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高等院校的历史变迁
资料图片
中央警察学校
记者 张贤达
伪满中央警察学校位于伪满新京(长春)南岭小街,于1932年11月成立。建校初期,在长通路上的临时校舍内上课。1935年7月,该校在南岭(新京大同学院的东北)开始建设新校舍,并于1938年建成后搬迁至此。
伪满洲国成立后,警察基本上来自于中国原有的系统,人员和政治倾向比较复杂,就是警察中的日本人,也是临时拼凑的。为了使他们尽快达到伪满洲国“建国理想高度”的要求,必须对他们进行洗脑,所以建立警察培训机构获得高度重视。1932年6月,伪满洲国公布了归属民政部警务司的中央警察学校的官制;11月,该校成立。
中央警察学校成立时,分为本科、别科和研究科,还有一个附设的警察官练习所,该校校长由警务司长兼任,第一任为甘柏正彦。
1937年,原军政部和民政部警务司合并组建治安部(军警合一)。到了1943年,因战事吃紧,需强化军事,治安部又将警务业务剥离,改为“军事部”(军警分离)。就这样,1943年4月,剥离的警务司又成为国务院总务厅直管的“警务总局”。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时,第一任警务司司长兼中央警校校长甘柏正彦自杀,该校很多高级教职员被苏军俘获并遣往西伯利亚。因为警察的“军人”身份比军人更具“政治倾向”,因此,他们的境况也比军人更差,“新京第一警察学校”校长大森清助等,就死于西伯利亚战俘营。1946年10月后,中央警察学校校舍被国民政府接收,并入“国立长春大学”。
建国大学:
伪满洲国最高学府
记者 张贤达
很多日本人来长春旅游,都想到伪满建国大学旧址看看,因为这里曾是伪满最高学府。时至今日,它在日本的名气仍然很大。建国大学旧址就在今天的长春大学院内。
计划培养伪满洲国领导者
建国大学始建于1937年2月,1938年5月正式落成。建国大学内的建筑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办学目标却很惊人“以民族协和为国是,培养满洲国自己的领导者,共同建设王道乐土”。
建国大学学制长达6年,分为前后两期,各3年,有充分的时间开设各方面的课程。学生在前3年基本上学的是相当于今天高中程度的基础课程,包括自然和人文科学基础、第二外语等,还要进行精神、军事、武道、作业、农事等训练课程;在后3年,侧重于专业课程,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科目。
从1938年5月到1945年6月,这里共招收了8届1300多名学生。因为学制较长,真正毕业的学生只有1943年到1945年的三届。1943年6月,第一届学生毕业时,溥仪亲自到场并为学生们颁发毕业证,以示重视。
张景惠任校长
说起伪满历史,很多事都绕不开伪满总理张景惠,因为他在很多时候充当着“牌位”的角色。建国大学隶属于伪满国务院,日本人自然会把张景惠“请”出来,做这所伪满洲国最高学府的总长(校长)。实际上,这仍然是一个不管事的角色。
建国大学每届招收150人左右,其中日本人75人、中国人50人,朝鲜、蒙古、俄国共25人。建国大学把这些学生“混搭”在同一间教室上课,同一处寝室睡觉,这显然是为了“民族协和”。可是校方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些学生加强了管制。建国大学将25名学生分为一组,在一个“塾”内共同学习生活。每“塾”都是一个一层的独立建筑,内设寝室、自修室、塾长室、盥洗室、厕所等房间。每个“塾”内设有塾长(日本人),外加一名高年级的“指导学生”,借以控制和管理学生的生活,掌控其思想状态。
1945年8月12日,苏联宣布参战,建国大学全校紧急集合。校方命令学生分列两边,一边为日本学生,另一边为其他民族学生。作为该校实际负责人的日本副校长宣布,日本学生都要参加伪满洲国保卫战,其他民族的学生愿意参加者出列,结果无一人出列。
成为革命活动据点
当年,能考上建国大学的都是顶尖的年轻人。尽管日本人管理很严,但在中国学生中间,反满抗日情绪日益强烈。学生们成立进步书籍读书会,投奔关内国民党和共产党、直接参加抗日活动等行为比比皆是。据悉,1941年3月,共有18位学生因“抗日”而被捕,这也直接导致日本副校长辞职。
日本战败后,建国大学解体。1946年10月,校舍被国民政府用于国立长春大学,并在此开设了长春大学农学院。长春大学成了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很多进步师生在此参加了革命活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在此创办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门学校。此后,该校校名多次变更,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定名为长春大学。
