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入化的写诗实用技巧
说点、线、面的关系:
诗歌从何而始?从灵感而始。一个个灵感就是一个个的点,具体到诗歌中,就是好的意向,体现为一两句话。好的灵感是生活积累而来,是诗人从个人独特的角度对事物的表达。
1,雨淋湿了我的身,但淋湿不了她的心(爱情)
2, 乌云试图耕耘大地,我试图耕耘天地(壮志)
3, 山川在雨的滋润下欢笑,哭泣的不是看雨的诗人(忧虑)
4, 雨滴的每一声丁冬都是飞鸟不动的痕迹(哲理)
还可以想到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东西。注意一点,这些灵感的点,就是在修辞手法上以类比,比喻和拟人等基本修辞为基础的。
有了基本的灵感,就要加以整理和敷衍,这种敷衍就是对原有素材进行整理,使之成诗。中国的诗歌基本章法,就是点线面三种。我首先说点。点的写法,中国新诗人基本都是以泰戈尔为标准,谢冰心写过一点好东西,特点就是用很短的东西写出一点感受。我们来看看怎么写。以上面举出的四个素材来敷衍。
1, 从雨淋湿了我的身,但淋湿不了她的心这句话来敷衍。
她走了,身影不湿,我湿了。
她的心还是干燥的,
她打着伞。
2, 云试图耕耘大地,我试图耕耘天地
耕耘是儿时的梦想,
看见乌云用雨线疏理大地
我就想用柔情疏理乌云。
3. 山川在雨的滋润下欢笑,哭泣的不是看雨的诗人
山川的翠绿是雨的心愿
山川笑了,雨笑了
一双泥泞的脚哭泣着蹒跚而来
我是城市的诗人。
4,雨滴的每一声丁冬都是飞鸟不动的痕迹
丁丁冬冬是雨的痕迹
鸟没有,鸟飞
鸟的痕迹不是雨的痕迹
是我的心情
如果放几天,拿出来重新审视,就会改的。这种改法,不过是把意思上下颠倒一下,或者说法变化一下,加减一下意象就成了,这也是重要的技巧,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
4可改为:
雨声叮咚,雨的痕迹印出鸟的身影
鸟没有叮咚,鸟飞,痕迹
掠过雨空
如我的心情
诗歌的线性描述,分为横线和竖线。横线就是对同一属性的东西(比如鸟的轻灵)从不同角度加以铺排吟咏,古人可追溯到婉约派,如李清照的凄凄惨惨凄凄,和现代人的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种东西很难写,因为需要大量的激情和描述角度、句式等的变化,不好驾驭,这也是为什么此类作品少的原因。
下面,我举横线的例子,说雨。我上面已经涂鸦了四首诗歌,我首先用其中一首来铺排:
原文:
她走了,身影不湿,我湿了。
她的心还是干燥的,
她打着伞。
我铺排(一定要加上其它意象):
前天,江鸥
驮着雨点送你到我面前
江鸥纷乱,我心纷乱
多想靠近你沈醉的芳香
咒骂那沉睡在家墙角的伞
昨天,红日
装点你沉醉的笑靥
你的芳香躲在两尺以外
雨呢?哎,我只好夹着伞。
今天,你走了,沉醉如梦
你身影不湿,我什么湿了?
你的心还是干燥的,
你打着伞。
这里,用伞,沉醉这两个意象来描述雨中情,使之上下呼应,也是诗歌写作的重要技巧之一。
当然,我上文举的例子,并不完全就是一条横线的贯通,也有递进的关系在里面。
近十年的诗歌,我基本没有读过,看这里论坛的东西,感觉铺排已经不时髦了。看看舒婷的祖国啊我的祖国,就是整篇的铺排,十分适合朗诵。事物总是圆圈似的发展,总有一天我们要回归,就如现在有人要穿唐装一样。
下面说竖线的诗歌。这种东西可以说比比皆是,还是举例子。
一滴雨
惊起濠粱之鱼
戏东戏西
戏出惠子的快乐
几只燕子斜飘,
荷花在迷蒙中轻盈着头,
荷田展一片宣纸颤动
燕子蘸着微雨写诗
这些动和静都是诗
这些动静訇然
雨纷纷地下,下着心情
下的都是诗
上面的这首涂鸦,是我从刚刚那位押崖网友的回复中攫取的意象而写的,试图从一滴雨,通过各种意象,递进到万物如诗诗为情这个道理。
这种类型的诗歌特点,是层层递进,层层转折,越递进越转折越出味道。其中关键的,是每个诗歌意象之间的逻辑关联。
说明这种意向逻辑关系:我的涂鸦的逻辑很简单:雨贯穿全篇。鱼欢乐—燕子飞—荷花轻盈--荷田雨中迷茫---燕子动---荷花静---动静就是世界---就是诗歌—装入心情---就是诗歌。当然,这是硬性的解释,一点都不好玩。这种逻辑的关联还要加上人的想象,就是国画中的所谓留白。
意象的跳跃。在诗歌写出来,就是所谓速度,跳跃等等概念。用在诗中,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和味道。这也是诗歌写法重要技巧之一。
一进来就下结论,隐去各种推理过程,就给人以神秘感和想象空间。诗歌写法也是如此:
她盈盈走来,芬香如兰花初放,
我感谢昨天的雨。
