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阅读】但汉松:在学院之外,为“好的阅读”振臂一呼

但汉松:在学院之外,为“好的阅读”振臂一呼——

摘要:“读书需要训练,就如同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那样,而且,人们差不多要终其一生,追求这个目标”。

但汉松,英美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更多人熟悉他以“洛之秋”的网名和读者讨论外国文学及翻译。最近,他以《以读攻读》为书名将自己10年来发表的30多篇文学评论与随笔结集,由译林出版社推出,希望籍此与读者探讨“阅读,究竟是一桩怎样的事?”在但汉松眼中,阅读绝非一时一地、一蹴而就之事,阅读追求并享受的,是旷日持久的练功与修行,是道路漫长、充满发现的探索奇旅。

在知乎上一则名为“南京大学有哪些有趣的老师?”的问题下,但汉松的名字位居前列。有人这么描述他: “外院英语系,领域美国文学。不仅语言能力强悍而且文学批评做得很好,推测学生时期就是大学霸。他的个人口味还偏向诸如霍桑、品钦这些native speaker(语言在地人)看起来都头疼的作家。”对于学生的评价,但汉松笑言,自己是以文学为业的大学老师,这往往意味着某种“三位一体”的身份:读者、教师和作者。“我努力训练自己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向年轻的学生讲授如何进行文学阅读,同时以文学批评的方式论述自己的阅读。从事这样与阅读息息相关的营生,让我无比认同纳博科夫的一句话,那就是'只有重读才是真正的阅读’,而教授英语文学的职业要求,又将这种重读制度化。这往往意味着我会在自己的英美小说和美国文学课上,不断地在备课期间重读当年喜爱的文学作品。那种重访,会不时带给我极大的快慰和惊喜。”

强调细读和重读,似乎与时下流行的阅读方式和状态相悖而行。在知识变现的时代,忙碌而疲惫的都市人几乎丧失长篇阅读的能力,“每天听本书”、“花30分钟了解一本30万字的典籍”这类更便捷省时省力的“阅读”,似乎更受欢迎。但汉松并不反对这样的新型阅读模式,只是以这种形式接触经典,不是阅读的终点,而恰恰才是阅读的开始。“千万不要以为读完或听完30分钟的名家导读就完了,其实真正的阅读可能才刚刚开始。阅读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就是亲力亲为,一行行、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

但汉松认同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说的,“读书需要训练,就如同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那样,而且,人们差不多要终其一生,追求这个目标”。梭罗还说,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只是为了简单的功利,而“真正的阅读不是那种用奢逸麻痹我们、让更高贵的感官一直沉睡的阅读,而是我们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成为一个过目不忘的读者或许依靠天赋,但要成为一个洞若观火的读者则必须依靠在阅读中的不断训练,才能觉察到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感受到文本中细腻逶迤的美。”有时候,阅读的行动甚至如攻城战役一般艰难!为了攻入意义的城池,读者需要部署、调动、斡旋、强攻、破袭、鏖战……读者当然可能久攻不下,或铩羽而归,但如果在漫长战役后破城而入,那种胜利的成就感,一定会是史诗级的。

    《以读攻读》中的文章并没有统一的话题,但无一例外是围绕阅读这件事而写。但汉松说,“伟大的文学,往往教会我们去习惯于停留在意义的不确定性和道德的含混中,然而,好的阅读完全没有任何模棱两可之处,它'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并没有居中状态可言。什么是好的阅读?可以通过批评家的写作,通过老师在课堂的传授,清晰地从一个读者的意识,传递到另一个读者的意识中。而我所希望的,就是通过这本书在这个文学阅读日益速食化的时代,在学院之外,为'好的阅读’振臂一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