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傳一刻】第178期:讀懂守密的《靈樞》: 探求正

講師簡介

黃曉春,一九八二年本科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在國內臨床八年以後,於一九九零年來到丹麥。兩年後開私人中醫診所至今,以針灸治療及磁療為主。

一九九四年持筆幫助恩師馬少群先生編寫《馬氏溫灸法》一書,暢銷至今。

二零一四年在「國際中醫聯合群」首次解說《靈樞經》繆刺說。並於二零一七年春於「南非國際針灸峰會」上報告關於對《靈樞經》正-繆刺體系的認知。指出《靈樞》有正刺-繆刺-脈刺三足鼎立的針刺體系。中國針灸學的中興有賴於徹底解密這個體系。

近八年深入研究了用於治療頑症痼疾的「陰十一穴」。近十餘年則一直在研發領先世界的dencoclo磁療產品。

二零一七年開始講授《自愈六要》課程(悟道、調心、練功、膳食、安眠、治病),在其中治病部分傳授正-繆刺、十一陰穴刺、馬氏溫灸、磁療等。

中醫家推薦

《靈樞》又稱《針經》,是針灸學術的理論淵源。但由於年代久遠、錯簡脫簡及寫作的守秘特點,已漸漸地讓大家難懂其意。本文中黃曉春老師通過深入研究和臨床實踐,解讀了《靈樞》的正-繆刺體系,認為它們和憑脈經絡刺是《靈樞》相輔相成、三位一體的針刺體系。下面就讓我們跟隨黃曉春老師一起重溫經典,探求正-繆刺真義。

溫馨提示:本文約4987字,閱讀大概需10分鐘。宜泡一壺清茶,慢品。

▽ 講稿實錄 ▽

謝謝關玲群主給我和大家交流的機會,也感謝大家的參與。今天與其說是一場講座,不如說是由我來牽個頭,讓大家一起來重溫經典中的重要段落。今天我講的讀書心得都是一家之言,和大家的見解很可能不一致,非常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和指正。由於時間的關係,我今天只是提供一些線索,而不能盡善盡美地展開來講,請大家理解和原諒。

一、守秘的《靈樞》

首先我說明一下,我習慣將《靈樞》的第一篇的作者稱為第一作者。我認為《靈樞》的《九針十二原第一》、《終始第九》和《經筋第十三》是第一作者寫的,《小針解第三》和《官針第七》不是。我也很想提醒大家,以後不要把《靈樞》的內容都放在一起來講,好像這本書是一個人寫的長篇小說一樣,那樣會產生嚴重的認知方面的錯誤。

我認為《靈樞》第一作者的寫作體系最值得學習而必是守密的。我說守秘,理由如下:

第一,當時限於落後的製作工藝,九針中最細的針直徑接近一毫米,在當時對人體解剖結構認知不足的情況下,針灸教學如果單憑一本書來傳授,是不可想像的,也是極不負責任的。關於傳授場景,在《靈樞·禁服篇第四十八》中寫道:「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這裡說的就是針灸教學時老師和學生在舉行嚴肅的師徒確認儀式後,老師一手拿著書將其交給弟子,一手拉著弟子的手讓他坐下來,給他講解。所以我認為讀《靈樞》不可只看其中內容,還要儘量還原當時老師單獨給弟子傳授的內容這個工作極其重要,否則我們對《靈樞》的解讀很可能就流於空泛。我覺得兩千多年來,學者們在這方面沒少犯錯。

第二,在《終始·第九》有這麼一句話:「傳之後世,以血為盟」,《靈樞》中不只重複了一遍類似的說法,這應該是守密的一個明證。治療的重要內容如果都寫清楚了,誰都可以看了,那麼「以血為盟」就沒有任何意義。

