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却走出了一个破碎的人生,道理何在?
文/谢慧敏
“你以为我夜夜笙歌,其实我孤枕难眠。”人生处处戏剧化。
有网评说《公民凯恩》是史上“最伟大”的电影,是不是最伟大尚待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部非常有嚼头的片子。
看完《公民凯恩》,我还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一句名言,“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确切地说应该是:“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还不一定能治好。”
可以把这部影片看作心理学的经典样本。
从表面上看,凯恩当然不能用“不幸”来形容,用“伟大”“辉煌”倒是比较贴切。顶峰时期的凯恩拥有37家报纸公司,他在异国发动了一场中等规模战争,他跟欧洲的政治巨头一起商讨世界大战的走向,他几乎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他的财富让他打造了堪比古代忽必烈皇宫的私家宅第。
公共人物凯恩叱咤风云、炙手可热。然而生活中的凯恩呢?意志崩溃的苏珊请求凯恩:“不要让我唱下去了,我唱得这样差,别人怎么看待我。”凯恩说:“你要唱下去,你不必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你,我要教别人怎么看你。”撩开面纱我们看到一个自负自大、端肃暴戾的家伙,凯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一言不合就揭桌子的主儿。
我不喜欢凯恩,没有人会喜欢一个专横独断的暴君,但是越到后面,我怜悯起凯恩了。凯恩几乎不会笑,他没有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们都喜欢笑容,因为笑容是最接近“快乐”“愉悦”“幸福”等字眼,有笑容不代表快乐,但没有笑容的人内心基本上不快乐。
一个极其成功的人却有着极为不快乐的人生,好牌给打烂了。谜底在童年。凯恩原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父宠母爱,少年的凯恩无忧无虑,这一切在15岁那一年戛然而止,凯恩的母亲把他签约给一家银行,凯恩猝不及防地被带离了家庭。
母亲的初衷不应受到指责,在她看来,以家庭的欢乐换来凯恩金灿灿的未来,这笔交易划算,甚至是崇高伟大的牺牲。事实上凯恩也如愿以偿地摆脱了贫困,念完了顶级名校,在成功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问题总是躲在看不见的一面,并且遗害无穷。在少年凯恩的心里,他被母亲抛弃了,甚至是出卖了,他的命运不受自己掌控,他的人生捏在别人的手里。
这种感觉极为可怕,被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抛弃是最可怕的经历。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因为是个女孩子,小时候曾被父母丢在庙里,后来父母又不忍心把她从庙里领了回来,但是伤害已经造成了。朋友的心态从此大变,再也没有安全感,也无法信任人,尽管后来父母对她关怀入微,以举家之力给她买了房子,但无法重获她的信任。
重大的心灵创伤影响着人的行为。凯恩的一生都在追求掌控感,要把一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从不听取意见,也听不进意见,所有的决定都出自他的脑袋,也幸亏他的脑袋够好使。他不容他人反驳,甚至不容许他人有自己的想法。他唯我独尊,颐指气使。
夸大的行为的背后通常有着截然相反的情绪。一名男生对一名女生表现出超常冷漠和敌视,很大程度上不是他真正厌恶她,而是喜欢上了这名女生。敌意的背后是爱意,自尊的背后是自卑,强硬的背后是恐惧。
凯恩不可理喻的强势和超出常规的征服欲是出自对命运把握的渴望,背后是担心被抛弃的恐惧,它内化为潜意识,构成了生命的主线。
凯恩最大的悲剧还在于无法爱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开放心灵的人是不会懂得跟人相处。凯恩没有朋友。只是拒绝了凯恩蛮横无理的要求,多年的伙计就被凯恩用一纸支票踢出公司的大门。凯恩也没有亲情。他和第一任妻子有过短暂的温情,他们的目光曾经在餐桌上缠绵胶着,但是关系在缺乏交流的氛围里迅速走向冷却。第二任妻子苏珊为凯恩深深所喜爱,然而凯恩视其为自己征服世界证明掌控力的工具,身心俱创的苏珊头也不回地离开。
被爱和爱人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这种需求正像对食物、空气的需求一样。食物和呼吸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弗洛姆说:“这种对人与人之间融为一体的渴求,是人类最强有力的奋斗的动力。它是最基本的激情,它是一种保存人类种族、家庭、社会的力量。不能实现它意味着愚蠢或毁灭——自我毁灭或他人的毁灭。”
亲密关系远离了凯恩,日新月异的世界抛弃了凯恩的帝国,流走不息的时光摧垮了强壮的躯体,衰老孤单的凯恩蜷缩在庞大空旷的宫殿里。
凯恩最后的遗言是“玫瑰花蕊”。引人遐想的“玫瑰花蕊”是什么?是凯恩小时候玩具上的刻印,童年的凯恩跟父母一起生活,天真明快,笑声响亮,那是凯恩最美好的时光。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凯恩怀念的是跟父母一起生活的有爱的日子。
什么是成功的人生?充满爱的人生不一定算得上成功,但是缺爱的人生肯定是一场灾难。
左岸记:人的一生大概就是这么的盲目,我们大都对自己的偏离毫无察觉。不明白此时此刻自己的模样是如何成长出来的,更无法解释习惯背后的每一种行为是如何潜意识的补偿。而我深信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会指向我们最终死去的模样。所以,不说吾日三省吾身,哪怕是在某个点换一下角色,大概也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一些,以此力挽狂澜,改变自己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