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七)巧手裁衣三十载,一代风尚中山情

裁缝,也叫“缝衣匠”“成衣匠”,古代叫“缝人”“缝子”“缝工”“成衣人”等。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所穿的衣服大都靠裁缝匠量身定做。而今,随着时代变迁,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成为服装业的主流,曾经体面的裁缝行当日渐没落。

以前,“师父”是对有技艺者的尊称,学手艺得先拜师。如今,只有在影视剧里,我们才能看到正统的师徒情谊。“师父”这个饱含深情的称呼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所谓师徒一场,不过是徒弟目送师父的手艺被时代湮没,眼睁睁地看着机器的冰冷代替双手的温度。

裁缝师傅马怀志是一个“异类”,多年来他依旧坚守着师父传授下来的手艺,用温暖的双手裁制出一件件充满时代温度的服装。

马怀志,1964年出生于柳城县。1981年,他放弃学业,拜师学习裁缝手艺。刚入师门的时候,要从基本功练起,很多人因为没有足够的毅力与悟性而放弃,马怀志却像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人,别人学好几遍都学不会的东西,他一两遍就学会了;别人用三年才能学会的裁缝手艺,马怀志一年就出了师。

“我叫马怀志,这名字好吧?胸怀大志!知道我真名的人并不多,大家都喜欢叫我'老马’,我也觉得听起来很亲切,你们也可以这样叫我。”

老马告诉我们,裁缝这门手艺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才诞生的。早先没有缝纫机,裁缝师傅的主要行头就是一尺一剪。他们带着尺与剪常年在外做门头生意。在手艺行业当中,裁缝看起来最为轻松体面,殷富人家的绫罗绸缎、平民百姓的粗织土布都在他们的大剪之下“咔嚓、咔嚓”地被裁开,经过他们上下翻飞的巧手被缝制成各式衣裳。

“做裁缝的,男女皆有,不晒太阳、不肩挑背磨。四海为家的,坐吃袋不空;开个店铺的,稳坐如钓台。做我们这行貌似轻松,以前也确实让许多人羡慕不已,但其中的辛苦与繁琐是旁人体味不到的,惟有以此为业者最为清楚。”

老马的工作间——【老马改衣】隐藏在居民房幽深的小巷里,铺面并不大,一台缝纫机、一个两米宽的熨衣台、几把历经岁月的裁缝工具便是所有,这些年代感十足的物件彰显出一个老裁缝娴熟的技艺。吃饭的家伙越是古老,技艺便越是精湛。

老马的手艺是实打实的,量体裁衣对他来说只是雕虫小技,他的绝活是度身定制。“度”与“量”是两个概念,“量”重在外形,“度”重在心理。有经验的老裁缝在量人身材时,必同时揣度人的内心,依据一个人的年龄、职业、性格、脾气,为其裁剪出得体的衣服,这才是真正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

一架缝纫机、一个电熨斗、一条皮尺、一台锁边机加上一把大剪刀,这几样简单的工具就足够让老马游刃有余地为客户服务。

裁缝也有技能高低之分,就算有着几十年的经验,如果没有足够精湛的技艺支撑,是很难在这个行业站得住脚的。老马是个手艺人,他裁制的衣服做工精细,全凭自己的真本事吃饭,千针万线,都出自艰辛劳作,他不会也不懂“讨巧”与“省工减料”。

“中山装的做工是最难的,却是我最拿手的!”

裁缝活很多人都会,但真正能做出中山装立体气质的人并不多。只有真正摸透了中山装的灵魂,才能裁制出充满正统气魄的中山装。

“中山装的立领代表着民族特色,是它与西服最大的区别。后襟为一整片,中间不分剪,代表统一国家的理想;前襟的四个口袋,寓意士农工商职业平等、重视礼义廉耻思维文明;胸前的五粒纽扣,则是'五族共和’和'五权宪法’思想的体现;袖口的三粒纽扣,寓意'三民主义’;前襟两个口袋的笔架型袋盖,表示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说起中山装,老马如数家珍。

“做衣服就像修行一样,需要全神贯注。”老马一直以匠人的心态对待裁缝这个行业,他说自己喜欢穿着,爱好服饰,所以他干这行,爱这行,并钻这行。

“裁缝这个老行当看似古老,蕴含着传统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也没时间学做针线活儿,但在日常生活中,这门手艺还是很实用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裁缝收入很可观,那时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嫁娶喜事等都要做身新衣服。如今时代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全城到处都是服装店,专门买手工衣服的人越来越少,还来我这里做衣服的,基本上都是一些退休的老干部,他们对中山装、唐装有着特别的情怀。”

裁剪缝制不仅要手巧,还要心巧,懂得时代的潮流,懂得各色人等的内心,懂得衣服不仅仅是衣服,还是一种文化。从民国美人的衣香鬓影,到纽约大都会的T台,老马体味过了悲欢,感受过了繁华,风尚去了又回,潮流过了又还,不变的是他对中山装与唐装的情怀、对老手艺的珍视。//

文案=文珊   |   图片=花少   |   美编=象大湿   |   编审=何不何 大圣

(0)

相关推荐

  • 如姐姐

    如姐姐 作者:郭文华 我妈生了我们兄弟四个,我没有姐姐和妹妹.二姨妈家大女儿,给我妈当干女儿,像亲姐姐一样疼着我. 二姨妈的大女儿叫"黄如英",长得非常漂亮,我们都亲热地叫她&qu ...

