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鸟乱鸣||自由的思想能打破生活的平淡无奇
笔记时间:2019年1月13日
笔记地点:通城县城
作者微信:Yxdniaoer
图片选自网络
全文4节,1500多字,有删节
01
周日。假日。没有下雨。也不见阳光。
气温略略上升了,可以光手骑摩托。
早餐想了些花样。这些花样几乎都是可可的主意。
我煎了鸡蛋,炒了牛肉。把昨晚的火锅汤煮热,我和可可往鲜汤里面加小汤圆,各捞部分起来吃。
麦子下楼来了,和我们一起往火锅里下热干面,滚一遍就捞起来吃,美味极了。
放假的日子,可可睡在自己的房间,也就没有机会和我一起听新华社夜读。
我今天早上听了《最好的摆渡人是自己》,过早时,和麦子、可可提到所听文章里讲到的一个哲理故事:
有三种物体,胡萝卜、鸡蛋和咖啡,当这三种物体放入高温的水中煮,胡萝卜坚硬的外表在水煮中变得柔软,鸡蛋由平时的易碎变得坚强,而咖啡却在最高温的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散发出浓香。
可可对故事很感兴趣,说她也要听全文,于是开了手机给她边吃边听。
听完后,我问她懂不懂意思。她模凌两可。
我说,这是告诉我们,要么被环境改变,要么改变环境。
02
10点许,坐甫同学的车去云溪,顺带把新出版的《云溪湖》校刊(第14期)捎到学校。
经过云水村时,拐到囤谷园,把买的几包米和网购的一箱酒送到家里。
母亲和甫说到今天的日子,对父亲有抱怨:活人你也不管,死人你也不管!
我以为母亲说的是今天腊八节,哪里知道她说的是我爷爷的生日。
母亲还提到,点醒父亲后,父亲才突然想起来他昨晚做的一个梦,梦里父亲正在提醒他要怎样怎样。
原来,阳间和阴间是有WIFI连通的,后人和先人是有感应的。
到学校已经11点多了,甫同学去做客,我进办公室分些校刊到图书室。在电脑上打印出零星维修项目审批表。
在李家里吃中饭。和他喝一杯药酒。他对我说,自从在食堂吃饭以来,和你在家里吃饭的机会就非常少了。
我说,我们在食堂吃饭,几乎天天坐在一张餐桌边,不也和在家里吃饭一样吗?
李呵呵笑。
嗯嗯,我明白了,家里永远是家里,食堂永远是食堂。
03
13点许,坐甫同学的便车回城。顺路把一台坏了的打印机送到关刀诚悦电脑店维修。
到家后,骑摩托去龙湾城,送稿费和样刊给棋盘小学的付校长。校刊本期的同龄人栏目选的是她学校的三篇学生作文。
龙湾城的对面是秀水公园,进去走一圈。微微凉,轻轻爽,微醺后一个人走路可以大步流星,可以蹲在湖边拍照,真是景美心安。
去银行办点事。14点多回到家里。
麦子去练车了。可可去她大姨妈家玩去了。我可以独自安静地休息。
晚上去洞庭秋晚吃饭。冒着细雨步行20分钟赶到。和学君、四明等村里人讨论村里爱心公益之事。大家各抒己见。
提前告辞,脚步匆匆,身上微出汗。窃以为这是很好的运动和方向。
04
德国作家丹尼尔·施赖伯著的《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一书的主人公叫苏珊·桑塔格,是与汉娜·阿伦特并称为美国20世纪知识界的两位女神。
苏珊·桑塔格的父母常年在中国北方做皮货生意,1938年,她5岁,父亲在中国患肺结核逝世。
6岁时,她读到居里的女儿Eve Curie写的《居里夫人》一书,曾立志成为一个化学家,后来又希望成为物理学家。最后,她决定从事文学,成为一个作家。
17岁时,她遇到了28岁的社会学家Philip Rieff,10天后,两人闪电结婚。两年后,诞下儿子戴维,她同时考获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双硕士学位。
26岁,她与丈夫离婚,并提出不要资助独自抚养儿子戴维。离婚后,她携带了“70美元、两只皮箱以及7岁的儿子”来到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宗教学。
中年,桑塔格被诊断患有乳腺癌,她做了乳房切除手术。2000年,67岁的桑塔格出版了最后一部小说《在美国》。
2004年,桑塔格离世。在世间留下了她的传说,无论褒贬。
丹尼尔·施赖伯在《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里写到,
许多人在晚年会回到他们熟悉的事物中。但桑塔格的生活让人觉得她仿佛昨天才出生,还有整个世界等待去探索。
桑塔格在《同时》里说到文学的一个任务,是对各种占支配地位的虔诚提出质疑、作出抗辩。哪怕当艺术不是对抗的时候,各种艺术也会受引力作用而朝着对抗的方向运动。
鸟儿想,文学有任务,人活着也是有任务的。
尊重和质疑,接受和抗辩,容纳和对抗,都是生活的任务,也是生活的方向。
图片摄于秀水公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