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04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专题04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基础训练】
下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甲和图乙可知( )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能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3~4题。
3.此时天气最可能是( )
A.晴朗、无风 B.阴雨、无风 C.晴朗、大风 D.阴雨、大风
4.图示大气现象( )
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 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 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
绒布冰川分布于珠穆朗玛峰北侧海拔5400-7500米处,5400米以下为碎石。下图为“绒布冰川表面气温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差(T冰-T石,单位:℃)”,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11时绒布冰川表面气温较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甲较大 B.乙较大 C.丙较大 D.丁较大
6.绒布冰川表面( )
A.6时为上山风 B.ll时为下山风 C.下山风历时长 D.昼夜风向相同
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7~8题。
7.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
A.E→F→H→G→E B.G→E→F→H→G C.G→E→H→F→G D.G→H→F→E→G
8.下列关于城区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EF代表城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 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
C.甲处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 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穿堂风”是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穿堂风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9~10题。
9.“穿堂风”( )
A.风向始终如图所示 B.正午时刻风力达最大
C.石质地面越大风力越小 D.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
10.人为制造穿堂风的主要用途是( )
A.减轻大气污染 B.增加生活用能 C.降低室内温度 D.提高室内湿度
下图为2020年1月30日8时我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③地的气压值约为( )
A.1027.5 B.1030 C.1032.5 D.1035
12.图中四地风向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地西北风 B.②地东南风 C.③地西南风 D.④地东北风
读某地风速、风向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状况示意图,完成13~15题。
13.随海拔的升高( )
A.风速增大加快,风向偏转幅度加大 B.风速增大加快,风向偏转幅度减小
C.风速增大变慢,风向偏转幅度减小 D.风速增大变慢,风向偏转幅度加大
14.该图所示地点位于(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赤道地区 D.无法判断
15.引起风速、风向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大 B.地面摩擦力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小
C.水平气压梯度力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大 D.大气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变低
【能力测试】
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辐射之比。下图为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积雪覆盖率图(左图)和植被指数(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年变化图(右图)。读图,完成1~2题。
1.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②气候变暖,积雪减少
③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增多 ④生态环境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的降低,可能会导致该地( )
A.地面温度升高 B.蒸发量减少 C.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 D.大气的逆辐射减弱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研究机构在长期监测风力发电场的环境过程中发现:风力发电对当地气候造成影响,能让地面显著升温。下图是风力发电景观照片。据此,完成3~5题。
3.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显著是因为( )
A.太阳辐射垂直差异 B.水平气压差异 C.大气气温垂直差异 D.地面性质差异
4.风力发电导致( )
A.白天大气垂直温差加大 B.白天大气产生了水平运动
C.夜间大气垂直温差减小 D.夜间大气形成了逆温现象
5.风力发电过程使地面温度升高最显著的时段是( )
A.上午 B.正午 C.傍晚 D.夜间
在珠穆朗玛峰北侧,海拔5300~7000米的区域主要被冰雪覆盖,日出后的冰雪表面气温仍然低于山谷中同高度的大气温度,因而该区域山谷处几乎昼夜盛行下山风,这种因冰川分布而形成的下山风又被称作冰川风。下图为冰川风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珠穆朗玛峰北侧山谷几乎昼夜盛行冰川风的原因是( )
A.冰面气温较低 B.盛行风的推动 C.山谷地形封闭 D.山坡气温较高
7.下列变化能导致冰川风风速增大的是( )
