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墨探花 ”:王文治清淡萧散的书法
王文治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以风韵胜。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清代书法家、诗人。
他二十几岁就已名动京城。乾隆二十一年(1756),翰林侍读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二人仰王文治书名,遂邀其同往,结果琉球人纷纷重金求购王文治墨宝,让这个26岁的小伙儿书名大震。今天的日本冲绳博物馆,仍然珍藏着王文治当年的书作。
他工书法,能得董其昌神髓,与梁同书齐名。文治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善画墨梅,韵致卓绝,诗宗唐、宋,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学。
题董其昌书《许文穆公墓祠记》
王文治题董其昌书太傅许文穆公墓祠记,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许文穆公与董文敏公师生最为契合,此为文穆作墓祠记,生死交情具见于此......
辛亥秋七月既望,丹徒王文治。
王文治跋《王居士砖塔铭》
释文:砖塔铭石碎已久,此本竟体完成拓。法亦精致,墨色尤有古香,可宝也。文治
楷书《千字文》泥金磁青册页
清代王文治楷书千字文泥金磁青册页(选页),尺寸 16.8×11.3cm。
王梦楼以赵文敏真书千字文一册见饷,验其文当是旧时拓本,因倩梦楼以泥金临数本,分赠同人者,此其一也。
行楷《宣灵王祠碑文》
王文治行楷书法欣赏《宣灵王祠碑文》拓本
乾隆四十三年春三月,朱孝纯任两淮都转盐运使时,倡修“宣灵王祠”,撰“宣灵王祠碑文”,丹徒王文治书并题额,旌德刘御李皋镌。
王文治行书作品
王文治行楷四言联
王文治行楷扇面
楷书《次男维桓圹铭》册页
王文治行楷题跋
行书七言联
王文治作品
小结:
王文治一生以书法称名于世,早年习书从前辈笪重光入手,受其影响颇深。他的楷书师从褚遂良,行草书则学自《兰亭序帖》和《圣教序》。但钱泳却认为他是学赵孟頫和董其昌的用笔,中年以后改习张即之。
从王文治传世书法来看,其飘逸婉柔的点画和妩媚匀净的结体,的确透露出与笪重光、董其昌二人书法的传承关系,而线条的扁薄,更是浸染于笪氏书法的结果。除笪、董二人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王文治中年以后潜心禅理,对于有关佛经的书法尤其用心关注。他曾收得张即之的写经墨迹,临摹学习,因此其书风与张即之、笪重光一样有用笔扁薄的特点。
他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这与他的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国朝刘石庵相国(指刘墉)专讲魄力,正梦楼太守(指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钱泳亦将他与刘墉、梁同书作比,认为王文治中年得张即之书迹临摹,遂入轻佻一路,如同秋娘傅粉,骨格清纤,姿态自佳,而欠庄重。此论虽取贬义,但对王文治的书风特色的譬喻,还是比较精当的。这种“秋娘博粉”般的格调,亦可作为真伪鉴别的依据。
从传世真迹来分析,王书运笔柔润,墨韵轻淡,行间布白,疏朗空灵,气格风神极其婉美,近于董其昌的书风而更加妩媚,倜傥风流的境界是作伪者难以仿效的,莫怪当时竟有“天下三梁(指梁同书、梁衍、梁国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