第三,在《靈樞·經筋第十三》中,作者洋洋灑灑寫了不少之後,最關乎治療的,作者只給出一句話:「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如果作者目的是公開傳授針刺體系和針刺技能,那麼就不會只把這句話重複了十三遍。這一篇太重要了,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治療軟組織損傷疼痛。不具體說明治療,絕非沒有必要說或沒有可說道的。這也是作者守秘的證據。前些年,我們丹麥做過統計,去醫療機構就診的病人,有百分之七十多的主訴都是疼痛。我想,在《內經》那個時代,還不止這個比例。因為當時內科雜病不像今天那麼多。所以在針刺治療方面,《靈樞·經筋第十三》在當時的重要性比現在還大。即便是「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這一句被強調了十三遍的非常原則性的話,我認為它的語序還是顛倒的,正常的語序應該是「劫刺燔針,以痛為輸,以知為數」,這裡「劫刺」就是速刺的意思。請大家注意,在《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開端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叫做「刺之微,在速遲」。這是一句再重要不過的話了,但是,很多注家都把它忽視了,比如《小針解》一篇就將這句話解釋為扎針該快要快,該慢要慢,這種泛說、俗解必須受到批判。我認為,這裡講的「速」,就刺的意思,這種指的是病位刺,我也稱之為正刺。這種刺法在多數情況下不留針。只有不留針才能做出層次論的正刺。我認為,雖然第一作者不說,但他心目中想用的關於刺法的描述,很可能就是一個「正」字。這個「正」字是我根據繆刺的「繆」字推出來的,所謂繆,似謬非謬也,也就是看上去荒謬而實際上不荒謬之意。「刺之微,在速遲」的「遲」字,我認為應該是指繆刺,因為繆刺時要留針。有人會問,為什麼作者不把正刺寫出來?為什麼不把正-繆刺放在一起來寫?我認為作者如果寫出了這個「正」字,或者更進一步講正-繆刺放在一起說,那麼這些刺法的操作就很容易被人們猜出來,也就很難保密了。

我還認為《小針解第三》是後人加上去的,所以我也不視其為經典。這一篇是因《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難懂,所以做的解釋。但是其解釋了無深意,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我認為,《經筋第十三》應該要放在第三篇這個位置理由是我認為對於《經筋第十三》中「以痛為輸刺」的解釋,就在《九針十二原第一》的前頭那一段最著名的經文中。對於這段經文,後世100位學者中大概給出110種解釋。為什麼有110種呢?多的那10種就是有人在年輕或中年時解釋過,到老了又改詞了。這麼難解釋,大家就想不到是因為作者不想寫清楚嗎?如果原始的《靈樞》是寫在這個木簡或竹簡上,那麼因為講課時搬動這堆竹片不是很方便,為了守秘,它的標題和內容,作者認為有必要放在不同的篇章來寫,讓大家看不懂其實質內容,等到要講課時,才手把手來教,揭開這個秘密。但為了方便搬運和對照,不同篇不應距離很遠。我懷疑《小針解第三》是王冰或其他人做的手腳,被強調了十三遍的「以痛為腧」,放在第十三篇的位置,可以方便記憶,這可能是王冰等人自己打的如意算盤。

二、正-繆刺之秘

1移神氣治的繆刺

關於正-繆刺之秘,我是先解開繆刺之秘的。這還要感謝天津的魏連海醫生。前幾年他在微信群里上傳了一段《靈樞》有關繆刺的經文,當時我一看就感覺得眼前一亮,因為在臨床上已經做了將近二十年的繆刺,所以我可以一下就看懂。但是當時還是非常欽佩經典寫到的這個「移神氣治」,這個順序就非常符合臨床的規律。繆刺的實際操作是在體表的任何地方下針,只要扎得很淺,讓針倒伏,那麼疼痛就會減輕或消失。這個效果來得非常快,有的只需幾秒鐘,少數需要幾分鐘,慢慢地積累效果。當然繆刺不是光治療疼痛的,這是另外的話題了。單純使用繆刺,就能夠立竿見影地解決疼痛問題,甚至達到痊癒的效果,這種例子並不少。

