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光日新1110】进得来,也要出得去。(图:少儿才艺11)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琐事杂记  

古诗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代有句话叫“外面的人想进进不来,里面的人想出出不去。”

这些话都告诉我们,要全面的看待问题,要既能进得来,也能出得去,否则就可能会不全面,有失偏颇,甚至犯错。

好像是听的“名字散文”里讲过的一个案例:说有一个人到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去查资料,对照资料中介绍的症状,他几乎都符合,因此他怀疑自己得了绝大多数的病,有的是早期,有的甚至已到了晚期,有的虽然没得,但是也有了将得的先兆,甚至是只有异性才得的病,他也有类似的症状......后来他去找他的医生朋友拿药,好像在朋友的开导下才走出了“阴影”。

无独有偶。我在大学的时候,原本也想自学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之类的课程。后来,一位学心理学的学长提醒我,学心理学最好要有导师的引领,否则,就可能会感觉书上的“症状”完全符合自己而无所适从;做心理咨询,也一定要有同行一起,否则容易陷入某种情绪太深、无法自拔。最终我放弃了自学的想法。

最近在听一些老中医的故事,据他们介绍,一些祖传秘方之所以不敢轻易给人,就是因为这些方子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经典方的基础上进行增增减减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不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只用一个固定的方子,轻者达不到疗效败坏了“祖宗”的名声,重者是会出人命的。因此,对待“秘方”、“经典方”,既要进得来,研究透各种成份所起的作用;又要出得去,能够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对经典方进行增减。

这几天翻了翻《本草纲目》,里面介绍的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很多食材都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要记住每一样东西的气味特性、主治、附方等,真的很难;而要把这些东西搭配起来,有针对性地治疗某种疾病、调理某些人群,就更难了。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有些东西或许不必再死记硬背了,但是如何用,就必须要背得滚瓜烂熟了,只有这样,才能进得去、出得来,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的时候才会既准又快地找到解决办法,才能真正地彰显出水平的高低优劣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