A.昼夜温差变小 B.地形起伏变小 C.山坡坡度增大 D.植被覆盖率降低
8.冰川风最强盛时当地时间为( )
A.0时 B.6时 C.12时 D.14时
下左图为热岛强度(UHI)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为我国华北某特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UHI)的季节和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一年中,该城市( )
A.秋季热岛效应强度最强 B.春季多大风降低了热岛效应强度
C.中午前后强度最大 D.日较差小于年较差
10.由右图可以判断,该城市的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表明( )
A.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最强 B.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
C.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加强 D.15时~22时,市区升温显著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读洱海地区某时刻沿25°42′N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和洱海地区地形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洱海上空等温面的凹凸现象应该出现在( )
A.夏季白天 B.夏季晚上 C.冬季白天 D.冬季晚上
12.该时刻甲地吹(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2019年9月25日福建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全线贯通。平潭海峡为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曾因风大、浪高、水深、流急等原因被称为“建桥禁区”。下图为平潭风频和风速玫瑰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平潭岛大风天气最频繁的地点位于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4.近年来平潭岛大风日数呈递减趋势,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区域气压差变小 B.台风等天气变少 C.抗风灾能力增强 D.沿海防护林建设
【高考真题】
(2020·全国甲卷第6~8题)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陆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2020·江苏高考第5题)下图为“亚欧大陆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4.下列四地中,吹偏南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0·浙江7月选考第10题)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下题。
5.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2020·浙江7月选考第24~25题)在中纬度地区五千至一万米高空盛行着波状的西风气流。我国华北某气象测站放飞探空气球进行大气观测,并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时与气象测站之间水平漂移距离,下图为多年平均水平漂移距离统计图。完成6~7题。
6.测站在冬季冷锋过境后进行一次放飞气球观测,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过程中的漂移轨迹。下图最接近此次气球放飞过程的地面投影轨迹是( )
A.
B.
C.
D.
7.符合该测站万米高空冬、夏季气球漂移方向及水平气压场的是( )
A.A B.B C.C D.D
(2020·浙江1月选考第13题)下图为2019年12月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题。
8.此时刻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20·天津高考第13题)读图,完成下题。
9.下列城市中,此时风向偏南的是( )
A.乌鲁木齐 B.贵阳 C.上海 D.福州
(2019·全国甲卷第6、8题)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0~11题。
10.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11.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2019·江苏高考第19~20题)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下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A.
B.
C.
D.
13.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上右图中( )
A.①增大 B.②增大 C.③减小 D.④减小
(2019·浙江7月选考第13~14题)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14~15题。
14.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
A.动力 辐合上升 B.热力 辐合上升
C.动力 下沉辅散 D.热力 下沉辐散
15.易形成这种大物理状况的是( )
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 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
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 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
(2017·浙江11月选考第14题)下图为某区域某时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题。
16.此时戊地的风向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2017·全国乙卷第9~10题)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7~18题。
17.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2016·天津高考第4题)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读图完成下题。
