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模仿《咏鹅》写下《咏鸡》,获国家级文学奖,短短18字好在哪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许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骆宾王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其7岁能作五言,《咏鹅》更作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被人熟知,而后人也乐于模仿,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但都是“画猫画虎难画骨”,虽模仿众多,却无一有《咏鹅》成就之高度。

而在这众多模仿者中,却有一位佼佼者脱颖而出,他叫危勇,而他的身份,却是在许多人眼里与诗词歌赋毫不相关的农民,凭借一首《咏鸡》,不仅获得了数万元的奖金,还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

效仿骆宾王,老农拔头筹

危勇是湖南农村的一名农民,年过70的他平日里靠捕鱼为生,在朴素的生活中保持着对诗词的性意盎然,有一次读过骆宾王的《咏鹅》之后有如梦中人被一语点醒,想到了作一首和《咏鹅》相似的诗篇。

正好在他家院子里零星养了几只鸡,平日里没事也乐得观察,既然骆宾王咏了鹅,那我就咏个鸡。根据危勇所说,他的《咏鸡》也正是从骆宾王的《咏鹅》中吸取的营养,从整篇作品中亦不难看出,不管是对仗结构,音律韵脚还是诗文所写的对象,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模仿了《咏鹅》。

然而这篇《咏鸡》却绝非仅仅是一篇照猫画虎的蹩脚之作,相反,这篇诗作虽与《咏鹅》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但有着诗篇自身的灵魂,效仿而不受桎梏,吸取营养又有自己的思考,这是《咏鸡》最特别的地方。

而这篇《咏鸡》也为老农危勇带来了名与利,在“第二届农民文学”比赛的评选中,危勇凭借一首《咏鸡》一把拔得头筹,并获得奖金一万元,使得危勇的家人颇为高兴,父老乡亲们提到危勇也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初唐《咏鹅》今《咏鸡》,十八字里纳乾坤

那么这首《咏鸡》到底写了些什么,又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和《咏鹅》一样,《咏鸡》通篇也是十八个字,全诗如下:

鸡,鸡,鸡,

尖嘴对天啼。

三更呼皓月,

五鼓唤晨曦。

从开头两句中不难看出危勇确实是在相当大程度上模仿了《咏鹅》,“鹅,鹅,鹅”与“鸡,鸡,鸡”的开头颇为相似,而在颔联中,《咏鹅》所作“曲项向天歌”,《咏鸡》作“尖嘴对天啼”,这下不光是结构形式上的如出一辙,就连描写的对象(体态)与手法都近乎一致。

然而,前两句并不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如若通篇都是如前两句一般的“依葫芦画瓢”那便是流于一种模仿作品中的一部分,并无亮点。因此,后两句才是危勇在《咏鸡》中真正想“咏”的东西。

“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乍一看,还是会觉得与《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过于相似,毕竟从诗歌的字面意思来看,前者描写的是鸡的习性;而后者描写的是鹅的体态细节。然而仔细想来又能发现《咏鸡》的颈、尾两联蕴含些不同的意味。

诗中的“皓月”与“晨曦”就是化用了朱元璋诗作《金鸡报晓》中的“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光是这一点就为整篇诗作加分不少,此外,这两句中的“皓月”与“晨曦”相对应,给人以一种“虽身在黑暗,却心向光明”的追求与希望,这是很重要的东西。

百年前,正是这种追求与希望将中国从近代屈辱的泥潭中拉了出来,在面对外敌侵略时举国齐心,有“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觉悟。

因此,这首《咏鸡》才能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鸡生活习性的情况下,还能通过化用典故的手法展现中华民族之魂,实在是难得,更有专家声称,这篇《咏鸡》对比起《咏鹅》,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质疑声里复还疑,佳作何需文人作

危勇凭借《咏鸡》获奖一时间广为人知,但这也引来了四面八方的质疑,有人认为危勇不过是一介农民,能写出什么好的诗作;也有人认为《咏鸡》词藻不够华丽,用字也没有经过精雕细琢,难以登堂入室;更有甚者,认为《咏鸡》就是对《咏鹅》的拙劣抄袭,不配获奖……诸如此类的质疑铺天盖地地向《咏鸡》袭来。

但因此就去否定《咏鸡》的艺术成就是不理智且不正当的,本身这种认为“农民创造不出佳作”就是极端错误的,诗词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利,作者也不分长幼尊卑,一篇诗文的好坏不通过它的作者来判断。

另外,虽然古往今来有不少名篇的词藻都经过精雕细琢,然则这些词句华丽的篇目却言之有物,并非浅显地“为华丽而华丽”,若言之无物,则为玩弄文字,无病呻吟。

仅凭这一点就断言接地气的作品难登大雅之堂委实草率,且名家白居易一生都在追求诗歌的通俗化,争取的就是连目不识丁的百姓也能理解,诗歌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从来都不是靠华丽辞藻堆砌起来的空中楼阁。

一朝成名乡邻知,文化瑰宝需传承

尽管外界质疑声声不断,然而支持危勇的声音却依然比质疑声要高,在危勇获得国家级文学奖后,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认识了这位“诗人”,家人们虽不知诗词为何物,却同样为危勇感到骄傲,而危勇本人对诗词的兴趣也被进一步激起。

同时,由于在比赛中还获得了一笔奖金,通过自己的兴趣改善了生活,危勇愿意把更多时间投入到诗云词海中。而一众网友们更是脑洞大开,开发了“咏+万物”的创作模式,诞生了了《咏猪》、《咏猹》、《咏狗》等一众作品,或戏谑或认真,一时间将诗词创作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中。

对诗词的传承来说,这是极好的事,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诗词传承在近年来明显呈颓势,而这一波热潮又将人们的目光拉向了诗词,这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承绝对不能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