出其中深意。

这个故事还要从刘伯温开始说起。刘伯温从小就十分聪慧,他13岁的那年,就离开家乡前去求学,22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担任了高安县的县丞,成为了一名朝廷官员,而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在老家放牛。刘伯温任上表现得极为优秀,很快就得到了提拔,出任了江浙儒学副提举。但当时的他,深感官场黑暗,觉得自己不适应,就选择了辞官回家,并且做出了再也不出仕的决定。

回到家乡的刘伯温就办起了学,虽然他没有担任官职,但他的名声却渐渐传播开来,那时他在江湖上还有着一个诸葛亮的外号。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乱世,到处是农民起义军,他们一方面携手对抗元军,另一方面也互相争斗抢地盘。那时江浙地区方国珍的势力极大,方国珍早就听说了刘伯温的才名,决定请他出山。但不管方国珍怎么用计,刘伯温就是不愿意为他做事,方国珍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朱元璋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大,成为了江浙地区最大的势力。朱元璋有很高的智慧,别的势力打下地盘后,第一件事干的就是掠夺财富,而他则不一样,打下新地盘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抚民心,并且招揽民间贤能之士。朱元璋很清楚想要赢得这场战争,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才能之士。后来朱元璋听说了刘伯温,也决定去请他出山。

朱元璋当时的局面是武强文弱,有一大批能打仗的武将,但是能够出谋划策、治理内政的文官却并不多,所以他早就打定了决心,定要将刘伯温给请来。朱元璋最开始的时候,是让人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去请刘伯温,可是失败了,后来他又派孙炎去请刘伯温。这个孙炎也是有一个有本事之人,也不知道他使用了什么办法,竟然真的将刘伯温请出来了。朱元璋之后很高兴,还专门修建了一座礼贤馆招待刘伯温。

那个时候朱元璋的势力很大,但是对于未来的方向非常模糊,刘伯温此时做了和诸葛亮非常相似的事情,他为朱元璋指明了之后发展的方向,诸葛亮提出了是“三分天下”的方针,而他提出了的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在这样方针的指引下,朱元璋开始缓缓积蓄实力,最终击败了数个对手,成功拿下了天下,创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也给了刘伯温极高的赏赐。但刘伯温是一个熟读历史的人,他知道这些赏赐不一定是好事,反而有可能是一件天大的祸事,为人做事一直很低调。后来刘伯温与胡惟庸产生了矛盾,有一次刘伯温生病了,胡惟庸就端着一碗汤药去看他,结果他在喝了这碗汤药后,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之后刘伯温就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虽然有些舍不得他,但考虑到刘伯温的身体,还是放他回家了。

回到家的第2年,刘伯温就因病去世了,那时候他已经65岁了,也算是善终刘伯温在死亡之前,专门让人给朱元璋送了一筐鱼。这筐鱼很多,但是里面却没有水,当鱼送到朱元璋的面前时,鱼已经死光了。朱元璋当时也不明白刘伯温是怎么想的,再加上刘伯温已经去世了,也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刘伯温死后17年,朱元璋培养了几十年的太子朱标,因病去世了,这个时候他才明白刘伯温想要告诉他什么。刘伯温借这筐鱼告诉他,你的儿子就好像这里面的鱼一样,虽然很多,但是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水,只能走向死亡。后来的发展正如刘伯温的预料,朱棣夺走了侄子的皇位,和那一筐自相残杀的鱼何其相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