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无闻的书法

艺术成就
徐无闻甲金篆隶真行草各体俱工,其书清劲秀润之致;中山王器字、铁缦篆醇雅奇逸犹为绝伦;篆刻秀雅工稳,极具功力。
无闻论印最重印外修养,自题印稿诗云:“莫谓雕虫技,唯凭石与刀。植根在篆籀,润泽赖诗骚。立意不徇俗,风规自可高。白头争寸进,休负此生劳”。今论无闻篆刻,平正冲和,实从方、周二师处得来,尤可贵者,无闻立足平和而不废猛利,晚年颇留心得谓“狂放”风格,尤赏闽刘石开篆刻,谓其学古善变,奇而不诡。虽欲追摹,而遽然淹化,未能尽逞其才,惜哉。
徐先生著述颇富,先後发表过有关文学、艺术、文字学、书法篆刻等方面的论文几十篇。他是《汉语大字典》编委;主持《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编写工作;主编有《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东坡选集》等多种书。另有《徐无闻书法集》、《徐无闻印存》、《徐无闻论文集》、《徐无闻临中山王厝鼎》传世。
生前与缪钺、启功、沙孟海、施蛰存、徐中舒、许宝驯等时贤交往甚密,作忘年之交,其才华和性情极得众人称许。启功在《徐无闻先生著作集序》评价徐无闻:“教授于西南师范大学,著述甚富。于古文字之考辨,造诣尤邃。暇则挥毫作书,古、篆、楷、行,罔不精工。其篆法深稳,独得渊穆之度”。可见,徐无闻是一个于文字学、金石学、文学、书法、篆刻等无所不通的“通才”。
书法风格
徐无闻先生以其渊博高韵的品识、平和儒雅的人格、静穆清雅的书法艺术风格而成为中国第一流的学者型的艺术家,在书法界被推誉为“学者型书法家”的代表。其书法由于受“二王”一系书风和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影响,徐无闻先生的书法总的基调是晋唐人书风的品格,既讲法度,又重韵味,他将瘦硬奇肆的笔法与醇厚典雅的韵味相融合,以法度为基础和支撑表现韵味,又以韵味成为法度的旨趣和风尚,而在书法技法上却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徐无闻先生一生勤于耕耘,求学不懈,他在多次书写的自集联句 “勤旧学不懈夙夜,辟新知时有见闻”中,可见其立身行事之一斑。徐先生为人平和谦逊,学识广博精深,具有温和醇厚、清健雅逸的学者风范。徐先生十分重视书法技法的锤炼,对法度有很高的追求。徐无闻先生甲金篆隶真行草各体俱工,清劲秀润,尤其以中山王器字、铁线篆书法知名于海内外书坛;其篆刻秀雅工稳,极具功力。他主张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要精到,经得起推敲,才深致耐看。本文就主要从笔法自然、字法瘦硬、章法创新三个方面来简论徐无闻先生的书法风格与技巧。
就掌握笔法而言,临习隶书比篆书要容易些,有些笔法也不比楷书难。如果先有写篆书或楷书的基础,学隶书便会收事半功倍之效。很多学者都迷信“笔笔中锋”之说,临写之际多注意间架结构,笔笔都用中锋去写,结果,不少笔画与原碑不合。事实上,汉隶的许多作品中,中锋与侧锋并用,一些横画向左的掠画和向左向右的点,多是笔尖偏在一边迅疾写成,如果笔笔中锋而又腕力不足,就变得疲软而少锋棱,字就会显得俗而无高古之气。所以我们在临写时并不要刻意追求中锋与侧锋区别。
而至于那种追求古拙险怪的隶书,除在结构上出奇外,在笔法上大多是作颤笔。据说这样写才高古,才有金石气,以重涩医轻滑。颤笔实是对经风雨剥蚀的字迹的模仿,并非古人的本来面目。例如《石门颂》这类摩崖刻石,本为石面凹凸不平所致,并非书家有意造作。徐先生并不绝然反对颤笔,但无一字无一笔不颤,就不足取了。在徐先生所书写的隶书作品中,行笔清逸瘦劲而流畅,笔法醇正古雅而自然,就很少见颤笔,极力提倡 “书贵自然”。所以“书贵自然”这条书法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作为当代的我们应当努力追求,不应该故意违背。几千年来的书法史上,找不出一个违背了这条原则的大书法家。
掌握笔法当然是必要的,但如仅止于此,则不能尽书艺之能事。因此,还得尽心于笔意的讲求。笔法可以在临池揣摩中获得,笔意就还要书法以外各种修养。诚如苏东坡所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好些学者所作的篆隶,笔意的醇雅多优于专门书家,原因即在于此。
徐无闻(1931年---1993年),名永年,字嘉龄,三十后更字无闻,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大学。我国著名的学者型书法家、篆刻家和书法教育家。徐无闻以其学识渊博,修养全面,人品高尚而享誉书坛。为四川乃至全国书法界的一代大师,生前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兼作唐宋文学、书法篆刻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评审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文联常务委员、重庆印社名誉社长。
先生擅长书法篆刻创作与学术研究,曾担任《汉语大字典》编委,主持《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编写工作,主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东坡选集》等。著有《徐无闻书法集》、《徐无闻印存》、《徐无闻论文集》、《徐无闻临中山王厝鼎》传世。

