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文言虚词“之”详解
198.文言虚词“之”详解
作者:gkgushiwen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成语】
持之以恒
操之过急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例句】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之:他)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之:我)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我)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⑥作《师说》以贻之。(《说》)
2.指示代词,这,此。
【成语】
安之若素 不得已而为之
【例句】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它;后一个“之”,这)(《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前一个“之”,这;后一个“之”,他)(《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黔之驴》)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成语】
鞍马之劳
安身之处
不败之地
八拜之交
不白之冤
不臣之心
不登大雅之堂
不费吹灰之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次之迁: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不逞之徒: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摽(biāo)梅之年:出自《国风·召南·摽有梅》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有时也指男子婚配的年龄。
伯牛之疾:伯牛:人名,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伯牛不幸生了癞疮,那是不治之症。因此用以指人患的不治的恶疾。
不迁之庙: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不腆之酒:不腆:不丰厚。自谦之词,意思是不丰盛的酒席。
白头之叹:指妇女被遗弃而作晚景凄凉之叹。
不祧(tiāo)之祖: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白屋之士:指贫寒的士人。
陈蔡之厄:厄:灾难。原指孔子及其弟子从陈国到蔡国的途中被围困,断绝粮食的事。后比喻旅途中遇到食宿上的困难。
尺蠖(huò)之屈: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杵臼之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疮疥之疾:比喻轻微的祸患。
丛兰欲秀,秋风败之:兰:兰草;秀:开花;败:衰败。兰草要开花,但秋风使之凋谢。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坏人陷害。
【例句】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五尺应门之僮。(《陈情表》)
④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2.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成语】
①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⑤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4.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苟得闻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④何陋之有?(《陋室铭》)
⑤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5.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游褒禅山记》)
⑤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冯婉贞》)
6.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
到……去,往
【例句】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⑤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⑥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
⑦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
⑧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门宴》)
【语义溯源】“之”甲骨文作
,是脚趾离开某地的形象,本义是“到、往、到……去”,后假借为第三人称代词及助词等。
各位看官:原创辛苦,如果对您有用,烦请打个赏,鼓励一下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