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国“第四极”国土空间规划出炉

(图源网络)

01

中国“第四极”国土空间规划出炉了?

当我看到最近重庆和四川都公示了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草案)时,

感觉到之前成渝携手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事儿,又有了重要的新进展!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区域增长极,目前为止只出了规划纲要,并没有国土空间规划,

如果成渝“第四极”把这事儿定下来,那就是首例!

在分析重庆和四川两地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内容前,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需要这样做,意义是什么?

我认为有3点原因:

1、平衡整个国土空间格局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双循环”趋势,需要在立足西南的成渝地区提升社会经济、科创生态等实力,增强经济安全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面积超过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亿。体量内陆罕见,战略地位无可替代。

不过要注意的是,成渝“第四极”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并非完全的竞争关系。

其他三极分别突出协同、一体化、合作共赢,

而成渝双城经济圈是突出高质量发展,极化引领。

2、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帮助大战略实施,帮助成渝发展格局成型

成渝地区头上的大战略规划帽子非常重:

双城经济圈、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

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对外开放新高地......

所以这些年成渝才会出现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人口增长与回流明显的格局。

而国土空间规划,更有利于这些战略的实施。

(图源 中规院西部分院)

3、需要一体化空间布局,国土规划箭在弦上

西部城市的经济体量、产业结构等有待加强,“一体化”程度较弱,边界概念阻碍了双城经济圈发展。需要一体化的空间布局,来明确川渝骨架定位,发展脉络,弱化边界感。

02

规划的重点到底是啥?

那么,缩短与其他三级的差距,成渝“第四极”可以做什么?两地规划告诉我们: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重点,利用川渝国土空间规划,引导资源配置。

在规划中的总体格局,空间联动,城镇格局,联动协同等处,都共同提到成渝2字。

那么到底哪些是川渝协同共建的重点呢?

根据两地规划全文,我“呕心沥血”梳理出4点,且看且珍惜:

1、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2、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镇支撑;

3、加强对外开放通道和对内陆路交通网络化建设;

4、补齐各自短板,根据各自情况侧重发展。

这5点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我想以个人看法和大家详细聊聊。

03

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川渝共同有7个重点:

产业、科创、交通、生态、城镇空间、公共服务、现代基础设施、协同统筹发展示范平台。

我们单独说说产业,后面几点会融合在后续分析中。

川渝共同强调的产业规划要点就是: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集聚发展

1、重庆的产业集聚是:

走智造数字化发展方向,打造新兴产业集群,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 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

(图源 重庆国土空间规划草案)

2、四川的产业集聚是:

走高质量发展、产业强镇方向,主要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

当然,共同的部分是都要形成农业生态文旅的产业集聚。

04

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镇支撑

因为“第四极”突出的是极核引领,所以成渝都市圈及沿线辐射区域,是城镇化和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

重庆规划:一区两群

四川规划:一圈一轴、两翼三带

(图源 四川国土空间规划草案)

1、都市圈

重庆都市圈:以主城9区为中心,包含永川、合川、涪陵、綦江-万盛等

成都都市圈:以成都为中心,德阳、眉山、资阳等为支撑

当然,尽管大都市圈的概念强化了,但成渝核心区域的重要性却不减反增:

重庆:“一核一轴五城”的全新空间格局出炉,强化了两江四岸核心区的重要性。

(图源 重庆国土空间规划草案)

成都:强化极核“主干”作用,依托成都主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

2、川南渝西城镇组群

川南发展重心在:内江、自贡、宜宾、泸州等

渝西发展重心在:永川、大足、荣昌等

3、成渝中部(重庆提法)、南广(四川提法)城镇组群

重庆发展重心在:潼南、合川、荣昌、大足、铜梁等;

四川发展重心在:遂宁、南充、广安等;

而重庆在成都的两翼之外,还规划了万达开城镇组群。

那么,这样规划的目的是什么呢?

成渝地区的定位是高质量发展,但是目前产业经济和京津冀、长三角等差距最大的就是现代产业、高端产业竞争力不够。

如果以都市圈带动南北两翼和中部城镇组群发展,那么更容易补齐成渝腹地产业基础薄弱短板。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城镇组群呢?

一方面,它们很多分布在成渝中轴沿线,可以利用成渝中轴地区的高铁网络,融合创新链和产业链 ,优化产业布局,形成科创走廊。

另一方面,产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是需要人口来支撑的。而这些区域正是人口密集、回流快速的重点区域。

再加上川渝正在有意识地按“四川向东、重庆向西”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产业经济城镇进程更会加快。

例如四川把川西北和攀西统一规划成生态经济发展为主,不仅对人口数量进行控制,

而且还要引导这两个片区的人口转移到川东北、成都平原、川南这3个经济区,而这3个经济区,则是要加强城镇化进程,稳定提升人口和城镇规模。

(图源 四川国土空间规划草案)

而重庆也通过举全市之力打造科学城,开发西区土地,建立重庆第二机场等,有效地聚集虹吸向西人口。

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促进成渝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过程。

根据相关规划看,到2035年,重庆主城都市区人口将达2800万,成都人口规模将达1000万的目标是有希望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完成的。

05

加强对外开放通道和对内陆路交通网络化建设

川渝的对外开放思路可概括为:四向八廊发展,西链陆海、东接三群;形成国际化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

向西: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连通中亚、西亚等经济走廊;

向北:和京津冀联动,连通中俄蒙经济走廊;

向南: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 连通东南亚、南亚等,与东盟跨国合作;

向东:和长三角及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连通东亚、亚太地区。

(图源 重庆国土空间规划草案)

目前,成渝间开行高铁列车数量不足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间的1/2,由此可见对外通道薄弱。

而未来,多维立体交通网络把成渝“第四极”的空间边界拓宽了,也满足了深化内陆对外开放的目的,打通了对外通道瓶颈,强化了铁路服务,减少了贸易运输成本。

当然,对外开放也需要对内的陆路交通网络来支撑。

1、成渝双城经济圈内的交通规划是这样的:

实现成渝两市一小时畅达、成渝与盆地内主要城市一小时通达。

2、四川的规划是:

成都都市圈:“一小时通勤-生活圈” ;

各都市区:“半小时通勤生活圈”;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核心: “城镇生活圈”;

城市内部:“15 分钟社区生活圈”

3、重庆因为地形地势原因,重点规划是:轨道上的都市区

规划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

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都市快线)、城市轨道“四网融合”;

主城都市区轨道交通总里程约6100公里;

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紧密联系周边的“1 小时通勤圈”。

06

补齐各自短板,根据各自情况侧重发展

成渝“第四极”在很积极的弥补自身短板,并发挥自身强项。

例如在川渝国土空间规划中,我发现,

重庆提到:保护“两江四岸、四山六岛”的山水人文格局

四川提到:锚固“两廊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

重庆提到:共建成渝科创走廊

四川提到:协同重庆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重庆近十年,非常看重科创发展,大到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打造,小到R&D经费和投入强度逐年上升,都能看出来。

四川虽然在长江上游经济中弱于重庆,但是也在积极建设长江上游航运。

总之,成渝“第四极”查漏补缺,发挥长项,未来的发展潜力是很强的!

结语

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这三大区域增长极的经济体量、人口总量、高等教育资源、创新能力等更强,

但成渝“第四极”也毫不逊色,已经在奋起直追!

川渝国土空间规划,能帮助双城高效虹吸和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

相信“第四极”崛起会是时代变化下,一个新的开局!

(0)

相关推荐