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挑战重重 从实验室数据洞悉床旁的最优策略
骨质疏松的特征为骨密度(BMD)和骨强度降低,使得人们即使受到低强度外力,也可能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骨骼疾病,全球每年新诊断骨质疏松症患者近2亿,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近900万例。
外科手术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治疗策略,但因生物因素和手术因素的共同作用,预后不佳。骨质疏松症常见部位的骨组织常被破坏和粉碎,难以达到最佳复位和稳定固定。2019年8月,发表在《Bone Researchvolume》上的一篇文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为通过实验室数据洞悉床旁的最优策略提供了信息。
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在老年患者身上,他们可能患有具有不利影响的全身疾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的重塑状态异常,卧床制动后会进一步恶化,这对骨折愈合和骨痂强度非常不利;此外,术后再次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鉴于治疗的复杂性和预后不良,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居年度医疗花费的榜首,其次才是心肌梗死和卒中。
虽然临床研究结果仍有争议,但大多数研究表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部位骨痂面积(20%~40%)和BMD降低。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延迟或不愈合与骨再生能力缺乏相关。此外,这类患者的骨特性与正常人有很大不同,表现为骨力学和力感应能力的降低,以及由免疫紊乱引起的骨代谢异常。
要改善目前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不尽如人意的现状,首先必须深入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愈合的机制。在此,强调机械负荷和骨免疫学在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关键作用,指导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干预,结合优化治疗策略,提高整体治疗水平,降低继发性骨折的发生率。
这里,作者强调,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其骨免疫学和骨机械感受的分子基础不同,据此来指导围手术期管理,以减轻机械负荷不足、高炎症水平和病原体感染带来的不利影响。
根据综合理解骨生物力学特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重构状态(创造合适的生物和机械环境,对于骨愈合与重建是必需的),做出良好的药物和手术干预选择,包括抗炎症药物治疗和充分应用抗生素,以及为骨量扩增进行的从实验室到床旁策略和硬件选择。多学科协作将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的总体医疗并降低继发性骨折的发生率。
由于在世界范围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对于可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预后较差的综合策略,骨科医生应予以重视。
(选题审校:苏珊 编辑:贾朝娟)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参考资料:Bone Researchvolume 7, 15 August 2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3-019-0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