我想,繆刺起效的機理大概是這樣:首先,要明確繆刺治療作用並不限於止痛,我們用疼痛來解釋是因為它比較明確和單一。我們知道,疼痛是人體系統中一個強陽性的預警信號,主要有兩個功能,顯示體表受傷的部位(主要是外傷)和病患的病位。疼痛是我們的元神系統感知傷病態並發出警報,排在很多症狀的第一位。

其次,我認為衛氣在這個預警工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內經》說衛氣「慓疾滑利」,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容。我覺得《內經》講這個的時候,含有這層意思:除了治療作用,衛氣也經常會搗亂。《內經》不止一次提出「邪氣與衛氣相得而病發」,注意,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那麼衛氣有與疾病相爭的功能,但如果過度預警則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傷害,這個不好的層面其實就是在造邪、在造病。

在這裡我想舉一個衛氣與元神聯手動作而過度預警造邪的例子:抽筋。這個大家都有體會,尤其我們到冷水的深水區的時候,一旦抽筋,我們很可能會因游不動而喪生。我想,人體的預警系統的過度反應有其正面的意義。因為如果不痛不癢,你還會關注嗎?你的注意力還會集中嗎?如果真是讓你痛得一塌糊塗、刻骨銘心,這你就記住了。所以,抽筋會讓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知道在什麼時候你會出現這個抽筋的狀態。那麼你下次在臨近這個海邊的時候,如果是冷水的深水區,你就不會進。有人會疑問,用繆刺移神是否會掩蓋症狀?我認為不會。因為疼痛已經折磨過你了,已經引起你的注意了,這時把疼痛去掉是不會掩蓋症狀的。

《靈樞》的繆刺,就是解決這個過度預警造邪問題,使機體愈。其中所謂的「移神」,就是將衛氣與元神在病位的聯合動作,轉移到針刺的損傷位,這時病位的氣機流通就會趨於平和,人體就不再處於因疼痛而緊繃的狀態,緊繃狀態解除後,病情一般就向愈,此時再讓患者適度活動更會促進痊癒。所以,在病位的氣機處於淤滯的狀態而沒進入結的狀態,疼痛處於早期或中期以及過敏等等病症出現時,要用到繆刺。繆刺是醫學史上應占有相當地位的醫學藝術。繆刺是一切微針療法的鼻祖,儘管各種微針「創始人」不一定認識到這個事實。

2上守神的正刺

那麼這個繆刺我們解釋了以後,我想再來解釋一下《靈樞》提出的正刺。

在《靈樞》第一篇的那一段,最著名的那段經文裡邊所展示的「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這個「易陳而難入」,實際上我認為不是說小針之要很容易寫出來而人們很難懂,而是他不要你懂,所以「難入」是這個意思。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句。是《靈樞》的作者一種少見的感慨。注意,他帶著感情來說話時,你要特別小心了,這絕不是可以一帶而過的,而是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個是講病之神的感知系統,你在扎針時,要和病家的感知系統合一,這可太妙了!所謂「守神」主要是守這個東西,不是別的。你要懂得這個,那麼在實操的時候就知道都不用著那麼多解剖結構方面的概念。因為病家感知到的病位,在多數的情況下,比你用解剖找到的病位還靈便得多。它可以非常確切地告訴你痛點在什麼地方,應該以什麼方向進針,應該扎多深,像一個活體解剖的路線圖。而且在實操中,機體的變化真是無窮的,你作為一個施術者,根本不可能跟得上趟。在這個病位扎透了以後,你再讓他活動,下一個疼痛位會遠遠地跑到了另外一個地方。至於為什麼疼痛位會出現在那個地方?匪夷所思!即便是解剖學得再好的專家或教授也理解不了。所以,這個經文在講:「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你別瞎搗鼓、瞎琢磨,就跟著病家之神所引領的這條路,扎了就挺好。

