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秘!原来著名的贵州黄果树大瀑布,以前并不叫这个名字!
贵州安顺黄果树大瀑布,被众多摄影师及游客公认为中国最美的瀑布。然而,你可曾知道,黄果树大瀑布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纯属误传哟!这中间又隐藏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黄果树大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是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区域。
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北盘江的支流白水河,流经镇宁县黄果树一带时,河床断落,形成黄果树瀑布群。黄果树瀑布群有地表地下共18个瀑布。
黄果树大瀑布高为77.8米,宽101米,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最大最壮观的瀑布,悬挂于削壁之上直泻而下,滔滔不绝汹涌流向远方,让人称奇。据地质学家探究发现。黄果树大瀑布的形成年代约为10-50万年。
关于对黄果树大瀑布的描述,在古代典籍中的首次出现,是在明朝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的著作《徐霞客游记》中。
徐霞客先生是我国最早的职业背包客。公元1638年3月27日至5月9日,徐霞客在贵州境内共呆了51天,行程约1500余里,游览考察了独山、贵阳、安顺、镇宁、关岭、晴隆、兴义等16个县市的山川地貌、岩溶奇观、风土人情,并一一记录。
在明朝,朝廷开通了一条滇黔古驿道,正好经过镇宁黄果树。因此,黄果树一带成为云贵重要的交通枢纽。1638年4月23日,徐霞客来到镇宁,在数里之外,就被大瀑布的怒吼声和磅礴的气势给震撼了。徐霞客询问当地人大瀑布及大瀑布之上游的河流名称,得到“白水河”的答案。
徐霞客在其著作的《徐霞客游记》中,曾如此描述点评当时的大瀑布: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橫白阔数丈,翻空涌雪。透陇隙南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洙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
大瀑布的不绝于耳的轰鸣声在山谷里久久回响着,徐霞客久久遥望沉思着,不忍离去。他吟出一首楹联,据传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观瀑台上那幅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1987年1月徐霞客诞辰400周年之际,人们在黄果树大瀑布旁,犀牛潭峡谷西侧岸边,竖起一尊他的半身雕像。
徐霞客先生面对他盛赞过的大瀑布,以兴奋的神态眺望着远方。在黄果树瀑布景区出口,人们又竖起一座高大的徐霞客全身雕像。正是因为有了徐霞客先生的描述宣传,黄果树大瀑布才广为人知,美誉不断远播。
之后,明代和清代的大量诗文中,提及大瀑布时,也均以“白水河”指代,河瀑不分。那么,究竟又从何起时,“白水河”大瀑布被叫成了“黄果树大瀑布”呢?
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刻印的山阳李宗邡《黔记》一书中,收录了江西山阳李腾华的《白水河小憩并序》,其中写道:“白水河,其地多黄果树,故以树名名村市”,并记两句诗序中还引用了两句诗:“飞雪溅衣黄果树,乱红撩眼刺梨花。”。
然而,据考证,事实上,镇宁一带并无“黄果树”,只有一种常见的落叶乔木“黄桷树”,又名“黄葛榕”,为榕树的一种,在佛经里此树又被称为菩提树。
由于读音相近,路经镇宁的商客将“黄桷树”误传为“黄果树”。在《镇宁县志》、《永宁州志》等记载中,还出现了“黄葛树”、“黄阁墅”等称谓。
清末民初,贵阳诗人王敬彝的《黄果树瀑布》诗,是可靠记载中首次直接提出“黄果树瀑布”的。于是,人们将错就错,“黄果树瀑布”也逐渐替代了“白水河瀑布”。
如今,黄果树景区以黄果树大瀑布为中心,分布有天星桥、陡坡塘、石头寨、滑石哨、郎宫、滴水滩、坝凌河峡谷等几大景区,成为人们来贵州旅游观光、避暑纳凉、采风摄影的首选之地。
2018年,黄果树景区接待游客1973.0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9.72亿元。
文/图 纳兰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