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

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最南端,地形呈狭长状。东南临张广才岭西麓,西北接松嫩平原,东邻尚志市,西与吉林省榆树县毗连。

五常历史悠久,山河秀丽,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条件。周朝时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汉代有内陆人移入。
清代,五常县境属于宁古塔将军管辖。为防御沙俄的人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拉林设立官仓,储备军粮。雍正三年(1725年),清政府在拉林设立协领。乾隆七年(1742年),发单户千人屯驻拉林地区,这就是五常的旗屯之始。城镇五常堡伴随着京旗屯垦而建立起来。

乾隆九年(174年),设拉林副都统。道光十五年(1835年)开始有少数民族种植水稻。咸丰五年(1855年),五常堡的夹信沟、凉水泉等地,已有大量荒地有汉人认领、开垦。从此,人口日增,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开始放松土地封禁政策,五常地区有大量内陆汉人移入,开荒垦植,大片的荒原渐次变成农田农业成为该地的主要经济活动。内陆的一些农业生产技术如轮作法休耕法等也传入这里。
同治八年十月十三日(1869年11月16日),建立五常堡协领衙门,管理旗人事情,并建筑围城土垣,取名于孔教中“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堡下所辖的5个社区亦称之为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
光绪六年(1880年),吉林将军铭安奏“阿勒楚喀、五常堡、阿克敦城三处放荒已著成效,生聚日繁,商贾辐辏,应添设民官时,这里的城镇依然还很萧条,原来所筑四方土垣,中立井字街协领衙署,但城市“规模狭窄、人烟稀少,户不满百,铺店十余家,生意萧索……开荒垂二十年,尚无起色”。
那么应在何处建署修城呢?将军铭安派人四处查勘,勘得堡城以南三十里的地方,因当地筑有猎窑,渔猎人等过往休息颇感欢喜,故称此地为“欢喜岭”。“该处有东西大街一道,长七里、宽三里,商贾萃集,人烟较密,东、西门各一。贸易四季繁盛,为五常堡、山河屯适中之区。”可见这个自然发展的小镇比之五常堡要繁荣得多。而且镇西北地势高阔,“可以设立衙署、仓库、监狱;外建城组,东西长可八里,南北宽可四里,祠宇、学署均可择地修举。”
因此,吉林将军奏请在欢喜岭设立抚民同知一员,名曰五常厅。同年十二月八日(1881年1月7日),正式领旨在欢喜岭建五常厅。设抚民同知、巡检等民官,掌管军政、诉讼等事务,而五常堡协领衙门仍在五常堡,掌管旗务,五常厅与五常堡旗民分治。

从此,五常地区生齿日繁,耕地渐增。五常厅驻地欢喜岭也由此得到较快的发展,而五常堡终因缺乏内部发展的动力,发展迟缓,协领衙门裁撤后,便成为五常厅(今五常市)辖下的一个镇。
五常厅建立后,欢喜岭街镇面貌为之一变,首先在城的西北修建抚民同知署。光绪七年(1881年)五常厅抚民同知毓斌监修城池,筑土为墙,上盖木板,周围挖丈余城壕,城周约4里,4座城门。城楼均用砖砌,东门曰“迎旭”,西门曰“承恩”,南门“来熏”,北门曰“拱极”。

同年,还在城内建关帝庙1座到光绪末年,五常厅的城市建设已有相当发展,城内有4条大街和30余条小街,在主要大街(今建设大街)上,除厅衙门经历衙门、巡防营等机关和学校外,还有钱局、当铺、烧锅、药店、杂货铺等几十个较大的商业店铺,其他行业如照相、理发、饭馆、旅店铁匠铺、油坊等在城内应有尽有,且生意较为兴隆。

这时五常的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展,耕地有15万垧,主要农作物有黍、麦、元豆、苞米、高粱、黄烟、线麻等,铁铧犁、锄、镰、耙、镐、石磙、石碾、扬锨、木叉等生产工具已广泛使用。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常厅属吉林行省公署;宣统元年四月十九日(1909年6月6日),改五常厅为五常府民国时期,1913年,五常府改为五常县,属吉林省滨江道。
1921年,在小十字街南路东建文庙,两层殿宇,砖瓦结构,围以朱红砖墙,门上横额书以“棂星门”。1922年,县知事袭玉昆接任后察看原有城墙坍塌不堪,召集绅商集资修整了城垣,并于原四门外另开便门一座,又添筑炮台4座。1925年,修葺东门,并将各门重新命名:东为“怀仁”门、南为“恩义”门、西为“崇礼”门、东北为“尚志”门,西北为“忠信”门。同年,在文庙院中建中学一所,砖瓦房3栋。到1930年,城内居民809户,5103人。全县共有较大商号347家,经营烧锅、当铺、粮业、碱业、油业、布店、杂货店、饭庄书局、山货店、洋铁铺、药店等。大小店铺、各种作坊遍布街巷,买卖兴隆,市面繁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