三、《靈樞》三位一體的針刺體系

把這些理解了,對我們理解《靈樞》的作者其真正的針灸體系有極大幫助。現在的針灸教學,對比我們以前的,我估計大體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我們以往在學校學針灸主要是講經絡和腧穴。但是我認為,《靈樞》第一作者,他原本的針刺體系,大概有三大塊:第一的是正刺,第二的是繆刺,第三位才是憑脈經絡刺,它的次序是這樣來的。在治療經筋病的時候,用正-繆刺不用考慮經絡和腧穴,治療就很有效率。可以達到《靈樞》作者所要求的十拿九穩這個層次。

我相信,《靈樞》的這套刺法,是目前為止最高端的一套針法,但是很多都失傳了。現在有些人在複製憑脈經絡刺這個東西。但是複製的成敗,這個要看實際的檢驗。而且,我想提醒大家,複製成了,也得懂何時用正刺,何時用繆刺,何時用憑脈經絡刺。它們是不同的分工,不可以拿一個方面就代表了整個系統

市面上有這麼多的微針療法,那麼它們有沒有一種共性的起效的機理呢?我認為就是繆刺的原理。比如說耳針,很多人可能在強調一種所謂的全息理論。這些全息、卦象、五運六氣等等理論,都可以一起來討論,即便是經典講的話,我認為也不要把它當做一種理論,先當做一種假說來驗證。因為估計我們很多人都已經吃過大苦頭,在學校里學了很多理論,自認為顛不可破,但實際上是這麼一回事嗎?非常值得懷疑。所以,一切要驗證。那麼,正刺得驗證,繆刺得驗證,憑脈經絡刺得驗證,驗證的就是它的特異性。這樣,我們才有一個比較公平的標準,再去驗證其它的療法,比如耳針,看看它到底除了這個繆刺的效果以外,還有多少其他的效果來支持全息理論。

四、具體實操有講究

當然,這裡還有一些有關繆刺具體的實操問題。一針下去就完了?難道就這麼簡單嗎?並非如此。它在實際操作中還要有所講究。

還有正刺,有一個比較經典的說法,就是說你要在動態找出它的點位來針刺,所謂筋膜的張力比較突出的地方。但實際操作是五花八門的,比如陰陽兩分,針刺部位不同,分上部和下部,上部的疼痛程度明顯大於下部,那麼你針刺下部時,如何找穴?這時就需要靠查體。

再有一個就是「以痛為輸」,《九針十二原第一》的第一大段所解釋的就是這個,就是說這個正刺。實際上,它是有深意的,疼痛的確是所有的症狀中的最主要、最龐大的一個症狀。以此說來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意味著正刺就是刺痛位。我們知道,古人寫書的習慣是強調重點,不是全面概括,所以,我們現在講究把話說全,要把這些古人沒有說,但是存在的話給說全。也就是說,疼痛為主症,剩下的症候群,也都在「以痛為輸」體系內,或者說是在正刺體系比如,你遇到了一個小的結節,這個結節使機體產生麻木狀態,它是不是在「以痛為輸」的體系內呢?當然是。至於疼痛,只不過是它的一個標杆,一個招牌菜。

「十一陰穴刺」是我研究正刺的重點之一,沒有辦法講,必須看實操。

五、集思廣益,形成真正的針刺體系

針灸的現狀是百花齊放,但是非常不幸,卻沒有百家爭鳴,好像大家都一團和氣,像是在生意場做生意一樣。其實最好是集思廣益,形成一種學術,一個真正的針刺體系。這也就是我今天說這番話的本意,引起討論,是我的初衷。

整理校對:采采 周園 陳劍城

審核:黃曉春

編輯:朱麗莉

· 本文來源於黃曉春老師2017年11月20日在「紐約中醫論壇」的講課整理,由「中醫家」協助整理編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