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宜用理中汤调理
理中汤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等分组成。方中以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脾胃,用干姜温中散寒,是温补脾阳的良方。
《论》中原方后的加减法有:
脐上动,肾虚水气上凌,去术之壅滞,加桂以降冲逆;
吐多属气逆,仍除壅气的白术,加治呕的生姜;
下利严重,是水湿偏胜而下趋,所以仍须用白术助脾胜湿;
心下悸,是水气凌心,加茯苓甘淡利水;
渴欲得水,是脾不散津,水饮停留,与津伤燥渴不同,故加重白术以培土制水,健脾运湿;
腹中痛,为里虚作痛,痛必喜按,所以加重人参以补中气;
里寒太甚,须加重干姜以温中散寒;
腹满是阳虚寒凝,故去白术壅补,加附子辛热以助阳散壅。
以上八种加减法,加的在理,去的未必妥当,应在临床酌定。后人在仲景制方的基础上创制新方,如香砂理中、丁蔻理中、附桂理中、吴萸理中、椒梅理中,乃至连理汤、治中汤等,均以理中汤加味而成,有其独特的功效,是临床的常用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病案一:柳某,男,57 岁,农民。1964 年4 月23 日就诊。
患者身体壮实,自30 岁左右即患气痛(按:可能是胃炎或胃溃疡),迄今20 多年,屡治不效,渐入老境,几乎2~3 日痛一次,痛势增剧,痛时需俯卧,以手垫于脐腹则减,甚则吐酸,嗳气,或索饼食则痛渐缓,腹中有物状包块,时聚时散,但痛后疼胀特甚,腹部柔软,形体枯萎,面容憔悴,脉微细弱,舌质淡,苔白滑。本病由虚寒所致,投以温补脾胃,试图拨乱反正。
处方:西党参15g,土炒白术15g,炮干姜10g,炙甘草5g,广木香5g,西砂仁6g,黄连炒吴茱萸6g。水煎文火久煮,每日1 剂。
病者服1 剂后,痛势稍平,腹中之物如失。服第2 剂痛已停止,饮食倍增,尤以精神显著好转,共服10 剂,体质恢复能参加一般劳动,陈年痼疾,一药而愈,十分欣喜!
病案二:裘某,女,52 岁,退休工人。1993 年4 月5 日就诊。
病者素体虚弱,饮食稍有不慎,即腹胀肠鸣泄泻,轻则每日1 ~ 2 次,重则每日5 ~ 6 次。便下溏软,或纯下稀水,肛门坠胀。精神疲乏,食纳乏味,头晕耳鸣。血压偏低,呈贫血面容,脉细弱,舌淡苔白润。
处方:党参15g,白术10g,干姜10g,炙甘草5g,广木香10g,川黄连3g,神曲15g,厚朴10g。每日1 剂,水煎温服。
二诊:4 月10 日。服前方5 剂后,泄泻完全停止,精神好转,饮食增加,脉缓而有力,舌淡红润。拟补益脾胃,兼调气血,方以归芪六君子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20g,当归10g,党参15g ,白术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10g,山药15g,广木香5g,炙甘草5g,生姜3 片,大枣3 枚。嘱服10 剂,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温服。同时每日早晨空腹冲服健脾益气冲剂1 包(含生药量15g)。
经调治半月,一切恢复正常,饮食量增,遂停汤药,仅用冲剂和归脾丸巩固治疗。半年后来诊,体略发胖,精神健旺,能操持家务,一切如常。
按:脾虚腹泻是临床常见症状,因为脾胃功能不足,饮食稍事不慎,即可引起腹泻,治当健脾止泄。理中汤温理中焦是首选方,方中加小量黄连苦以坚肠,且配以干姜之温,寓有反佐之意,又与广木香同时入药,实即香连丸,有理气止泻之功。理中汤加黄连即连理汤,是一张止泻的好方子,是温病家巧妙地在辛温大热药中,稍佐寒凉的典范。
脾胃虚寒腹泻一证,急则止泻,泻止后应予平补脾胃,六君子汤属平补剂,可作巩固之举,再继之以归脾丸竣功,对于调补气血颇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