  • 裁缝‖文/丰亭

    裁缝 西河街今年新开了一家裁缝店,店主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专做中式棉袄和夏衫. 这本就是受众不大的款式,老人家开价却高,一件3000. 虽是如此,耐不住老人家手艺好,倒也零星有几单生意. 我在今年春 ...

  • 修拉锁记

    长身羽绒服的拉锁掉了3个牙子,锁头很容易滑脱.一大早,我跑到小区附近集修车.修鞋.修拉锁等手艺师傅的小街,打算把它修一修. 寒露时节的早晨,天色灰蒙蒙的已经有些凉意了.身怀绝技的师傅们还没有到,我站在 ...

  • “汤司令”的技术含量

    "汤司令"的技术含量 作者│韩  今 说是"汤司令",其实他的领地也就十二平方,在小区旁边的街上.两米宽的门头上方,用红色横幅印了"汤记服装店&quo ...

  • 裁缝必备手艺,娃娃领这样做,不会外翻,平整好看

    裁缝必备手艺,娃娃领这样做,不会外翻,平整好看

  • 这对承载记忆的刮浆刀,属于裁缝店的旧辰光 | 我家的老物件

    ' 人们对老物件的钟爱是种情结,我也是.这对刮浆刀是我收藏最久.影响最深的老物件,一把呈三角形.一把呈铲子形,重量近乎一双筷子,而表面附着些许"包浆",它的故事还要追溯到我儿时住的 ...

  • 一个故事给我的启发

    作者:遂平县沈寨镇中心小学 王秀明 上个星期,我们在评讲语文练习册时,有一篇阅读理解引起了我的兴趣,短文题目是<魔力手套>,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有个小裁缝向老裁缝拜师学艺, 可是小裁缝很懒惰, ...

  • 【小丫微语】 衣 匠

    审核:十千.槐里布衣   编辑:红柳 衣   匠 文/小丫 "奶奶,您该休息一下了."馨菱对从早晨一直在桌子旁忙活的奶奶说.奶奶是个身材高佻的女人,背影依稀能令人想到她年轻时的风采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六):削竹为丝编生活

    相信大部分人的童年里都有这么一首歌谣:"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但却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编花篮这门手艺. 篾匠,用竹子的薄片编制用品的手艺人.曾几何时,制作竹器是个&qu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五)一弹三十载,旧絮变新棉

    弹棉花,一门古老而神奇的手艺,我国旧时在元代即有此业,尤以温州地区为代表.弹棉实际指的是弹棉胎和弹垫被--棉花去籽以后,再以牛筋为弦,用约一人高的大木弓来弹,弹棉花时将木弓绑于腰后,手握一根长木棰不停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四)菜市里的“解忧杂货店”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中描述了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东野圭吾究竟有没有进过这样的杂货店我不知道,我只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三)剃头匠:万事不是开头“难”

    小区门口.菜市深处.老街中间,这些地方从来都是"卧虎藏龙",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老手艺人,只有附近的居民才能有幸一睹他们的"真容". 说到理发,大部分80后.90后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二)妙手修敝履,笑对人世苦

    踩在地上哒哒作响的"恨天高".时髦又凉快的鱼嘴鞋.前卫个性的尖头鞋--在这个追求潮流的时代,女人的鞋柜里永远少一双鞋,换季了要买,穿坏了就扔,有多少人愿意将鞋子缝缝补补后再穿,又有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一)开盖起针,钟表半生

    往事,藏在老巷子里,藏在老味道里,藏在老手艺中, 随风飘散在城市. 只有踏过石板路,进过老馆子,访过老艺人, 才能将其拼凑完整.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个会修表的老爷爷,然而也仅止于此,我甚至连他叫什么也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街(七)金鱼巷里戏金鱼,夜影星辰百梦生

    金鱼巷位于柳州城中区,解放前曾有座"二圣庙"建在这里.1950年,金鱼巷仍叫解放北路东一巷,但因为买卖金鱼出名,1969年市政府正式命名为"金鱼巷". 金鱼买卖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味道(三)千层面皮,百味情意

    美食,填饱人胃,抚慰人心. 不管身处何地,不管与谁同行,食物总是一个好借口,酸甜苦辣,冷热鲜香,能都让人打开话匣.敞开心扉,调动所有感官感受它所带来的细微末节,还有属于它背后的故事. 说到大饼,我总能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味道(二)露水汤圆,暖阳人生

    春分.落雨.艳阳天, 小城四季,烟火流转, 爱恨羁绊随风散,岁月旧事隐心间. 棉白柔软的汤圆纯洁无辜,像我们温情冗长的团圆梦. 沿着青云巷一直走,会像在游戏人间. 米粉.烧肉.沙堆.豆腐花.新鲜的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