19.右图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度低 B.降水少 C.人口密度大 D.距海远
(2016·浙江高考第9题)右图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左图为右图的局部放大图,左图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下题。
20.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
A.③至④ B.④至⑤ C.⑥至⑦ D.⑨至⑩
参考答案
【刷基础】
1.C
2.C
【解析】1.由图甲可知a曲线昼夜变化小,表示昼阴夜阴,b曲线昼夜变化大,表示昼晴夜晴,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大气对太阳削弱作用强)③(大气逆辐射强)的影响;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也是受到①(大气对太阳削弱作用强)③(大气逆辐射强)的影响。故选C。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大气逆辐射变弱,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故选C。
3.A
4.B
【解析】3.图片中炊烟、山岚明亮,说明阳光充足。炊烟竖直升起,说明无风。此时天气最可能是晴朗、无风,A正确。阴雨天能见度不高,炊烟、山岚是灰暗的,大风时炊烟是倾斜的,B、C、D错误。故选A。
4.图示大气现象是一种静风天气,空气流动速度慢,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B正确。可能是由近地面逆温现象引起,A错误。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炊烟不能上升,会积聚在近地面,C错误。不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D错误。故选B。
5.C
6.C
【解析】5.读图可知,甲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乙表示大气逆辐射,丙表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丁表示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11时绒布冰川表面气温较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高,是由于该时刻绒布冰川温度大于碎石温度,绒布冰川表面发出的地面辐射强于碎石表面发出的地面辐射的结果。因此,该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丙(地面辐射)较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读表可知,6时,绒布冰川表面气温低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气流下沉为主,为下山风,A错误。11时,绒布冰川表面气温高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气流上升为主,为上山风,B错误。由表可推测,绒布冰川表面气温低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历时大于12小时,下沉气流历时长,故下山风历时长,C正确。由表格可推测,夜晚绒布冰川表面气温始终低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气流下沉为主,为下山风;白天出现短时绒布冰川表面气温高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的时段,气流上升为主,为上山风,昼夜风向并不都相同,D错误。故选C。
7.D
8.C
【解析】7.读图分析可知,近地面GE位于近地面,且E>G,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E为郊区;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所以G为城市,因此近地面空气从E流向G; F为郊区的上空,为低压,H为城市的上空,为高压,所以高空气流从H流向F,垂直方向,城市受热,空气由G到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到E,由此判断环流的方向为G→H→F→E→G,D正确。故选D。
8.由上题分析可知,城市的温度高于郊区,所以城市受热空气,近地面形成低压,E的气压较高,对应的为郊区,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错误;城市和郊区相比,无论昼夜温度都是城市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B错误;由图中甲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乙处等压面向上拱起,所以甲的气压小于乙地气压,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正确;乙丙之间的气流应该由高压流向低压,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错误。故选C。
9.D
10.C
【解析】9.读图分析可知,穿堂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山林和石质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D正确;白天风从山林吹向石质地面,夜晚风从石质地面吹向山林,A错误;午后两点左右石质地面和山林温差最大,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强,B错误;石质地面越大和山林的热力差异越明显,风力越大,C错误。故选D。
10.“穿堂风”是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白天风从山林(气温低)吹向石质地面,夜晚风从石质地面(气温低)吹向山林,加快了室内空气流通,降低了室内温度,节省了生活用能,对大气污染影响不大;湿度一般是从山林吹向石质地面可能导致湿度增加,夜晚风从石质地面吹向山林,湿度可能降低。故选C。
11.D
12.A
【解析】11.根据图中数值可以判断,图中等压距为2.5,图中③地的气压值可能为1025或1035 ,结合选项,应为1035,D正确。故选D。
12.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①地为低压中心,由高压指向低压,偏转一定角度,为西北风,A正确;同理②地东北风;③地高压中心,为东南风;④地西侧为高压,故为西北风,A正确。故选A。
13.D
14.B
15.B
【解析】13.图中箭头的指向代表风向,箭头的长短代表风力的大小。由图可知近地面风箭头的长短变化大,随高度增加,箭头的长短变化减小,所以随高度增加风速增大变慢;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近地面风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中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所以随高度增加,风向偏转幅度加大,D正确。故选D。
