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最好的创新导师
自然是最好的创新导师
一篇如太阳般温暖智慧的分享
各位家长,老师,
下午好!感谢青少年中心推出千丝万苗这个深受家长欢迎的活动平台,本人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也是一位自然导师,自然名和网名都是小云,常带孩子们参加千丝万苗和其他的科普活动,对于孩子们的课外培养略有心得,愿与大家分享。
我发言的主题是:自然是最好的创新导师。
每周的空余晚上和周末,我和其他一些家长、合作伙伴、老师,均会组织各种科普活动。从夜观公园自然、化石博物馆奇妙夜、到晨观小区动植物,从地质天文之旅到日观动植物和寻宝石化石陨石之旅,从理化生实验到3D打印、机器人课程、VR全景虚拟地理天文课,也带孩子参加千丝万苗的鼎湖山之旅,保护区之旅,孩子不但收获了健康的身体,还有其他孩子羡慕不已的精美自然笔记,接触最可靠的科学院院士,获得自然观察的大自然终身免费门票。体会如下:
一、教育不是拔“翅”助长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历经百年,在西方已经被否定。德国著名幼儿教育者艾申波茜博士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比较出版了一本《七岁儿童的认知世界》。书中详细列出德国一位7岁儿童长达70多条的必修课和教育清单。内容涉及实际生活、社会经验、情感体验和美感感受,其中与体验自然相关的有:体验过水对人体有浮力;堆过雪人、沙堡,在小溪中搭过水坝;在野地里生过火,并能过熄灭之;有爬过一棵树的经历。德国的森林幼儿园世界闻名,他们创新教育的基础建立在自然教育之上,而过早逼孩子识、背、算、看排名、比成绩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拔“翅”助长——就像在蝉蜕前人为剥掉它的壳,或帮它展开翅膀一样,参加过我们组织的夜观小区或公园的家长,孩子都见过,蝉需要自己注入体液,用液压展开翅膀,拔"翅"助长,反而会使蝉无法飞翔。大自然亿万年的智慧对人的滋养却是潜移默化的,和科学探索发现一样,可能会影响孩子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二、三"虫"行,必有我师——创新教育,与仿生学等自然教育
谈到技能、专长,很多人马上会想到钢琴、围棋、乒乓球等。有些家长觉得,比较起去上各类补习班,孩子和自然接触可有可无,甚至是不务正业。在美国加德纳教授提出的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里,起初只有7个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等,后来又补充了第八个智能“自然探索”或“博物学家”智能,是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对物体进行辨析和分类的能力。
大自然不仅包含了很多生物、地质知识,还隐藏着数不清的科学、工程原理、艺术元素。然而目前学校教育仍以抽象知识的灌输和记忆为主,自然课也多以课本为中心,这种非情景式的学习方式很难激发孩子长久的学习热情。每个家庭的阳台都可以成为一个小生态圈。那些不起眼的小昆虫、植物花草身上都可能聚集了生物千百万年进化的大智慧:比如小虫子叶甲是天生的数学家,在植物海芋运输应激分泌毒素之前会沿着圆形或椭圆形咬断叶脉后找里面的叶子吃,因为这样吃到的叶子面积最大;萤火虫中的“外语高手”会模仿其他种类的萤火虫的发光频率,将对方吸引过来并吃掉;蜘蛛是最环保的“建筑设计师”,它可以把自己织的旧网完全吞下再重新吐丝。在生活中简单易行的体验式、情景式的自然教育很容易激发孩子对各个学科由内而外的求知欲和创新发现的实验欲望。
在自然中除了能感受到与各类生物、矿物生态圈的生命联结,和其他人包括家人的联系也会更紧密,孩子就不会变成只呆在家里打游戏的宅男宅女。
家长的选择决定孩子的世界。家长未必要成为专家,但只要家长肯引导孩子通过五官和思维的大脑去观察体验,孩子在自然的滋养中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创新中国有待于每个孩子在自然教育中的教养,探索自然科学的奇妙,从而改造我们的世界,创新科技,回归自然,让世界更加自然、美好。
观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