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对冲的消费升级

昨天买了几个橘子,有点酸,于是吃辣菜的时候,把橘子掰成瓣,用筷子夹着吃,当做一个菜来吃,既能对冲辣味,橘子的酸味又能开胃,非常好的创新。

这个创新看似非常寻常、微不足道,但是却能够大大改进进食体验。从此以后,我知道水果不一定要在三餐之外单吃,还可以切成小块当做一道菜来吃,对冲辣味或开胃,不一定非得用饮料来对冲,饭没吃饱、饮料先喝饱了。

虽然我以前在饭店吃饭,也经常看到果盘,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家里吃饭时也弄个果盘,饭店的果盘多数也是主菜上完之后才上,多数时候并不是边吃菜边吃切块的水果。对我而言,在家吃水果从来都只是三餐之外的事情,最多是吃完饭之后的饭后水果。

为什么我吃水果的方式会有这样的改变?

主要是从欧洲人吃汉堡包和面包片中得到的启发,我体验了地道的面包片和汉堡包吃法之后,发现面包片和汉堡包原来也没那么难吃。

面包片我就不多说了,我以前不知道要烤脆之后抹果酱来吃,从超市买了面包片直接软踏踏地干吃,从来没有觉得好吃过……

而汉堡包才是整个面包的正确吃法,以前吃面包,老觉得太难咽下去,太干了,中间必须喝点水或饮料才吃得完。这次在意大利,发现人家不只是把面包从中间切开然后夹菜叶,而是把西红柿切成片之后,跟奶酪片、熏肉片一起夹在切开的面包中间,然后一口咬下去,既有面包,又有多汁的西红柿、奶酪和肉的味道,干干的面包就没那么难以下咽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西红柿对冲了面包的干燥……

其实,中餐里的“菜”跟“饭”,本身也是一种对冲,在食物不足的年代,人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廉价的主食,菜是用来帮助“下饭”的;在今天,很多人吃菜或吃水果获得的热量超过了米饭等便宜的主食。

我以前一直搞不懂怎么会有人买橄榄回家吃,完全不好吃嘛,后来我看纪录片,发现很多人喝酒的时候,会往酒里扔一两粒橄榄泡着,才知道橄榄的正确用法:给饮料调味。

这跟我以前搞不懂柠檬的用法是类似的,记得我第一次买柠檬回家,直接拿来吃,傻得要死,根本没法下嘴。后来才知道柠檬是跟大蒜、姜、辣椒一样作为调料来给菜调味,或者是泡水或调酒的佐料。

其实,水果并不一定是在家里三餐之外单吃的一种食物,而完全可以像柠檬、橄榄一样,成为一种配菜、冷盘、佐料,代替饮料或酒来对冲辣味。

如果说这中间存在一个消费升级或者说生活的精细化的话,我的辣味对冲“伴侣食物”,从最初的“凉开水”升级到“喝汤”,再升级到“饮料”(啤酒、可乐、雪碧、王老吉、果汁等),再往后,可以升级到果盘(切块的水果)。

在80年代,刚进入大陆市场的雪碧、可乐等国外饮料,销量一定是非常有限的,那个时候国人太穷,吃饭时喝不起昂贵的饮料,最多就是做菜时弄一碗热汤,或者男人们喝两口廉价的二锅头。

到今天,吃饭时点酒水或者家里冰箱常备饮料已经是国人的标配。可以预计的是,在家吃饭时弄点切块的水果,很可能也会或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标配,跟欧美国家的普通人,有事没事就会买几束花或者家里种点花剪下来插在餐桌上装饰一样。

论消费升级或生活精细化,普通中国人跟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的差距……

本文首发微信订阅号:forcode奇想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