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340:江歌案受益人更名仍难逃良心谴责,江母自救才是活结。/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的绘制方法
广义的人格:是个体具有的能力、兴趣、态度、气质、性格和其它行为差异的混合体。
狭义的人格:除能力以外的部分,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性格、气质、价值观、人际关系和情感等。
推理法:在某种人格理论指导下,确定人格特征的结构,并据此绘制测验。
题目选择必须使其内容,能够测量要测的人格特征。内容效度非常重要。
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根据莫瑞提出的15种需要,选择了一套反映这些需要的题目,组成15个分量表。
经验法:完全依据经验来选择题目。首先抽取已被公认为不同类型的几组被试,并以此为经验效标,对被试施测编制好的大批题目,选出能把不同被试区分开来的题目,组成人格测验。
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把大量的题目施测于效标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对每题的反应,凡能区分出效标组和正常组的题目保留下来,组成问卷。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三年前的江歌案轰动一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案中受益人刘某现已更名刘暖曦。
很多人不知道江歌因她而死,也不知道她为逃脱责任,曾恶意辱骂江歌母亲。
江歌案发时,众人一口谴责刘某,但其自私、贪生、推脱责任和混淆是非的本性,使她显得理直气壮,江歌并非我杀,大家为什么会骂我。曾经内疚却得不到原谅,自称并没有对江母做过什么。这一切似乎事实大相径庭。
有人说,如此薄情寡义的人,认为换个名字,今后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如果她得不到江母的原谅,她这辈子的生活可能就不会平静。
对于个人来说,即使从意识层面,能够自己原谅自己,侥幸得到看似正常的生活,但潜意识中的罪恶感和愧疚感,是永远都无法抹去和逃避的。
更名本身更说明了,她自己都无法真正原谅自己。如果真的问心无愧,光明磊落,又何必为此大费周章。
人们都会逐渐忘记江歌案,但江母永远都不会忘记。她一直走在为女讨回公道的道路上。
一方面要忍受失女之痛,另一方面还要忍受不明真相之人的攻击伤害。
杀害江歌的凶手在日本审判,获刑二十年。这对于杀人偿命的国人认知来说,无异难平心头之恨。尊重法律是任何人的底线,日本法律就是如此,人们不必对此有何异议。
江歌在刘某生命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献出宝贵的生命。受益人不但没有感激之情,还一直在抹黑江歌,攻击谩骂江母。这更是江母难以接受,始终无法走出阴影,更无法放下。
我们无法要求江母选择原谅,更没有权利要求江母放下。因为她没有得到应有的公平待遇。
江母是一个单亲母亲,独女惨遭杀害,无异于天崩地裂。她只是要为女儿讨回公道,并没有错。人们没有必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评论曾经被极度伤害的人。
据悉,江母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承担民事责任。
从案件来看,江歌的行为,应该属于见义勇为,作为受益方,给予受害方适当的补偿,有法律依据。
江歌母亲还可以通过申请见义勇为奖,来得到适当的补偿,更能使江歌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案件发生在日本,申请见义勇为程序可能更为复杂,可向相关部门咨询。相信会得到公正待遇。
人们说,只有善良的人做错事,才会受到良心谴责,而没有良心的人是不会为犯错自责的。
只有法律,才能安慰善良受伤的心,才能惩罚没有良心的人。
有人说,江歌去世三年多了,哪就放过江歌,放过刘某。但真正能够放过刘某的,只有她自己。只有当她有一天为江母付出了应有的代价,才能被江母放过,被自己放过,别无它法。
作为江母,维权是正当的行为,无可厚非。在维权的过程中,要放平心态,因为她是正义一方,公道一定能讨到。
同时要明白,所谓公道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公道。相信江歌在天之灵,也不愿看到母亲为此事,长期奔波劳累。
         愿生者安心,死者安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