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谈鲁迅
我们以前看鲁迅讲顾颉刚,可能是一边倒;现在看看顾颉刚的说法,对比一下,也许更能认清事实真相。《世纪学人自述》第一卷中收有《顾颉刚自述》一篇,书中别人的“自述”通常只有三五页,而顾的自述却长达68页,这篇《自述》还不是他的“自传”(没包括早期写在《古史辨》“自序”中的内容;这里的“自述”写于1950年,之后的内容当然更没有),他的“自传”应该有单行本行世的。《顾颉刚自述》中讲到鲁迅,主要在“我怎样厌倦了教育界”一节,不妨看看。
首先看“大禹是一条虫”的说法(广为周知,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的《理水》作过讽刺,不过顾先生这文中没提)。顾先生说这件事关系史学,常有人提起,所以就在这里记述一下(不在教育界一节)。1923年讨论古史时,他曾引《说文》的“禹,虫也,从厹,象形”及“厹,兽足蹂地也”,疑禹本是古代神话里的动物。有人(陈立夫)就屡讲“顾颉刚说大禹王是一条虫呢”,博大家一笑。一天,有人问顾“禹的生日可不可考”,他答:“禹是神话中人物,尚不必有其人,何从考出他的生日。不过在川西羌人住居的松、理、茂、汶等地方,他们以六月六日为禹的生日,祭祀祷赛很热闹。”后于六月六日举行“工程师节”,报纸上有陈立夫的一篇文章,说:“大禹治水是我国工程史上第一件事情,现在禹的生日已由顾颉刚先生考出,是六月六日,所以我们就定这一天为'工程师节’。”中大教授缪凤林就作文骂顾:“既说禹为虫,又考出他的生日来!”
顾先生在文中说,他一生中首次碰到的大钉子是鲁迅对他过不去。他说,北大自从蔡先生做了校长,组织教授会,教授治校,教授就有了权。权之所在成了争夺的目标,于是分成“英美派”和“法日派”两大系。“法日派”的后台李石曾,是蓄意打倒蔡孑民的。李氏是法国留学的前辈,他在北大当然成了“法日派”的领袖,但他不大出面。他当时办有中法大学、孔德学校,适值北京政府积欠学校薪水,凡是接近他的人都要插在他的学校里。他专抢北京的各专科学校,抢的方法就是把原来的校长骂倒(或利用学生要求“改大”),尔后介绍新校长给政府,这个学校就成他的了。最明显的一例,就是利用鲁迅、周作人在报上攻击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尔后介绍易培基为该校校长。李石曾这人会播弄人家,使得人家在不知不觉间给他用了。如鲁迅、周作人,只因他们会写文章,李氏就叫人激他们,使他们自己觉得发于正义感而攻击杨荫榆。
当时“英美派”和“法日派”各有两种刊物,“英美派”是《现代评论》和《晨报副刊》,“法日派”是《语丝》和《京报副刊》,老是相对地骂。顾先生说,他在当时不愿参加他们的阵营,但因师友都是极熟的人,来邀请时又不容不做,于是就把研究的古史问题短篇考证送去登载。当时北大有“三沈”“二马”之号,“三沈”是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二马”是马裕藻、马衡,他们结成一个团体,成为“法日派”的中坚。顾先生说,鲁迅、周作人常写骂人文章,就是由他们刺激的。其中沈尹默尤能策划,所以绰号“鬼谷子”。
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找北大教授林玉堂(语堂)去做文学院长,并请他筹备国学研究所;于是林请了北大好多人前往,充实这两个机关。厦大林文庆校长从小在外国,这时年已六十余,不懂汉文,一切汉文文件均由秘书兼理学院长刘树杞代看,因此刘氏成了实际上的校长。林玉堂在北大呼吸自由空气惯了,觉得和这校长及秘书格格不入。那时林玉堂从北大请去的人,国学研究所里有沈兼士、鲁迅、张星烺和顾颉刚,文学院里有潘家洵、陈万里、孙伏园、罗常培、容肇祖等。鲁迅在北京是骂惯人的,到了厦门,知道林玉堂受屈,也就大骂林文庆和刘树杞,并写文章在上海报上发表。据说有一次校长请客,席间说:“厦门尽多有钱人,眼看厦大经济困难,一些也不肯帮助。如果有一个人肯出一个铜子,我们就请他当董事。”鲁迅就站起来,从口袋里挖出两毛钱,递给校长:“我捐两毛,可是我不想做董事。”林玉堂的哥哥玉奇一向以“傻”出名,也跟鲁迅捐出了两毛。学校里的空气越来越紧张。
顾先生说,就在这时,鲁迅横生枝节,攻击到他的身上;因他在《语丝》《现代评论》几种刊物上都写文章,鲁迅嫌他为“骑墙派”。鲁迅辞职后,学校当局为减低风潮,对顾颉刚说,即使研究所停办也不要走;当局一用这分化手段,更像顾颉刚联络了学校来攻击“鲁迅派”了。
广州中山大学只知厦大闹风潮而不知道鲁迅和顾颉刚的纠纷,决议延聘鲁迅和顾二人前去任教。适值孙伏园到粤参观,就把两份聘书交给他转;他回到厦大,和鲁迅商量,把顾的聘书销毁,鲁迅独自前往。顾先生说,那时彷徨得很,不久中大来信催,才知道有聘他这一回事。顾说:“论理,鲁迅在厦大里已经这般攻击我了,现在他在中大,我又到中大去,不是自投罗网吗?但我如不离开厦大,鲁迅更要宣传我是林文庆的走狗,攻击起来更加振振有词,我也更没有法子洗刷。我现在到中大,他至少不能说这句话了,看他用什么方法对我。”顾颉刚一到广州,鲁迅第二天就知道了,即对学生说:“顾颉刚来了,我立刻走!”学校当局起来调停,一方面派顾到上海、苏、杭一带购书,一方面也批准了鲁迅的辞职书。记得此事鲁迅在《两地书》中亦有谈及,可以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