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论文评价导向动刀 SCI论文金钱奖励或一去不复返

曾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发一篇SCI,发家致富指日可待。”确实,发一篇SCI论文,赚钱是极有可能的,还能收获一大波名誉。发文奖励各有不同,从两千~60万人民币不等。评职称、评奖项、评人才看论文数,再加上与相关利益挂钩,论文导向逐渐形成,想要改革,难于上青天。如今,变革真的要来了!

2月2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发布了一篇题为《China bans cash rewards for publishing papers》(中国禁止对发表论文进行现金奖励)的新闻报道。

该政策旨在削减对SCI论文的过度奖励。既往的奖励措施鼓励科学家发表大量论文,而非专注于有影响力的研究。

各部委已要求研究型大学于7月31日之前修订其评估政策。对于继续奖励SCI论文的科研机构,将暂停特殊项目的资助。

上周,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领域评价体系“SCI论文至上”风,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在科技评价、职称评聘等重要领域的使用。

措施包括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等。

依据《意见》,要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不能“一刀切”式评价,对于基础研究,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

论文“SCI至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指在所有的论文成果中,SCI期刊上的论文即SCI论文“至上”;第二层意思是指在所有的学术成果中,SCI论文“至上”。

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论文,未必一定代表高质量、货真价实,撤稿率很能说明问题。让SCI论文直接凌驾于各种形式科研成果之上,更无逻辑可言。因此,论文“SCI至上”缺乏科学依据,破除论文“SCI至上”必要而及时。

科技部和教育部还表示,科研机构不得仅根据发表的论文数量或论文引用数量来鼓励或招募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对此政策表示欢迎,但也表示该政策可能会降低中国在科学领域的竞争力。

在国内现有的文化背景和学术生态下,“学术共同体”、“代表作评价”、“学术同行评价”等等都是需要科学认知和实践的重大课题,此次《意见》实施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契机,对国内学术期刊也是难得的挑战和机遇。

应认识到,破除论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而是为了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加快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评价体系,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任重而道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