14.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总是与等压线垂直,而且由高压指向低压;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高空中的风风向与等压线基本平行,由近地面与高空的风向可知,风向右偏,为北半球,B正确。故选B。
15.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面摩擦力逐渐变小,而空气之间的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而风向、风速发生改变,B正确。海拔高度不影响地转偏向力大小,地转偏向力随纬度升高而增加;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由水平气压差决定,受海拔高度、大气温度影响不大 ,A、C、D错误。故选B。
【刷能力】
1.B
2.A
【解析】1.读图表信息可知,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积雪减少原因;气温日较差大小不是地表反照率递减的原因,①错,②对;积雪减少,反照率降低,植被指数增加,说明生态环境改善;人类活动增多,会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③错,④对。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地面反射率下降与积雪融化和植被增加有关系。读图可至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覆盖率减小,反照率降低,则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则地面温度升高,A正确。地面温度升高,则蒸发量增加,B正确;地面反照率变化与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的逆辐射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A。
3.C
4.C
5.D
【解析】3.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所以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近地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了上空以后温度降低,冷却收缩下沉,从而产生了明显的大气对流运动,C正确。故选C。
4.风电场在工作期间涡轮机的转动加强了气流的垂直混合。白天太阳辐射强,近地面气温高,上空气温低,对流旺盛,风力发电加强了近地面热空气和上空冷空气的交换,使垂直温差减小,A错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导致了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的,不是由风力发电引起的,B错误;夜间没有太阳辐射,地面温度下降,近地面的大气降温比上层大气降温快,因而易产生逆温现象,对流被抑制,大气变得稳定,但是涡轮机的转动可以把地面冷空气翻起,把高层相对热些的空气压下来,因而导致了近地面气温的上升,从而减小了大气的垂直温差,C正确,D错误。故选C。
5.结合上题分析,夜间没有太阳辐射,地面温度下降,近地面的大气降温比上层大气降温快,因而易产生逆温现象,对流被抑制,大气变得稳定,但是涡轮机的转动可以把地面冷空气翻起,把高层相对热些的空气压下来,因而导致了近地面气温的上升,D正确。故选D。
6.A
7.C
8.D
【解析】6.冰川风为下山风即山风,其是沿着山坡下行的。山坡处因有冰面覆盖,气温低、气压较高,山谷中气温高、气压低,因此气流沿着山坡上的冰面,由山坡向山谷中流动形成冰川风,A正确,D错误。该地位于珠穆朗玛峰北侧山谷,难以受盛行风的影响,B错误。山谷地形封闭,如果没有山坡的冰层,形成的应该是山风和谷风,而不是昼夜盛行冰川风,C错误。故选A。
7.山坡坡度增大有利于下山风下行,增大风速,C正确;地形起伏变小会导致冰川风风速减小;冰川风的形成主要与山坡和山谷的温差有关,与昼夜温差关系不大;冰川风盛行地区,植被覆盖率本就较低,其变化对冰川风影响不大,A、B、D错误。故选C。
8.冰川风的形成主要与山坡和山谷中的温差有关,当地时间14时山谷中的气温最高,此时与山坡温差达一天中最大值,所以此时冰川风最强盛,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B
10.A
【解析】9.一般我们把3~5月视为春季,6~8视为夏季,9~10月视为秋季,12~2月视为冬季。读图可知,秋季中10月和11月的热岛强度较低,而冬季每月的热岛强度都较高,因此一年中,该城市冬季热岛效应强度最强,不是秋季 ,A错误。图中显示,该城市3~5月风速最大,,热岛强度降低,因此春季多大风降低了热岛效应强度,B正确。右图显示,不同季节热岛强度出现最大值的时间不同,但中午前后各季节的热岛强度都较小,不是最大,C错误。从左图可以看出,各月平均热岛强度在一年中最大相差0.4℃左右,从右图可以看出,热岛强度一天之中最小相差(夏季)2℃左右,很明显,日较差大于年较差,D错误。故选B。
10.由右图可以看出,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因此热岛环流最强,A正确。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5时~8时,一般位于日出前后,太阳辐射较弱,因此此时市区均温不是最高,B错误。图中显示,秋季和冬季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有明显降低的时段,因此不是持续加强,C错误。一般情况下,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即14时,以后气温应呈下降趋势,因此15时~22时,市区不会升温显著,D错误。故选A。
11.D
12.A
【解析】11.洱海所处纬度相对较低,而图中该时刻洱海上空等温面温度数值较低,应表示冬季而非夏季,排除AB;读图可知,该时刻洱海上空气温高于同海拔两侧气温,表明为冬季的晚上(夜晚湖泊降温速度相对较慢,气温较两侧同海拔地区高),C错,D正确,故选D。
1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时刻表示冬季夜晚,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为气温相对较低为高压,湖泊为低压,空气由陆地吹向湖泊,同时向右发生偏转,甲地吹西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A
14.D
【解析】13.平潭风频和风速玫瑰图显示,当地北偏东22.5°风频最大,图中①地东北方向为广阔的海洋,对东北风阻挡小,摩擦力小,因此大风天气最频繁,选项A符合题意。图中②地的北偏东22.5°方位附近有半岛阻挡,大风天气相对①地会较少,大风天气的频率相对较低,排除B。图中③地和④地为当地盛行风的背风海岸,大风天气相对较少,频率相对较低,排除C、D。故选A。
