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能出川成就刘邦的帝业,诸葛亮也占了四川,为何搞不成气候?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给他的战略规划《隆中对》里,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是夺益州,跟老祖宗刘邦出汉中一样夺取天下。
之后的地缘格局发展,刘备的确顺利吞并益州、夺取汉中,但后续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却为何没能复制400年前刘邦的成功之路呢?
简单来讲,里头的门道就是——韩信出川时刘邦的敌人太多了,所以容易打赢!
秦末自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开始,六国后裔和草莽英雄们乘势而起,各种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林立。
这些势力以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为节点,暂时确立了灭秦后的地缘格局。其中刘邦被贬到当时属于蛮荒之地的汉中、巴、蜀三郡做了汉王。
项羽也晓得刘邦是不服气的,于是在秦朝关中地区,以三个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挡住刘邦归路。
为什么把关中分成三块呢?搞成一大块不是更方便、跟集中力量堵住刘邦吗?
你当人家项羽傻啊!光防刘邦,难道就不防着章邯独据关中,滚雪球成一个巨无霸国家啊。
光从对刘邦和章邯的势力范围划分,就大致可以看到项羽十八路诸侯的分封,为的是自己的西楚独占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然后再凭借优势的军力和国力,充当“世界警察”的霸主角色。
所以灭秦以后的天下格局是什么?是十九个相互独立的政权(十八个诸侯王加西楚霸王项羽)。这样一来,刘邦要夺取天下,面临的就是这十八个互相独立的对手。
这样的地缘势力格局,注定是难以长期和平相处的,否则也就不会有春秋战国那样残酷的兼并战争了。
变局很快出现,被项羽排除出分封之外的齐地田横、赵地陈余,很快就各自赶走了项羽分封在当地的利益代言人。
世界警察项羽,就这样开始奔赴齐地维护秩序。刘邦就是趁着这个空档,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出汉中攻入关中平原。
章邯倒是很给力,守了关中很长时间,但无奈项羽被捆在齐地没有发兵援助,同时碰上的又是韩信这样战神级的名将,所以刘邦就吞并了关中。
进而这块秦朝的发祥之地,在萧何的管理下,打造成了刘邦跟项羽叫板最硬气的后方根据地。
有人可能要说了,刘邦有十八个对手?这么多怎么打的过来?
这想法就大错特错了,正是因为对手多,才好对付。
地方就那么大,势力多了领土就小,实力就弱,再加上人一多心就不齐,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充分运用众诸侯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刘邦明面上有十八个对手,实际有的自己内耗掉了,有的被拉拢成为了刘邦的盟友,剩下那些需要刘邦韩信硬碰硬去打的对手已然不多。
而作为刘邦最大劲敌的项羽,所谓的西楚霸王完全是个空架子,压根做不到整合各个诸侯群殴刘邦的效果,反倒是自己被其他诸侯折磨得精疲力尽,实力大打折扣。
反观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情形,局势已经非常清楚了。
诸葛亮北伐之时,天下十三个州,曹魏独得北方九州,蜀汉只有一个益州。
三方就是在比拼人口、比拼综合国力,跟刘备游走在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间的群雄逐鹿阶段,时不时摸鱼、摘桃子的情形相比,已经失去最好时机了。
刘邦夺取天下,打败一个诸侯国,就能吞并对方的国土兵力,逐步壮大,因为诸侯各怀鬼胎,根本不会施以援手。
而诸葛亮北伐,即使可以在一时之间抢下若干州郡,只要曹魏朝廷发觉,立刻调动其他地方的守军迎击,数日之间大军压境,诸葛亮能做的,也就只有退兵一条路了。
本来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刘备集团是要“兼跨荆、益二州”,从南部和西北两个方向夹击曹魏,让曹魏在致命的双线作战中被瓦解。
但这样的设想,明显是把东吴孙权当成了“地主家的傻儿子”,庞统就指出刘备集团同时拥有荆、益二州的不现实,孙刘两家围绕着荆州地盘,矛盾始终是要爆发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诸葛亮想给曹魏营造的,是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那反过来蜀汉也是两线作战。
更何况以曹魏的人口和军力,无论哪一线布置的兵力,光数量也应该比蜀汉多吧。
再加上背后还蹲着一个貌合神离的盟友东吴,事实上也正是孙权和吕蒙,给前线作战形势一片大好的关羽,捅了致命的一刀,摘走了荆州这个桃子。
接下去的局势,诸葛亮便是以一州之力对抗九州,兵力、粮草、人才都是蚍蜉撼大树,实力如此悬殊,怎来胜算?
诸葛亮和姜维也明白这一点,蜀汉的北伐有几次成功策动占三个州的东吴作为外援,由南线和东线给曹魏搞了点不痛快,也算是形式上搞成了双线作战。
但东吴大部分时候都是前面看蜀汉、曹魏干架,背后偷屁股摘桃子的心理,所以往往是出工不出力,从未能突破曹魏的江淮防线。
就这样“指挥不动”的东吴盟友,哪能跟刘邦麾下的韩信、彭越相比?形成不了垓下之战以多打少的局面,也就没法复制刘邦击败项羽的成功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