新京工业大学
记者 张贤达
国立新京工业大学位于伪满新京大同大街与文昌路交会处东南。从1938年创建到1945年8月伪满洲国灭亡,该校一共招收了9期学生,共计1600多人。
新京工业大学的学制4年,开有8个学科,分别为采矿、冶金、电气、通信、机械、应用化学、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其中中国籍学生占1/3左右,一半为日籍学生,其余是韩籍和其他民族学生,而日籍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从日本国内直招的,这些学生混编编班。
在校学生全部实行住校制,管理比较严格,学监和学生科长都是日本军人,学生的班队长多是高年级的日籍学生。在校期间,师生们每天清晨要遥拜天照大神和日本天皇,餐前要向天照大神感恩祷告,还要经常参加建国神庙参拜仪式。除专业课程外,学生们还要参加军训,到了后期更要参加诸多的“勤劳奉仕”劳动(义务劳动性质)。
日本战败投降后,该校解体。1946年10月,该校被国民政府接收,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立长春大学,分为文、理、法、工、农、医6个学院,新京工业大学就此变成国立长春大学工学院。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原国立长春大学工学院被并入沈阳工学院,就是后来的东北工学院,即现在的东北大学。
新京大同学院:
伪满的“干部培训班”
记者 张贤达
新京大同学院旧址位于今吉林大学南岭校区。该校于1932年成立,先后培养了19期毕业生,是不折不扣的“伪满干部培训班”。
前身在沈阳
有人形容新京大同学院是一所“特殊的高等院校”, 其学员来源主要是各部门的在职官员、各大学毕业生及留日学生,他们大部分已经接受过正规的专业高等教育,来此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强化培训后,再分配到各部门出任要职。
这种安排与新京大同学院的功能是分不开的。资料显示,新京大同学院的前身是1931年11月由日本关东军“自治指导部”在奉天(沈阳)成立的“自治训练所”。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移交给资政局主管,并迁往新京(长春),改称“满洲国资政局训练所”。1932年7月,在训练所的基础上,借用伪满洲国“大同”的年号,设立了“大同学院”。当年10月,第一期学生就毕业了。
培养中坚官吏
新京大同学院由伪满国务院总务厅管辖。它的培养对象是伪满洲国的中坚官吏,重点培养学员的精神素质和综合行政能力,开设的课程有“建国精神”、国家政策、官吏之道、军事战略等,辅以军事、实弹、体育等实训科目,从国家意志、团队精神和执政能力上培养出了一批批伪满洲国的中坚卫道士。
新京大同学院更像是一个“干部培训班”,对伪满洲国的官员们来说,能到这里学习一段时间,不仅意味着镀一层金,更意味着“光明”的政治前途在向他招手。从这里走出的学员,上至省长部长,中至市长,下至县长、课长(科长),无所不有。
日本战败投降之后,新京大同学院随之解散。1946年10月,校舍被国民政府接收后,并入国立长春大学。1954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在此设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
新京陆军军官学校
记者 张贤达
新京陆军军官学校位于新京(长春)东郊拉拉屯(旧称同德台)的高地上(今自由大路与东四环路交会处,装甲兵技术学院处)。1939年3月,伪满洲国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模式,建立了正规化的军官学校,称为“满洲国新京陆军军官学校”。
新京陆军军官学校的招生不参加统考,由学校单独招生,考试科目与一般大学相同,分别为数学、物理、化学、汉语、日语、历史、地理7科。除了上述文化考试外,身体检查也是相当严格的。从1939年3月一直到1945年8月的6年多里,该校共招收了7届学生,前后共有近3300名学生进入该校学习。其中,第三届和第六届从日本报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合格学生中,直接招收了共200名日本留学生,其余的学生都是从伪满洲国具有高中毕业学历的学生中招录的,这些人中当然也包括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学生。该校最著名的学生当属以后当选为韩国总统,并引领韩国走上经济腾飞之路的朴正熙。当年,他就是新京陆军军官学校二期的学员。
