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7年,隋朝开国名将贺若弼被隋炀帝...

公元607年,隋朝开国名将贺若弼被隋炀帝逮捕下狱,以妄议国事的罪名处死。临死前贺若弼叹道:“可恨我当年没有谨记父亲的遗言,才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说罢,贺若弼痛哭流涕,最终含恨而死。

贺若弼最后悔的事,就是没有将当年父亲的遗言放在心上。他的父亲是北周大将贺若敦,在公元565年时,因口出狂言得罪权臣宇文护而被赐死。

临死时,贺若敦拿来铁锥,将贺若弼的舌头扎破,并告诫他:“我因祸从口出而死,你要引以为戒,不可步我后尘!”贺若弼忍着钻心的疼痛,重重点头。他发誓,定要将父亲的遗言牢记,绝不再犯。

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深受父亲影响的贺若弼,其实在性格深处早已埋下了祸种,一个不注意,就是万劫不复……

说起贺若弼,有人不太了解。此人是隋朝开国名将,英勇善战用兵如神,隋文帝曾公开夸奖:“朝中文武,才干无出弼者!”能令隋文帝如此欣赏,可见贺若弼之才。

贺若弼最大的成就在军事上。公元587年,贺若弼呈上《伐陈十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主持伐陈。面对阻挡南北朝统一达一百六十年之久的长江天险,他非常聪明,想出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

《智囊》记载,贺若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时,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什么意思呢?原来,贺若弼让江边守军换防时,让他们在历阳附近集合,并且故意搞得大张旗鼓,声势浩大。一开始南陈以为要打仗,吓得严阵以待,结果发现只是虚惊一场。就这样三番五次,南陈“后以为常,不复设备”。

麻痹南陈军,便是贺若弼的目的。数月后,贺若弼见时机成熟,带着伐陈大军在历阳集合。南陈得到消息也不惊讶,以为跟平常一样是例行换防,就没有防备。就这样,贺若弼“以大军渡江,陈人弗之觉也。”轻松攻破长江天险,完成了统一大业。

可以说,在领兵打仗这方面,贺若弼在隋朝算是首屈一指。既然如此,贺若弼为何会落到死于非命的下场呢?其实,这与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缺陷,息息相关。

第一,做官不懂得知足。《智囊》载,“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贺若弼觉得自己的功劳大,做了宋国公,上柱国和右领军大将军之后,竟然还贪图宰相之位。自古功高震主者,死于非命十之八九,贺若弼竟然毫不自知,岂能不危?

第二,做事不懂得知止。当初贺若弼攻打南陈之时,竟与韩擒虎发生龃龉。原来,贺若弼在对战南陈主力部队时,韩擒虎领一支奇兵攻破了建康城,活捉了陈叔宝。首功被抢,这让贺若弼大为光火。

《智囊》记载,“弼愤恨不获叔宝,功在韩擒虎之后,于是与擒相询,挺刃而出。”贺若弼为了争功,不惜与同僚刀兵相见。

隋文帝只能当和事佬,让他们俩并列头功。在后来的庆功宴会上,贺若弼又是当着隋文帝的面破口大骂韩擒虎。一国大将如此小肚鸡肠,虽然隋文帝没有因此处罚,但贺若弼的无礼,已经让皇帝和同僚心生厌烦。

第三,说话不懂得分寸。当心里有怨气,贺若弼就觉得不吐不快,于是经常在公开场合侮辱朝廷重臣,来宣泄自己的怨气。一来二去,隋文帝生气了。

《智囊》记载,隋文帝质问贺若弼说:“朕以高颎杨素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贺若弼终于感到害怕,他赶忙跪伏于地解释道:“他们都是我的亲友,我才敢如此说。”

当时“公卿皆奏弼怨望,罪当死”,这放在其它朝代,贺若弼必死无疑。但幸亏隋文帝是少有的仁厚之主,最终没有治贺若弼的死罪,只剥夺了官职一年时间。

如果贺若弼就此隐退,也许他还能以富贵终老。但他好了伤疤忘了疼,在隋炀帝即位后不久又故态复萌,多次背后议论朝政。最终导致隋炀帝忍无可忍,悍然将其赐死,贺若一家也被满门抄斩。

《智囊》有句话:“智者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真正的智者举止慎重,表情平稳,说话有度。王翦郭子仪为何功盖天下而善终?无他,谨言慎行而已!贺若弼有这智慧,也不会落得如此凄惨下场!

智慧是人间难得之物,而明朝鬼才冯梦龙写了一本绝世奇书,叫《智囊全集》,里面包含华夏5000年1238个人物3000则故事,更难得有趣有料,读之爱不释手。

康熙雍正枕边常备,名臣曾国藩李鸿章随身携带,就是想汲取其中的智慧。推荐这套经典《智囊》,文白对照,一套6本,1000多页,秒杀价仅38元,平均一本才6.3元哦!

为人处世还得向古人学习!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或者横幅了解。正版保证,七天包退,可放心购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