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原创散文集《平生爱好是天然》,作者蓝迤。
“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兴国禅寺门联
从前录音。背景音乐_巫娜 冬.立雪
说到这“福分”的深浅,生活在这“一城山色”之城的人,想必多少都是有“佛缘”之人。生来就近在“佛光”的“普照”之下,长也长在“佛”温煦的目光之中。只是有些人感受的到,有些人感受不到。这是心念上一种“灵性”的感受力,的确不是人人都有的,感受的到与感受不到,如同“墙内墙外”,无法言说。这还不是“妙玉”说的“槛内槛外”,因为如今的“槛”内外,乱象太多,道不好真假。而且,“万法归一”,修行的路径,又何止一条,相反,宗教有时反倒成为另一道“槛”的限制,原本为了求“道”,反而被束缚在单一的“术”中。我挺喜欢“史铁生”说“昼信基督夜信佛”,甚至再选修个道家外加“伊斯兰”什么的,不求专一,只求兼收和开阔。我更羡慕那种看上去并无“异象”之人,也不一定有上面所说的“灵性感受”,却可以始终循着一颗本心,“做自己”、“见自己”。这样的“修行”最自然,也最自在。只是,这一种人必是对自性般若十分了悟之人,是真正的“大智若愚”,世间太过罕见。对大部分人来说,不能“解脱”的痛苦,并不在愚,而恰恰是太“聪明”和“精明”,才更加远离了“智慧”。否则,《宝镜三昧》不会告诉世人说,“潜行密用,如愚如鲁”。
生长在“佛”山脚下的我,是那种深知自己确有“佛缘”的人,做梦常常十分清晰,莫名的悲喜感受比常人都要“敏感”许多,然而我并不向往和笃信任何宗教,反而更加喜欢上面所说的那种“自然”的修行,在烹煮打扫之中、在读书行路之间、在每一次感动和了悟的情感中、在心之宁静与悸动之时、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缓慢而美好的向“佛”而行。就像我儿时与这“佛山”之缘,虽然距离有点“遥远”,更不知“佛”为何物,便更可以在这“佛”前欢喜游玩,随性而行,无欲无求,谁能说,相比修行之人的“虔诚”和“皈依”,这不是一样为“佛”所看顾,为“佛”所欢喜呢,甚至说这未必不是一种天生的“开悟”力,天然的“般若”心。还有那并无多少“香火”的佛慧山,幽静素朴之中更得它独有的清欢自在,那漫山高植的林木与遍地蔓延的野花,不闻经声佛号,一样得着佛的生息脉动,生的灵秀天然,生命的姿态无不蓬勃而圆满;那些并不为烧香拜佛,只是或漫步或登高,随性而来乘兴而归的人们,淳朴柔和之中看似简单,也未必不能在经历了诸多的岁月“无常”之中,依然知天乐命,坚守“真心”,“向内”静修,终究得以“开悟”天道,超脱“无明”。
生活在“佛山”之城的人们,大概千人里面会有千种关于“山”的情愫,有虔诚信仰它的“神力”的,有钻研古迹文化的,有强身健体勤于攀登的,还有谋求营生靠山发财的…
相对“山外”之世,这“世外”之山反而更是一个“森罗万象”的浓缩的“大千世界”,两相互为“镜像”,有时候会恍惚究竟哪里是“镜内”,哪里是“镜外”呢?
不管怎样,我更喜欢那些和我一样,来此只是游历、体验、赏玩、看风景之人。身不沉溺于“山外”,心也不滞于“世外”,未在此山时,也有“佛心”,也有“敬畏”,也知“我”真心所愿,到得此山时也不过走树穿花、赏月吟风、乐山看水,也随性采撷艾草酸枣,购些山珍野味,平淡而寻常,无挂无碍的走过佛前。我也喜欢看这“世外”之山上“佛息”与“人气”交融,“清净”之中汇聚“世俗”百态的热闹景象,看这“佛眼”近前如何继续上演喜怒哀乐贪嗔痴的人间戏剧,也看这名利得失谋求算计的千般心思万般表情在这山上的片刻时光里,如何皆因得了“佛”之无语慰藉,而奇迹般的变得温和、柔软、喜悦、乃至“慈悲”。
我还喜欢“林清玄”的书中讲到的,关于“大悲殿”里燕儿能应“佛鼓”而舞,游鱼也浮水“听经”的故事。更加别致可爱的是书中的高僧师父说,“佛寺的庄严清净慈悲喜舍是有情生命全能感知的,这是人间最安全之地。过去深山丛林寺院,时常发生老虎、狐狸伏在殿下听经的事。有一回一个法师诵经,七八只老虎跑来听,听到一半有一只打瞌睡,法师走过去拍拍它的脸颊说:'听经的时候不要睡着了。’”每次想起这段故事,我总是忍俊不禁,打瞌睡的老虎和叫醒它的法师的形象都太可爱了,一个温驯如猫,一个以大慈悲化身呆萌。好喜欢这种“大道至简”的解读佛法,相比长年累月的持戒诵经,可令人瞬间“开悟”。那一种直达人心的“慈力”,却并非来自佛性的光辉,而是法师与老虎共有的“人”之情味,想这便是所谓的“觉有情”的境界吧。动人心弦的还有辛弃疾的《浪淘沙》,里面有“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的情景,读来却比前面的“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更觉余味深长。深谙“佛慧”,深具“佛缘”的高僧出离了尘世,却仍逃不开生老病死,趔趄风烛。这一点佛性与人性瞬间的恍惚,让世间最宁谧的时光荡起了涟漪,惊醒了佛之梦,唤起了人之情,却并无悲凉,只觉美妙。有山,有人,有佛,有梦,有情,有风雨无常,不知道佛之世界是如何样貌,我只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已是如此的丰富,无比的圆满。“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默默无语的山,高远、厚朴、沉静、淡泊,天然蕴蓄“佛性”,而乐山之人则更加懂得山之“禅语”,懂得如何向山而行,不问“佛缘”,但寻“佛慧”。想世间求佛之人皆愿“欢喜”,佛之欢喜又当在何时何处?我想,未必是在那晨钟暮鼓声中,经声佛号深处,或许,在人们暂时放下执着、忘却宠辱、单纯而欣悦的徜徉、悠游于山间的片刻时光里,偶然抬头,疏条交映之处现出的一缕明灿的光线,也可瞬间使人有所了悟。
本文作者 蓝迤 ,一个用写字的方式画画的人。因对故乡济南浓烈的情感,将之写成一本书。
自然能量派治愈系美学空间
美文.美物.美创.美事.美景
像自然一样真实 清晰 容纳,就这样野泼泼的一直向美生长
本公众号由蓝迤 田采创艺 工作室出品
关注搜索 平生爱好是天然
喜马拉雅纯听版搜索蓝迤
微信号 trly000 I 新浪微博@蓝迤
合作邮箱 jessica689@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