14.没有材料信息和统计资料表明当地近年来区域气压差变小和台风等天气变少,因此这些原因导致平潭岛大风日数呈递减趋势的可能性不大,排除A、B。抗风灾能力增强与当地大风日数递减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当地政府和居民积极营造沿海防护林,对风力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减弱风速,使得当地大风日数呈递减趋势,因此沿海防护林建设最有可能是导致近年来平潭岛大风日数呈递减趋势的原因,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刷真题】
1.C
2.A
3.C
【解析】1.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陆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故选C。
2.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选A。
3.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要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陆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图中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C
【解析】4.读图分析,四个地点均位于北半球近地面,结合等压线的数值近地面风向的作图过程判断,①地位于低压中心的西南侧,风向为偏西风;②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侧,风向为偏北风;③地位于高压中心的西北侧,风向为偏南风;④地位于低压中心的西北侧,风向为偏北风。故选C。
5.B
【解析】5.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且重新发射辐射,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故选B。
6.A
7.B
【解析】6.我国华北地区冬季冷锋一般是西北季风南下造成。冬季冷锋过境后,风向以西北风为主,气球应该飘向东南方向,A正确,C、D错误。B图先向西北后向东南,应该是冷锋过境前至过境后的变化,B错误。故选A。
7.万米高空气流运动方向和等压线平行,AC两图风向和等压线斜交,A、C错误。图中等压线数值a>b>c>d>e,北半球高空风向向右偏后与等压线平行,风向的右侧为高压、左侧为低压,B正确,D错误。故选B。
8.A
【解析】8.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中,甲地是甲、乙、丙、丁四地中等压线最密集的,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D
【解析】9.在图中城市所在地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之后向右偏转一定角度(30°~45°)即为当地近地面风向,由此可知,选项四城市中,此时为偏南风的是福州市,D正确;乌鲁木齐、上海、贵阳均盛行偏北风(注意贵阳位于1010hPa等压线上,该闭合等压线两侧等压线数值分别为1015hPa、1010hPa,所以该闭合等压线内气压值应小于1010hPa,由此可判断贵阳市附近高低气压的分布),A、B、C错误,故选D。
10.C
11.A
【解析】10.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误,C正确;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误。故选C。
11.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AD
13.BC
【解析】12.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汽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的凝结核而产生的。因此,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A、D正确,B、C错误。故选AD。
13.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多时对太阳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①减小④增大,地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③减少。云层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②增大,B、C正确, A、D错误。故选BC。
14.B
15.D
【解析】14.读图可知,该地等温线向上凸出,说明该地气温较周边地区高,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上升,在近地面等压线向下凹,说明该处气压较周边地区低,是由于受低压系统控制,气流辐合上升所致,是热力原因造成的,B正确。故选B。
15.夏天内陆地区的湖泊气温较周边地区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A错误。冬季岩石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B错误。郊区与城市之间,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郊区为高压,下沉气流,C错误。冬季暖流流经地区,气流上升,D正确。故选D。
16.D
【解析】16.先从高压到低压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按照北半球向右偏画出风向,此时戊地的风向是东北风,D正确。故选D。
17.B
18.C
【解析】17.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所以选②,B正确。故选B。
18.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由图可知,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C正确,B、D错误。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A错误。故选C。
19.C
【解析】19.右图所示甲地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C正确。故选C。
20.A
【解析】20.根据探空气球10天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可知,在③至④这段漂移的距离最长,所以说明在此段风速大,即受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A正确。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