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 | 顽石会不会点头 ——考古视角下的中国古建筑巡礼(下)
第二章
见微知著
宏观层面的历史建筑考察
冬已半时梅馥馥,
春将回处日融融。
摩娑艮岳峰头石,
千古兴亡一览中。
北京北海琼华岛永安寺 /摄影:崔金泽 ▲
清乾隆七年(1742),高宗皇帝游历西苑永安寺,在“摩娑”了相传来自艮岳的湖石后,感概宋金兴亡,原地刻诗于“昆仑石”以求江山永固。公元1127年金兵破汴京(今开封),宋徽宗亲自设计的艮岳被毁,湖石迁往燕京(今北京)修建琼华岛。
访古、读碑与吟诗,历来是中国式怀古的不二法门。建筑考古则更进一步,透过区域形制的源流分析,见证社会动荡、政权更替乃至民族融合。北大古建自1999年以来坚持在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开展早期建筑调查研究,基于类型学建立分期谱系,结合宋辽对峙、宋金之交的社会变迁,以物证史,正本清源。这也是广义考古学的终极任务。
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 /图源网络 ▲
涞水庆华寺华塔 /摄影:崔金泽 ▲
1994至1999年,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大修,工作人员于塔内二层墙皮下发现三处北宋刻划题记,其中两处为太平兴国四年(979)六月“龙卫佑第二军第一指挥”和“侍卫步军”所留。北宋建国后,收回幽云十六州的夙愿引发长达二十五年的宋辽战争。太平兴国四年七月,宋太宗率师北伐,结束了边境地带短暂的繁荣互市。广惠寺华塔内的题记,很可能正是将士们启程征辽之前的留念,它与辽统区的河北涞水庆华寺华塔遥相呼应,既见证了和平时期的人文交流,又镌刻了战争的伊始,令人唏嘘。
河北定州开元寺料敌塔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历时五十余年修造完成,高达83.7米。因临近边境,佛塔又具军事瞭望功能,堪称北宋国门的标志,是宋辽对峙时代的真实写照。
河北定州开元寺料敌塔 /摄影:崔金泽 ▲
至公元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划白沟河而治,边境地区迎来两百余年的稳定。为加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辽圣宗于统合二十五年(1007)建中京城(今内蒙古赤峰宁城县大明镇)。这座新的陪都仿照汴京街巷布局,并广充汉民,是辽代中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向定期纳贡的宋使展现辽国实力,城内建筑甚为宏阔。特别是宫城东侧的大明塔,高达80.22米,仅次于北宋定州开元寺料敌塔,体量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内蒙古宁城辽中京城遗址大明塔
/摄影:北大古建团队 ▲
频繁的经贸交流,也为晋北至冀中一带勾勒出独特的文化景观——不论是出于军事瞭望,还是国力角逐的外交手段,边境两侧遍起佛寺,一时间高塔林立。
河北涿州云居寺和智度寺塔建于辽太平十一年(1031)至大安八年(1092)间,高度均超过40米,彼此相距不远,双塔凌云;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高67.31米,据传有辽国皇室背景,是世界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中国存世佛塔大多为砖石仿木结构,多层楼阁式的“应县木塔”堪称孤例,乃绝世珍宝。
河北涿州云居寺塔 /图源网络 ▲
河北涿州智度寺塔细部 /摄影:崔金泽 ▲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图源网络 ▲
北宋一侧,还有高63.85米的河北景县开福寺舍利塔。塔内的砖铭尤其动人:“奉为亡女二娘子施砖一千口,奉为亡兄祥臣施砖五十口,用兹追荐,愿转生天界,生生世世常行正念,得六法罗终证佛果,及合家眷属共施砖一百五十口,各愿福慧增益者。时大宋元丰二年己未岁(1079)三月十日……”多少国仇家恨,终归儿女情长。
