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我的脑海中突然飞过秦观《千秋岁》里的名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莫非“如海”二字暗指一个“愁”字?一声“春去也”的叹息,曹府的破落、贾府的衰败、封建社会忽喇喇的大厦将倾,尽在其中矣。
皇皇巨著《红楼梦》,大师学者读之,寻常百姓亦读之。由于文化基础、社会经历、研究角度不尽相同,不同的人对这篇巨著的价值认识、内容理解亦大相径庭。
《红楼梦》时间跨度几十年,有名有姓的人物数以百计,再加上文中隐喻、影射等曲折表达比比皆是,前有设伏,后有印证,朦胧暧昧,给读者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也给研究者增添了探索奥秘的无穷乐趣。
受主要人物林黛玉的影响,初读红楼时我曾留意过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这个人物。此人姓林名海,表字如海,苏州人士,考中探花后曾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因娶妻贾敏,成为贾府之娇客。鉴于红楼中的人物姓名“甄”“贾”难辨,我便故作聪明,认为林如海既是出身侯门,“如海”二字必有“福如东海”之意。后来得知此人生有一子,三岁早夭,生有一女,从小病弱,中年丧妻,自身也过早病亡,此种状况,福从何来?我想“福如东海”可能只是一种讽刺。我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林如海虽系世禄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且其女林黛玉在贾府生活时作诗填词,才思敏捷,超凡脱俗,意趣清雅,必有优秀的遗传基因和良好的家教。想到有其女定有其父的道理,便又将“如海”二字与“学富五车,才如江海”联系起来。但对这样的想法,我不久又起了疑惑。通篇红楼对林父如何“才如江海”并没有什么正面描写,也缺乏实例印证,仅凭黛玉的诗才还不足以逆向推导出其父的博学多才。
正踌躇之际,我的脑海中突然飞过秦观《千秋岁》里的名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莫非“如海”二字暗指一个“愁”字?杜甫《曲江对酒》诗中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同样有惜春之忧,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愁。一声“春去也”的叹息,曹府的破落、贾府的衰败、封建社会忽喇喇的大厦将倾,尽在其中矣。黛玉葬花这一典型事件恰好也发生在落红如雨的暮春,惜春将尽,忧春将去的颓废情绪与她生世的悲惨、寄人篱下的无奈、爱情的挫败、病痛的折磨、前景的黯然纠结在一起,一声一叹,一字一泪,“花影乱,莺声碎”,怎一个愁字了得!智商的遗传当然不是绝对的,情商的遗传更有值得商洽之处,但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必定是存在的。这样一个春忧秋愁之父,生出个多愁善感之女,当是自然。黛玉病中咳喘、咯血,是肺病无疑。按照中医的观念,忧伤肺,可见黛玉之病与多愁善感的悲观性格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此看来,从林父之名“如海”到黛玉葬花,直至黛玉之病死都贯穿着一条暗线——愁。曹公的红楼一梦,看来纷繁迷茫,实则皆按照作者预先设伏的脉络延伸发展,朦胧含蓄之处颇多,《红楼梦》无愧于魅力无穷的四大名著。经典名著的魅力还在于能让读者常读常新,多一次咀嚼,多一种味道,多一层感悟。孤立地理解有点可笑,牵强地理解,难免浅陋,全面地、辩证地有机联系起来综合理解,才能渐渐接近作者布阵的迷宫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