现在说说面的诗歌。面的诗歌,是我形容的,指的是技巧成熟的诗人已经不在乎什么点什么线的诗歌了,随意写来,点、线均在其中,不分你我,由此达到一种自由写诗的境界,本人写得好一些的,就是古诗中的近体诗,对新诗的这种东西没有尝试,看到的也很少,很难模仿。勉为其难吧。
之二:音乐性
诗歌诗歌,诗和歌从古二而一的,由此决定了诗歌本身的音乐性,这是诗歌的天赋。
诗歌是需要主旋律的。如果主旋律是说下雪,下文就别扯到地震,除非有一种隐性的逻辑关联。这个主旋律必须是一个概念。
1. 主旋律的变化
2,大调和小调
3.韵 各种韵调的转换,可以给诗歌带来丰富的色彩。
不押韵的诗歌,也应该从作品本身的色彩上(忧伤的还是激奋的等等),来选择多用对应色彩的字词。双声叠韵用好了,会起到韵律的调节作用,让你感到有明显的节奏感、
4.节奏。节奏是音乐的要素之一,诗歌也有节奏。
词性运用:
首先说说形容词。现代诗歌的所谓非非主义,提出在诗歌中少用或者不用形容词。
这派人认为,形容词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是虚妄的,给人以一种臃肿的感觉。记得俄罗斯的一些诗人,也有一句话,叫做我希望用一张网,把诗歌的所有形容词一网打尽,诗歌就出来了(大意如此)。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李元洛)。我们应该慎用形容词,但是不能说形容词就是坏的。简洁是一种风格,但不是简洁就是好的。
说到形容词的功用,谁都会想到李易安的著名的声声慢的头两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几个形容词连用,创造一种凄迷的气氛,是任何反对用形容词的人所无法否定的。
形容词的运用,还在于形容词的动词用法。
现在说说名词。各种词,都有其阴阳和感情色彩的属性。这个以形容词最为明显,但是名词也是如此。我们说到雪,就令人联想到冷飕,迷茫,苍白等属性,而当我们说到太阳,就是温暖,祥和和兴奋等等的象征,可以说,这里用名词代替了形容词。于坚认为,名词往往跌入隐喻的陷阱,这个是只顾及了一枚硬币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
秘诀在于用的这些词,都是属于忧郁色彩的名词,名词的这种用法,省略了形容词(对属性的描写)和动词(对名词的动态描写),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如同国画的飞白一样。空白处才是神妙处。
动词。可以这样说,无论怎么强调动词在诗歌中的作用都不过分。巴尔扎克说,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神奇作用。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也表现的最为突出。
纯诗派认为:诗歌中的动词才是节奏的主角,同时,动词和标点的编排(或者空白、间距、停顿等图形手法),使诗歌的节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形容词和名词的色彩的独自表现,我上文举的,应该属于一种表现的特殊手法,其更多的色彩,应该通过动词表现,动词是纲,纲举目张。
就在于语言的动词是物以类聚的。可以用表现惆怅的一系列动词,构成一个动词群体,配合其它词类的色调,来集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有人对动词的用法作了三个层次的用法总结:
1,本色用法。充分利用同义词来试图最精细地表现事物的本质。我们说看,就有眺,望,瞅,瞄,瞥等等选择,每个词给人以不同的含义。典型如细雨鱼儿出的出字,悠然见南山的见字。这种平淡但是见惊奇的用法,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作者的功底,也给诗歌的炼字提供了原始的基础—我们用动词首先就是从本色用法开始考虑的。
动词的第二类用法:拟人。如果一个事情在诗歌中实在想不出合适的本色动词了,就要另辟蹊径。从现在诗人的的实践看,就是拟人。
下一个动词的写法,就是形容词动词化,或者从大一点的范围说,就是汉语诗歌的词性异化。春风又绿江南岸,就属于这种类型。当作者连拟人的动词都想不出来的时候,就只能求助于形容词了。
别人把形容词当作名词用,请不要佩服,因为你可以换上任何你可以马上想到的另一个形容词,语句一样通顺,意思也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