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溯源
28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溯源
文┃杜若东
成语溯源
大家都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有人往往将后半句写作“失不再来”,虽然整句意思似乎差别并不大,但一个意为“时机”,一个意为“失去”,还是有区别的。其实,正确的是第一种用法。这句话并非俗语,而是有其文献来历的,这是安重荣说过的一句话。出自《旧唐书·晋书·安重荣传》。安重荣是五代时期后晋将军,他在给石敬瑭的《上石敬瑭表》中说“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人认为这句话来自唐代的大将李靖,李靖只说过“机不可失”,没说下半句,这是需要说明的。
五代十国时,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叛,后借助契丹之力,割让了幽云十六州(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每年进贡30万匹布帛。又向比他小十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称儿皇帝。由此,石敬瑭登上皇帝之位,建立晋,史称后晋。
石敬瑭此举使中原地区失去了屏障,为入侵中原提供了便利。他这种卖国行径为当时的诸藩镇不服。一些藩将耻于臣属契丹,不接受契丹的命令。
此时,历史将安重荣推向了历史前台。安重荣小名铁胡,军官出身。因罪遇赦后,投奔石敬瑭,担任成德节度使,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同时,他也有篡位夺权之心。他曾说:“天子,兵强马壮的人应当来做,那有天生就是贵种的呢?”众多屈居契丹压迫下的少数民族群众心怀不满纷纷投奔中原,安重荣招募这些人,培植自己的势力。
同时,那些处在幽云十六州的汉人也思归心切。石敬瑭也不敢惹怒手握重兵的安重荣。就派人把这些少数民族的百姓驱逐到塞北,不料他派去的人一走,这些百姓就又来到安重荣这里。安重荣招兵买马,借机发难。当时,他言辞恳切地向石敬瑭上了一份几千言的奏章。安重荣在奏章里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少数民族不甘契丹奴役,情愿归附。并表示契丹属下的一些将领杀死主帅,主动归降,愿意合力攻打契丹。皇帝在圣旨中多次命我不要挑衅祸事,一味顺承契丹的心意,不能违背当初的与契丹结好的誓言。我认真读了皇帝的诏书,深深认识到这样做弊端很大。现在的世道人心,就是要我们除去暴虐的契丹贼寇。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考虑到少数民族的人民不招自来,将领主动归附,加上那些在契丹统治下的汉人节度使,也在等待朝廷的一声令下。
奏章中心意思是:让石敬瑭不要再一味对契丹屈辱退让,而是要顺应民心,抓住时机,联络各方势力,一举攻陷契丹,一雪前耻。他把上给石敬瑭的奏章公开送给各藩镇的将领,包括朝中的文武大臣。对于过往的契丹使者,安重荣对他们表示了极大的鄙夷不屑,甚至杀掉。在石敬瑭多次下旨告谕无效的情况下,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安重荣对石敬瑭的屈膝谄媚嘴脸很有意见,认为作为华夏却尊奉夷狄外族,并且为了满足契丹的贪欲,使人民生活雪上加霜,这是后晋极大的耻辱。安重荣和另一节度使一起起兵准备南北夹击石敬瑭,结果因部将赵彦之临阵倒戈,只得败逃到根据地镇州。最终付出2万人的生命代价,镇州被攻破,安重荣被俘后,石敬瑭砍掉他的脑袋,送给契丹报功。
奇怪的是,安重荣本可以率本部和饥民直接进攻石敬瑭,结果却是进攻石敬瑭,这有些让人不解,或者说怀疑他的动机不纯:想做皇帝。2006年,在河北正定出土了一块巨型赑屃碑座及残碑,重达107吨,这个碑座号称天下第一赑屃。专家根据碑体残块上的文字“……军节度使安……”,安重荣曾任成德军节度使。推断这就是安重荣的功德碑,确定碑主就是安重荣。此碑是石敬瑭为表彰笼络安重荣所建,因安重荣谋反,后被砸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