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烧窑儿挑炭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军哥微信:37096414

1

数九寒天,家乡迎来2019的第一场大雪。隆冬的日子,总喜欢看到火红的东西,尤其是的一盆通红的炭火,总能带给人浓浓的暖意。

每每寒风怒吼,天寒地冻,虽可以使用各种取暖设备,时常还是会想起在家乡时,一家人围坐一盆通红的炭火,闲聊的时光。

豫南地处大别山区,曾经在冬天里,很多农民都会为一件事奔忙——烧炭。

烧炭,老家俗称烧窑,对于从山里走出的人来说,都不陌生。

家乡有一句话: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烧窑儿挑炭!很小的时候,经常听到母亲对我说:你人老几代都是烧窑的,到你这儿,尽量供你读书,你要争气,以后莫烧窑……

可见,烧窑是社会地位多么低的营生。

烧窑被人看不上,主要是在于它的苦,有多苦呢?有句古话为证:人生有三苦:挑炭、运粮、开荒土。

苦到最能忍受、最勤劳的山区农民也难以承受。苦到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著名的诗歌《卖炭翁》可以为证。

2

小时候,大人讲过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说是一个书生,几次路过炭窑,都看到烧窑的汉子们大块吃肉,甚是羡慕,于是赋诗一首:

窑烟一起万丈高,顿顿吃饭肉汤淘

念尽诗书有何用,当初不如学烧窑

书生的故事成为大家的笑谈,主要在于他把偶尔见到的烧窑光鲜的一面当成日常,没有体会到烧窑每日的累与苦。

▲网友拍摄的曾烧炭的小窑

烧窑的窑头确实初一和十五会稍稍改善一下伙食,有些荤腥来慰劳窑夫们,主要还是在于烧窑是种高强度的体力活,夜以继日,焚膏继晷,终日少得空闲。伙食太差,一般人真是难以支撑。

烧窑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此每逢初一十五改善伙食开荤,还有另外一个功能,总是要先用荤腥来祭拜山神土地,祈祷一切平安。

爷爷在世的时候讲,烧窑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体力活,从早到晚几乎没有时间歇息,从砍柴到截成一段段的木头及劈柴、垒窑至烧成木炭,至少需要10个小时,原材料多的情况下,有的甚至要几天才能完成。

烧炭的窑孔一般都在大山里面,便于就地取材,但也不是随便什么山坳就能做的。

一般要在一个山脚或山间的避风处,不能选在风口处,否则容易造成顶风,影响烧碳和点火。窑顶厚度要在5米以上,如窑顶土薄,可能会造成窑温升高崩塌。

还要选择柴伙丰富的地方,最好硬木多,比如栗树,是很好的原料,烧制的木炭都为上品。

3

烧炭的窑孔一般呈大半个圆形状,先用锄头划一个大致的轮廓,然后把圈内的土都挖出掏空,四周靠边沿之处,留好三至四个烟囱洞和一个观火眼。

一座炭窑一般要有七八个壮劳力,最先要干的就是砍树,准备烧炭的原料。

每人拿一把斧子,在陡峭的山腰垅坡里,见碗口粗的树木,挥斧就砍,然后斩头去梢,将中段砍成五尺来长,不带枝叶的光木段。

砍好的原料还需要运到窑口,大山里完全靠人力,这个环节俗称“背马”。原料拖到窑边,接着就开始装窑,树段竖直,从里到外,按一定的层次程序排列于窑孔之内,把含有松脂的、容易燃烧的松木段放在引火口。

然后在排列着的木段上端盖一层厚厚的柴草,柴草之上再覆盖黏性度较高的黄泥,要有一定的厚度,先用脚踩,再用长木棍子不停捶敲,直至黄泥光滑油亮为止,这就是窑顶,相当于屋瓦。最后就可以点火烧了。

窑内木材在炭化过程中先会释放大量白烟,等木材水汽蒸发完,待窑顶排出的烟变成蓝色之后,再烧几个小时就可以熄火。

木炭是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经过不完全燃烧得到的,虽然外观有所改变,但却很好地保留着木材的特性。