学员完成两年预科学习后,授予上等兵军衔,下放到部队实习,半年后预科结业,授予中士军衔,进入本科学习,成为军官候补生;再经两年的本科学习后,授予上士军衔而毕业;再到部队见习半年后,成为正式军官,授予少尉军衔。
因为这里是完全模仿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而建立的军官学校,所以不光是照搬教材和学校管理,就连教育风格和那种武士道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这里培养出的学生争强好斗,狂妄自信,成为伪满军队和日本军队中(只有日本留学生有资格进入日军)的骨干。
1943年后,第一届学生从这里毕业,前三期毕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基本都上了战场。1945年8月,这里的一部分中国学生调转了枪口,跟日军作战。日本战败投降后,当时尚未毕业的中国学生一部分转入国民政府组建的东北大学继续学习,另一部分直接加入了国民党军队,在长春被收编为国军第四纵队,后被派驻营口。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起义,投奔了共产党的军队,该部队当时的骨干就是当年新京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
新京法政大学
记者 张贤达
新京法政大学位于伪满新京(长春)大同大街与磐石路交会处,前身是伪满司法部法学校。
1934年1月,在司法部和外交部共用的第二厅舍(今市公安局老楼)内开设,当时只是司法部人员的培训班。1934年10月,第一期公开向社会招收了50名学生。当时招收的学生资格为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任课老师都是司法部的高级干部。
1935年,司法部法学校迁往新京大同学院北侧与“中央师道训练所”共用的新校舍。直到1938年1月,这所学校始终由司法部管辖。
1939年1月,在司法部法学校基础上成立了新京法政大学,改由文教部管辖,主要培养司法人才。
1939年1月后,新京法政大学在原司法部法学校以西、大同大街以东、繁荣路以北的地方修建了新校舍。该校舍今为长春外国语实验学校(原“光机子弟小学”教学楼)。
新京法政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前一年要进行各种实习,所以该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很强。不过想要真正上岗,同样需要到新京大同学院短期培训,以“统一思想”,也需要到地方法院和检察院实习后,方能成为司法官。
伪满洲国灭亡后,新京法政大学自然解体,1946年10月被国民政府接收,组建了国立长春大学。目前,该校旧址尚在,在卫星图上依然清晰可辨。
1955年,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中科院长春仪器馆在此设立子弟小学。后来,该校改名为长春外国语实验学校。
伪满洲国民生部主管学校教育、保健卫生、社会设施、礼教等事宜。旧址位于人民大街3623号,建成于1937年,主楼二层、地下室一层,虽然不高,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看还是很宏伟的建筑,现在是吉林省石化院,建筑外观一点没有变。
正门,6根大园柱子使建筑看起来很宏伟
左边是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子,右边的铜牌是石化院的牌子
大门北边是地铁1号线儿童公园站E出口,紧邻的高楼原来也是一处2层伪满时期建筑
————————————————
长春的母亲河——伊通河,经过多年的治理,两岸形成了沿河公园,我已经介绍了几处,今天介绍的是东大桥以北,永宁桥以南的一段。经常乘高铁往返长春-吉林之间,列车在永宁桥边通过时,就能看到这段伊通河两岸的绿化带。当你走在这里时,又是一种体验。
游览路线地图,从东大桥地铁下车,沿西岸北行,到永宁桥过桥到东岸返回,用时约1.5小时
从这里进入欢乐岛,原来有些游乐设施,但现在已拆除,岛上空地成了老年人跳舞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