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伦:赶得早不如赶得巧,送行送得巧,就能留名千古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一首小学就要学习的名诗,出自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笔下。这首诗之简单明了,即便在今天的人看来,也几乎不需要翻译,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不过,仔细品味一下,这首诗有几处还是非常有趣的。
作为当时名满天下的诗人,李白可以说是盛唐无数人的偶像。他在一生之中,到处游历,和朋友辞行也是不在少数。那么,为何汪伦这样一个后世几乎没有任何记载的人能够得到李白的赠诗,而偏偏这篇《赠汪伦》流芳千古呢?汪伦和其他送行的人,究竟有何区别呢?
这首诗里有一个字,非常有趣,那就是“忽”。这个忽字,自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那么,汪伦的“踏歌声”,究竟怎么出乎李白之意料了?
乍读之下,我们会感觉:李白踏上了小船,准备离开。就在这时,忽然听见了有人在岸上唱着歌给他送行。回头一看,原来是汪伦。
如果是这样的,那就尴尬了:莫非李白走的时候,根本就没告诉汪伦?不过,这样的情况首先不是我们乐意见到的,毕竟这让汪伦的地位实在太低了。而且,汪伦如果连送李白的资格都没有,李白怎么会写出这样情深义重的诗呢?又有说法指出:李白当时之所以在那里,本就是汪伦邀请的,所以李白更没有临走时不邀请汪伦送行之理。
那么,这个忽字就应该作另一种解释:汪伦是来送李白的,两个人依依惜别,李白上船离开,汪伦目送李白离去。就在小船离开岸边的时候,汪伦突然来了兴致,要为自己和诗仙的离别润上一点颜色,于是竟然唱起歌来。李白也本以为双方就这样送别了,没想到汪伦竟然唱起了送别之歌。而正是汪伦这种真情和随性的率真,触动了李白的思绪。于是,李白感怀之下,写出了这首《赠汪伦》。
这样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而这首诗的名句,在于最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知道,唐代一尺大约合现在30厘米。按照李白的说法,桃花潭有300米深——当然了,我们都知道李白最擅长的就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写诗,自然不必当真认为桃花潭有这么深,毕竟长白山天池(中国最深的湖)最深处才373米,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更是只有三十几米深。
不过,即便李白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桃花潭总不至于太浅吧?
尴尬的是,据历史学家实地考察发现,桃花潭恐怕真的很浅……有的说法认为桃花潭水可能只够没过腿甚至脚腕的,这有点夸张,如果真是这样,李白的船根本走不动。但是,恐怕这个桃花潭的深度,也就只有几米而已……
相信很多人知道这个事实后,都会觉得上了李白的当的感觉。可是,这个说法正是李白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汪伦和他的情谊能够化作一泓清水的话,即使是上千尺又何足容纳这满满的情谊?
宋代诗论家严羽认为,作诗有四大忌讳:“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而李白偏偏“以身犯忌”,写出了这样的千古佳作,可见其功力之深厚。不过话说回来,若不是有真切的情感,他又怎么能写得出这么多极品诗篇呢?
汪伦的率真和对李白的情谊,成就了李白这篇千古名诗,而李白的名诗,也成就了汪伦留名后世。一对好朋友互相的成全,才是古今交友之圣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