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肤如凝脂的修炼秘法,让气色由内而外明媚动人

女子的容颜就是气血水平的彰显,气血全靠阳气推动,阳气充足了,气色就会变好,口唇红润,手脚不再冰冷,就变成了更加漂亮的“暖女人”。

很多女人五官端正,就是有点美中不足:脸总是黄黄的,缺少血色。唇色淡淡的,不红润。这类人普遍比较怕冷,手脚一年四季都是凉凉的,同时,还感到活力不够,一天到晚总是懒洋洋的。

女属于阴,男属于阳。所以女孩子从小就要注意保暖,呵护好身体的阳气。阳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阳气是生命力,是推动、温煦、防御的能量所在。阳气亏虚时,人就会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亏虚时,就会生病,甚至是大病。

《黄帝内经》的“脏象学说”中关于美颜的问题就提到要“养于内美于外”,意思是,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顺、精气不足、阴阳失调,肤色就容易暗沉,易产生色斑及皮肤浮肿松弛。

01

女性容易血不足,所以面色容易发黄,所以有种女人叫“黄脸婆”。实际上脾属土,对应黄色,面色发黄、皮肤松弛,都是脾不好,如果每天推脾经15分钟,不仅仅能改善肤色,而且还能减缓衰老。可以说这是最简单有效的内养功法了。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推脾经能够强壮脾胃,能够把吃进来的东西转化为气血,所以能让孩子长个,长肉,自然也能帮助女人充实气血,气血充足,面色才会红润。很可能把虚胖的问题也能一并解决掉,简直效果不要太好!!!

02

肾主水,也就是主管人体全身津液平衡,倘若操劳过度则会虚火上升而郁结不散,使皮肤粗糙暗沉。“肺主皮毛”,由于“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虚或肾水不足则会影响肺脏功能,肤色也会变差。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个穴位——关元穴。只要感到比较怕冷,手脚容易凉,都可以用灸法调理。中医有“针必三里,灸必关元”的说法。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它所主管的区域是太阳寒水之气,在关元穴上艾灸,火气会透过关元穴,除去部分寒气。这是容颜焕发的深层保障。

03

古人美容,可能最早始于用淘米水洗脸。《礼记》称:“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清靧。”潘即淘米水,所谓“沐稷而靧粱”,就是说用不粘小米(也有学者认为稷是高粱)的淘米水洗澡,用白粱米的淘米水洗脸。白粱米,即白色精米,愈白愈佳。直到清末,淘米水都是最常用的美容法。

古代的美容达人们善用传统智慧,由内而外调养肌肤,也拥有了现代人难以匹及的美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写杨贵妃,她之所以能达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是因为经常使用以为杏仁、龙脑、麝香等为原料的“玉红膏“。

还有武则天用益母草烧成灰加水后敷面养颜,书里还清楚地交代,这是“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现在的中医体系中也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方子。

除了呈自然油脂颜色的面脂之外,唐代还出现了很多彩色的面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过:

“  唐时,腊日赐群臣紫雪、红雪、碧雪。”

证明这种面脂大概是在冬天使用,防止皮肤皲裂的。这些带有颜色的面脂,应该还有类似于今天隔离霜的作用,利用补色的原理中和肤色,肤色发黄就用紫色;肤色发红就用绿色中和;肤色发青则用红色。

除了单纯的动物油脂制成的面脂之外,还有很多称为“面药”的护肤品,通常就是在面脂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有益皮肤的药材。

比如武则天用的一款“常敷面脂”,就是在猪油之中加入细辛、玉竹、黄芪、白附子、山药、辛夷、川芎、白芷等药材,活络驱风,美白去皱。

推荐一款简单有效的小面膜,自己动手做是最保险的,没有任何添加剂、防腐剂。而且是历代传承下来的,效果很不错呦。

玉容散简化版

配方

绿豆粉2匙,白茯苓粉2匙,白芷粉1匙,白芨粉1匙,蜂蜜或牛奶适量

方法

将上述粉按量混合置于干净小碗内,用蜂蜜牛奶调成糊状,敷于面部,10-15分钟后洗去,每周2到3次。可美白祛痘。

0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