熄火后,如果封闭窑门和出烟口,让炭在窑内自然冷却一天一夜后,打开窑门取出的就是黑漆漆的黑炭,这种炭卖相差,烟也多。

若是熄火后,立即用长长的炭钩,将滚烫的炭从窑内取出,然后快速的用湿沙土覆盖冷却,由于在消火前接触了空气,炭的外部被氧化生成白灰,于是这种炭就被称为白炭。

虽然烧制工序区别不是很大,但白炭却比黑炭昂贵得多。黑炭硬度较小,质地松软,敲击时发出哑音,虽然容易着火,但却不太耐燃,火力也弱。

白炭质量虽轻,却硬度很高,敲击时有清脆的钢音,燃烧时不会产生烟气,耐烧且火旺。

4

由于烧炭需要挖土开窑、用斧砍树,放火烧炭,很多都是有些危险性的工作,又在深山野林,所以,为保平安,讨吉利,窑上是绝对不可以乱说话的,尤其是很多不好的词汇,都要回避,都必须用其他词代替。

比如,下雪了,老家雪和血同音,只能讲下渣子;斧子不能叫斧子,叫四陆;至于带有血、死、白之类的字眼,更是不能脱口而。禁忌非常多。

烧炭属于小本经营,窑工是一门苦差事,他们多小户的农民,为了谋生,带着一冬的希望,钻入深山老林之中,整天“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依然“心忧炭贱愿天寒”,期待能带来收入改善生活,过个好年。这些禁忌从侧面也反映了烧窑的不易和小心。

炭烧制成功还不算大功告成,把烧好的木炭运出深山才算全部完成。

这一步也不是那么容易,炭窑都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只有靠人力才能运出,因此,几十年前的冬天,老家所在的村子几乎家家有人参与的活计就是挑炭。

有人是给收炭的老板挑,赚点劳务费;有人是从窑头手里买的,挑到集市上贩卖,赚点差价。

挑炭也不是人人能干的活,要翻山越岭,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如果再赶上大风雨雪,真是苦不堪言!但那时山民能挣钱的路子很少,每天上山挑炭的人很多,甚至山外的很多农民也会来山里挑炭赚钱。

父亲说,他10几岁的时候,大集体时代,队里集体窑任务完成后,允许每家自己去山里烧一些,算是山民的福利。

父亲和爷爷两人去烧点炭,好过年用。爷爷装窑,父亲递木材,木材都是湿漉漉上了冻,长时间摸这种冰冷的木材,手全部冻得发肿。

好不容易烧好炭,赶上大雪封山,山里雪深过膝盖,父子二人几乎是一路爬着把一点炭拖回家。

5

炭烧起来辛苦,工序繁杂,颇费人力,因此炭价格也不便宜,虽然家乡在山里,当年有多口窑烧,用炭又干净又暖和,但是炭绝对不是普通农家可以随意可以烧来取暖的。

冬天虽然家家户户都会烧炭或挑炭,但日常取暖都是烧柴火。如果从早到晚完全烧木炭,一天至少得十几斤,就按照目前木炭几元一斤的价格,普通家庭也是烧不起的。

这些烧出来的炭大部分外运到城镇,卖给城里人,农村也会大量销售,冬天乡镇逢集,木炭交易行是非常热闹的地方。由于丘陵和平畈没有木材烧窑,农民都会购买一些,主要用于过年烧火取暖。

农民家庭,办年货曾经一个重要的内容购买木炭,平日不舍得烧炭,但就算再穷,过年也要买点木炭,春节那几天家里必须要有一盆红红的炭火,才叫过年。

有句谚语叫“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那火就是炭火。现在想来,农民过年必须烧炭,除了取暖,还有就是那红彤彤的炭火,象征着来年火红的日子,图个吉利吧!

2000年以后,随着封山育林,加上人们冬天取暖的方式更加多样化,需要大量砍树烧炭的烧窑活动也慢慢消失,冬季大规模的烧炭挑炭在家乡已经很难见到了,在南部山区,只有偶尔会看见极少数个人开的小窑零星的烧一些。从事烧窑的乡亲基本绝迹了。

母亲“老子烧窑儿挑炭”的担心,终究是多余的了!不仅我没能继承,我们这一代也极少有人继承祖辈的手艺,至于我们的孩子,他们基本不知道烧窑是何物了。

■ 本文插图感谢珺子,部分源于网络。

■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平台转载;欢迎网友分享转发群、朋友圈。

往期精选

它是罗山名字的来源,曾是罗山北边最高的山

离开罗山几十年后,你还会说一口家乡话吗?

 他们曾红遍罗山,享誉豫南,如今几将被历史遗忘!

那些年冬天烤火听大人讲的灵异故事之“夜奔撞鬼”!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论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