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问题面面观(9)

九、无法细说的说明书

对食用菌菌株介绍的说明,是许多栽培者非常重视的东西,但事实上这个东西涉及的内容大体上都比较含糊,并不是具体栽培的指南,而只能是季节和模式选择的依据。
食用菌商业化菌株的种性描述,目前很难量化参数,尤其是非工厂化栽培条件下,各种因素变化幅度很大,即使写一个参数,也很难重合实际状况。
种性说明,是近年来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东西,因为之前,食用菌发展刚刚开始的时候,能够出菇就可以,而且菌株基本上来自野生的资源,种性相对稳定,所以,一个品种可以有很大的栽培面积,大家都很熟悉。加上都是俺自然气候变化规律来做,种性方面的东西,都包含在栽培技术内部了。
但后来,日本的商业化香菇菌株在中国流行起来,国内驯化杂交等手段也多起来,菌株之间的品性差距越来越大。而由于长期组织分离,种性偏离也越来越严重,同一起源的菌株之间离散度增加,这样一来,对于菌株特性的描述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
但是,显然栽培者对于种性说明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了,这种期望,导致更多人不重视技术,而更重视机械性操作。另一方面,依赖于环境控制的工厂化生产模式,被认为夸大为“高科技”,也误导了许多人对食用菌生长发育规律的理解。
事实上,食用菌生长发育的节律、环境需求等的关系是存在互动的,这个源于菌物自身的巨大适应调整能力。
所以,在不同条件下,同一菌株的种性表现也还是会出现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节律、抗性方面,所以,无法依赖种性描述完成最合理的生产全程。
种性描述中,主要的东西包括两个方面,即外观特征质地特殊和生物科学特征,生物科学特征又包括生物节律特征和生理适应性特征两个内容。
我们试着从剖析上述种性问题,来理解一下可以从中利用哪些信息影响生产管理和决策。
第一方面,外观质地特征,这是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参考特性,一个品种,是否代表了多数人对该菇种的市场认同和期望值,决定了我们可否采用。以香菇为例,有些菌株适合鲜销,有些适合烤干,如果生产之前把这两者弄错了,即使种的较好,也未必能够得到合理的效益。之前香菇808之所以流行,其菇质是非常重要的前提,目前仅在平泉,808的收购价就比0912高出0.5元/500g。外观特征包括平均菌盖大小、厚薄、形状、色泽、表面附着物、菌柄表面积形状等肉眼可以观察的特征,质地特征包括菌肉的松紧度、干制后的形变等内容。这些特征无论怎样都做不到如工业产品那样整齐划一,都是在一定离散度内可变的,同时与营养状况、管理水平也有一定关联性。
生物科学特征,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试验才能确定的性状,其中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理成熟时长、转潮快慢等,与时间相关的特点,就是生物节律特征,他决定了我们在什么具体时间进行相关工作,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影响到的空间占用需求。但通常对离散度小的特点和环境影响过大的特点,都不做说明,如菌丝生长速度、转潮时间等。最主要的生物节律特征描述为早熟种、中熟种、晚熟种,也就是我们说的短菌龄、中菌龄、长菌龄品种。这个参数所代表的只是一般条件下的大致日数,由于环境温度、管理方法、配方、供氧条件等原因,也同样存在一定范围的变数。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纯粹套天数,以及什么计算积温的方法,是非常不好的技术做法,但许多“技术员”,特别是河南流派的,比较喜欢用这个东西说事,其实际意义是不大的。
生理适应性特征,包括生长发育过程的环境耐受度、营养偏向等,环境耐受度包括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培养料含水量、二氧化碳致畸等参数,营养偏向包括对培养料材质、速效营养比率、碳氮比等。这些特点通常因为涉及到管理、条件、季节变化等的影响,更加难以用准确的描述来说明,所以,一般采用禁忌的说法来进行阐述。如要求针叶树原料比率、麦麸添加量限制等。
总之,种性说明这个东西,是必须的,但又是不精准的,所以我们的生产管理依据,必须是具体的判断模式,甚至主要是经验判断、少量测试,而不是生搬硬套,搞不好就怪菌种。
香菇生产技术在这个方面的理解,尤其重要,理解错误或者含糊,导致管理效果不佳,是香菇生产最常见的问题。而大多数时候,这个错误都会被推到菌种质量上面去,其中最重要的理由通常都会指向种性描述。当然,反过来,有问题的菌种的生产者,也会把责任推向具体管理。
在菌种和生产管理到底哪方面比较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上,除了双方自己心中有数外,其他人无法直接判断,一般采用间接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