河北景县开福寺舍利塔 /摄影:崔金泽 ▲
契丹族原为唐朝臣属,立国后建筑传统多承唐制。辽宋政权割据,建筑形制之流变相脱节。以辽塔为例,转角铺作的栱身一般自立面延伸而出,与其平行,如河北涿州永安寺塔;而相应的北宋主流做法则是垂直于立面,如河北石家庄彪村兴隆寺塔。
河北涿州永安寺塔(左)及石家庄彪村兴隆寺塔(右),可明显看出转角铺作的不同结构逻辑 /摄影:崔金泽
然而,也有两种斗栱共存的案例存世,如广惠寺华塔、应县木塔。特别是位于宋统区的河北故城饶阳店庆林寺塔,塔身汇集多种斗栱形制,转角铺作在各级间灵活转变,目光扫视如扇动的蝴蝶双翅,彰显了边境地带特有的文化多样性。
河北故城饶阳店庆林寺塔及塔身细部 /摄影:崔金泽 ▲
宋代建筑的复古主义
在北宋腹地,建筑形制的流变,也与政治及社会风尚的变革相辅相成。保存有中国70%以上元以前早期木构建筑的晋东南一带,由于实物遗存丰富、时间分布完整,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得尤其生动。
山西高平南赵庄二仙庙大殿,近期由北大古建团队断代为北宋乾德五年(967)遗构,为已知最早的北宋建筑 /摄影:崔金泽
五代至北宋初,今山西东南部的晋城、长治一带,建筑形制基本承袭了唐末以来北方地区主流做法。建于北宋天圣八年(1030)的晋城陵川南吉祥寺大殿,斗栱除使用丰富的45度斜栱外,比较明显的特征还有施补间铺作一朵,以及批竹昂(昂面平直斜杀)、各斗底部曲线和缓等。
山西陵川南吉祥寺大殿(2004年旧貌)/摄影:崔金泽 ▲
宋神宗即位后,为扭转长期积贫积弱,于熙宁二年(1069)命王安石“托古改制”——除颁布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法案外,还重新训释《周礼》以为理论基础,确立变法的正当性。这场巨大的变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强化了宋初以来的“复古”思潮,在建筑上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 内部还保存着全国仅见的大型北宋壁画,已由北大古建团队进行高清扫描,并举办VR展览 /摄影:崔金泽
高平开化寺壁画展览现场体验照片(扫码跳转VR)
开化寺东墙壁画照片 ▲
开化寺西墙壁画照片 ▲
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据北大古建徐怡涛教授研究,它见证了形制“复古”的非线性演进,年代上恰好处于变法时期。大殿斗栱上,再次出现不用补间铺作的情况。这本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主流做法,与南吉祥寺大殿意趣迥异。同时,各斗底部的曲线徒然加剧,下撇出峰,此种早已不见流行的做法甚至可以上溯到汉代,风格奇古。
开化寺大雄宝殿斗栱细部 /摄影:崔金泽
开化寺大雄宝殿壁画中的建筑形象,与同时期地面建筑形制一致 /摄影:崔金泽
山西泽州青莲寺大殿 /摄影:崔金泽
山西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 /摄影:崔金泽
其它如北宋元祐四年(1089)的山西泽州青莲寺大殿、绍圣五年(1098)的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等,均反映出了相同的“复古”特质。
北大古建多年来在晋东南实地调研,重新发现、断代了一批北宋遗构,如陵川礼义镇崔府君庙山门、长子布村玉皇庙、长子小张村碧云寺大殿、长治长春村玉皇观大佛殿等,为这一时期勾勒出更加丰满的建筑群像。
山西陵川礼义镇崔府君庙山门,已知唯一的北宋木楼阁
/摄影:崔金泽 ▲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大殿 /摄影:崔金泽 ▲
山西长子小张村碧云寺大殿 /摄影:崔金泽 ▲
被近代砖墙包砌的长治长春村玉皇庙大佛殿斗栱(2011年旧貌) /摄影:崔金泽 ▲
《营造法式》的影响
