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最笨的功夫,做更有价值的事
2019年8月30日,华为心声社区披露了《任总在干部管理工作汇报会议上的讲话》。
/01/
如何成为一个写作方面的专家,无论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
方法可能有很多,但都离不开一个答案:就是不断地去写,著名作家王安忆是这样说的:
“写小说就是这样,一桩东西存在不存在,似乎就取决于是不是能够坐下来,拿起笔,在空白的笔记本上写下一行一行字,然后第二天,第三天,再接着上一日所写的,继续一行一行写下去,日以继日。要是有一点动摇和犹疑,一切将不复存在。现在,我终于坚持到底,使它从悬虚中显现,肯定,它存在了。”
写出《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等作品的知名作者余华原来是一名牙医,20世纪80年代牙医还没有这么多收入,他就想找一份舒服的工作,于是就到文化馆去写小说。
“一开始时,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根本不知道如何写,所以就先从短篇小说学习,那个过程很艰难。”基础很差的余华最终能成为知名作家,当然离不开他那个时代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许多文学杂志的版面填不满,所以他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小说,但也离不开他的努力。
他曾这样说:
“坐在书桌前,我脑子里什么内容都没有,但一直逼着自己往下写。我发现写作会让一个人变得自信,我第一部作品写得很差,但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第二部好像开始有故事了,然后再写第三部,就发表了。”
京东自营优惠中点击购买
他认为要成为作家“要让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深刻的友谊来,要坚持坐下来。”用对话推动情节,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等都是一名小说作家的基本功,但余华却发现自己不会这些基本的技能,怎么办?去练习呗,看经典的《罪与罚》是怎么写的,看威廉·福克纳是怎么写的。
有许多朋友问:大学毕业以后,自己一直没有间断学习,也考了很多证书上了很多培训班,经常跟人探讨学习方法、画思维导图、用印象笔记等很牛的工具。还参加了许多读书会,关注了许多大咖的公众号,但为什么感觉还是长进不大,分析和思考能力不高,有任务的时候还是做的不好?
这里面的问题是,很多人陷入了学习的陷阱:
真正的长进需要学习,但没有一个专家和高手仅仅靠学习能成为专家。
本质上讲,掌握一个东西离不开去实践、去做,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也才能真正明白在什么情境下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换句话说:干活才是有所成就的终极武器,而读书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但许多人却本末倒置了!
/02/
几年前,一个技术背景出来创业的朋友跟我讲他的疑惑。
由于公司扩张很快,所以他总是在招聘。这个过程中发现,许多工作八年、十年以上的人,描述自己曾经做过的项目和任务具体是怎么做,大都能说的头头是道。但当问到为什么要那样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时,大部分人就语焉不详很难说明白,也能看出是这些人根本没有思考过。
说不明白的背后,是这些人只按照要求去干活完成任务,干活的同时真正去思考问题的少,能够做完后还深入研究的就更少。
结果就是,大部分人只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让这样的人去做些明确要求的具体工作没问题,但要让他们去自己谋划、设计和规划一摊子工作就很难。
/03/
在我十几年做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其实也早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大部分做知识管理的人,是老板要求去做,为了应付老板的要求会去买几本书看看、找一个培训班听听,然后或主动或被动的买一些知识管理的软件、咨询服务,然后就告诉自己或者老板这就是知识管理。
这样的人最希望有人告诉他一个方法或者买一个什么东西就能实现知识管理,如果你告诉他这个东西需要自己去思考、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状况,他不愿意听更不愿意去做。
甚至许多所谓的知识管理“专家”,更喜欢的是包装自己忽悠大众,或者用这个新词更容易去申请项目,他们对知识管理本身根本不感兴趣,更喜欢说那些用户不懂自己也不清楚的名词概念,动辄显性隐性知识、知行合一、工匠精神、知识管理与大数据等时髦词汇,而对于真正的本质则没有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其实各个领域都有这样半吊子的专家,一抓一大把,但这样的许多却感觉良好!
真正有追求的人不要怕竞争的人多,你放心:不用你打败他们,大部分人都会自己放弃的!
事实上不是竞争的人太多,而是同行者太少。
刚开始的时候任何领域,都是乌泱乌泱的人,但你要往前走一点就会超过一大批人,如果你能够持续不断的去走,就发现你身边已经没有人了。
那些最后成为高手的人,整天脑袋里想着事情,这些事情推动他们持续的去学习、思考和实践。
大部分时候,他们没有想成为专家,也没有想去跟别人竞争,但因为他们一直研究问题、考虑任务和项目,不知不觉中已经超过了大部分人。
/04/
在成为专家的征途中,有没有实践机会是核心因素之一。
参与和主导大型、复杂、困难的任务也是能够从胜任到高手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仅仅解决常规性问题,就很难积累全面、系统的经验和体会,就无法掌握整个专业和领域的全貌,算不上真正的顶尖水平。
进一步说,也只有从复杂困难的实践中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新,在解决这些任务和完成这样的项目过程中才有机会解决前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提高前人的效率发现更好的方法,是成为专家的基础。
但并非有实践机会就能成为专家!
在同样的实践机会下,有的人做的并不少,但在在高手眼里还是新手或者入门级,最多算一个熟练的“操作工”,甚至在大家眼中越来越成为无足轻重的人,因为他就只会干活,而不能超越干活!
工匠也许可以做出按照要求做出漂亮的作品,但却不会去从更高层次去考虑创造、创新。
而高手和专家不仅会干活,而且会考虑干活后面的东西:对于任务和项目,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们会去思考任务和项目的战略性价值,他们能够总结出更好的方法和思路,他们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参与实践本身就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和能力,但这种提高是有限的。
真正有效的提升在于完成任务和项目以后,是否有进一步的思考、总结,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提升,将个人的经验进行理论化,形成未来可重用复用的模式、模型、结构、框架、模型等内容,并可以指导他人的实践。而那些最后成为操作工的人,就是欠缺了思考总结、提炼提升的过程。
那些很厉害的人是怎么构建知识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