1993年6月20日,一代学者、教育家、诗人、书法家、篆刻家徐无闻逝世于重庆,享年六十二岁。

徐无闻:书贵自然 风规自远 !

(0)

相关推荐

  • 【中国篆书百家(94)】张业建书法作品展

    张业建,又名孟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合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作品曾多次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 ...

  • 记瓦翁

    文章发表于 <中华书画家>2021.09期 -- 我觉得瓦翁先生最有趣的一件事情, 是他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把自己的挽联写好了. 他写了: "再会吧,花花世界:永别了,人间天堂. ...

  • '书法天才'姜立纲小楷《中庸章句》

    姜立纲(1444-1499),字廷宪,号东溪,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 姜立纲从小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所以, ...

  • 线条——书法的血脉

    线条在书法.国画.篆刻中都犹其重要,看懂了线再看点和面就简单多了,也算窥得书画印之门径.虽然不全然总比不知从哪里入手要好!  在书法中,点画是肌肉,线条是血脉,结构是气质.就像一个人,只要你血脉贯通, ...

  • 初学书法不把这12条搞懂,会走很多弯路!

    初学书法不把这12条搞懂,会走很多弯路!

  • 【书法技巧】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因此,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这一点,在毛笔基本定型的秦代,在书法上有造诣的李斯.蒙恬就已经认识到了.李斯用短锋扁笔书写"小篆&q ...

  • 书法千万条,死记这四条!

    书法学习好似爬山,从山脚到山顶路有千万条,所以书法理论也是千千万,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但是其中有四点是必经之路.是万法归宗的.那就是:字型准,笔力够,韵味足,历练多. 现分别试叙如下: 第一.字型准  ...

  • 「愙斋书法」明代山水名画欣赏

    「愙斋书法」明代山水名画欣赏

  • 我的书法习作

    我的书法习作

  • 书法的最高境界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 散是散怀,淡是自然.这是以涵养.学问和心境为核心,以技法为基础的最高形式的笔墨呈现. 书画实际就是个人表现,这个个人表现要综合地分析,不是用墨一泼.大笔一挥的个人表现.字要写 ...

  • 金正喜的书法

    行书兰盟帖册页(部分) 他与清朝学者翁方纲.阮元建立了友谊,并拜翁方纲.阮元为师,得到不少教益.翁方纲对他的学识有较好的评价. 行书七言联 金正喜的书法起初摹仿颜真卿和董其昌,回国后,精研欧阳询.翁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