北宋崇宁二年(1103)颁行的《营造法式》,本为关防工料、规范政府开支的官修准则,其中详细的形制做法却对民间营造产生深远影响。十余年后,涟漪波及晋东南,建筑上粗犷疏朗的古风开始向法式定义的醇和柔美靠拢。约建于大观元年(1107)的山西晋城南村二仙庙大殿,斗栱的结构逻辑依旧,却已可见法式主推的琴面昂(昂面呈弯曲的弧面),见证了时代风尚的转型。
山西晋城南村二仙庙,被晚期献殿半掩的正立面
/摄影:崔金泽 ▲
琴面昂1-初祖庵 ▲
琴面昂2-初祖庵 ▲
山西平顺回龙寺大殿,北大古建团队2001年踏查中发现,断为宋末金初遗构 /摄影:崔金泽
宋金之交,政权更替并未阻碍《营造法式》的进一步普及。相反,金朝迁都燕京以后,海陵王加快推行汉制,全面学习北宋典章文物。据《金虏图经》载,中都城宫殿设计直接摹自北宋,甚至拆用汴京构件陈设,对北宋制度的觊觎可见一斑。
在此语境下,建于金天会七年(1129)的陵川龙岩寺大殿,已透露出浓郁的北宋官方审美范式。还有建于金皇统二年(1142)至大定五年(1165)间的山西陵川西溪二仙庙后殿,斗栱纤巧细腻,使用标准的琴面昂,明间(正中两柱之间)补间铺作增至两朵。
山西陵川龙岩寺大殿(2004年旧貌) /摄影:崔金泽 ▲
山西陵川西溪二仙庙后殿 /摄影:崔金泽 ▲
经北大古建踏查断代的同时期金代木构,还有山西长子韩坊尧王庙大殿、长治赵村观音堂等。
山西长子韩坊尧王庙大殿 /摄影:俞莉娜 ▲
山西长治赵村观音堂 /摄影:崔金泽 ▲
有研究表明,“法式”很可能在金初的晋南一带被民间摘录重刻。这些历史背景塑造了晋东南一个有趣的特性——即最符合《营造法式》的建筑恰恰不属于北宋,而是在金代中前期大量涌现。如果不考虑建筑考古的认知和地域性历史背景,单纯观察建筑的“风格”表象,断代被误导,后续阐释必然会陷入君士坦丁凯旋门式的循环论证……既无法揭示历史真相,更难建立合理的当代审美观。
结语
中国古代建筑的当代审美
关于看见历史的能力
顽石会不会点头,我们不敢有所争辩……天然的材料经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使他不能不引起鉴赏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智的感触,这话或者可以算是说得通。
回看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建筑意”,我们不禁要问:有了“聪明的建造”和“时间的洗礼”,就一定能引起鉴赏者的融会感触吗?在拉斐尔的时代,人们无法欣赏罗马帝国晚期的艺术;在维奥莱·勒-杜克之前,人们很难感悟中世纪哥特建筑的力量;直到中国营造学社的创立,受过良好训练的西方学者,仍旧无法认同中国建筑具有艺术性和历史性。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 /摄影:崔金泽 ▲
1930年,朱启钤在营造学社的开会演辞中提到,中国建筑的研究不能仅仅关注建筑本身,而应彰显其“于全部文化之关系”。这也正是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提出的“栖居”之本意——即人与建筑之间的精神互动。
中国的传统匠作体系,造就了建筑本体上非个人化的设计和审美倾向,这使形制的演变大致可以用考古类型学来归纳,从而印证宏观的历史变迁。这种特性有别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师设计传统,自然无法契合其审美乃至保护理念。
陕西西安大明宫紫宸殿遗址展示工程 /摄影:崔金泽 ▲
如何让顽石点头?也许,建立适合自己的审美观才是当务之急。用适当的方式重建我们对于“历史感”的表达,维护看见历史的能力。中国古代建筑可否、以及如何被视为“艺术品”?其价值是否必然来自某个工匠的“艺术意志(kunstwollen)”?每一个在华夏大地驰骋壮游的人,都值得对此展开自由的思考。
北京香山静宜园大永安寺薝蔔香林阁复建工程前后对比/摄影:崔金泽
传统手工测绘(崇明寺)
无人机航拍
主办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策展
徐怡涛 崔金泽
撰稿
崔金泽
展览支持
曹全友
责任编辑:曹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